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共建美好社区
广州街坊“花式”撬动慈善活力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共建美好社区
广州街坊“花式”撬动慈善活力

    碧水新邨社区花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 苏小星

    在  广州,社区的活力正被撬动起来。

    天河区长兴街,旧木板做栅栏、废旧轮胎变花盆……近百名街坊化身园丁,在一片荒地之上搭起社区花园,种上豆角、菜心和番薯叶,待到收获时便送给社区困境长者;

    番禺区傍西村,当地流动儿童在一个工厂天台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原来,是制衣厂老板娘阿霞等三位妈妈,在捧着故事书给孩子们讲故事,为这些孩子的生活增加不少乐趣。

    黄埔区大沙街,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的设立和长者居家安全改造项目,一时之间成了社区街坊们热议的话题,居民、企业纷纷捐款,为22户长者完成了居家安全改造,200人次参与项目的验收。

    像长兴街、傍西村、大沙街一样掀起社区爱心浪潮的公益行动,在广州两千多个社区之中不计其数。一个个扎根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正多方联动,通过一个个‘小而美’的项目,带动居民或建设美丽社区,或关爱陷入困境的邻居……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广州市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当下,社区慈善已不再局限于‘慈善’,而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帮困扶弱、盘活资源、激发潜能的作用,日渐渗透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社区治理的有力驱动力量。

    社区花园:

    一齐建设自己的社区

    陈哲铭是一名70后,土生土长的长兴街人。平日里,他经营着自己的贸易公司;走进社区,则转身一变成了街道社区花园的园丁,打理自己和街坊一起种下的花草蔬果,忙得不亦乐乎。

    “花园前身是一片荒地,因为蚊虫多,谁路过都会避开。”陈哲铭说,改变发生在2019年5月,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和广东岭南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携手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通过两场工作坊邀请街坊一同打造长兴街社区生态园,在社区推广食农教育。

    厚土栽培、起垄种植、搭棚布道……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绘社坊”社区营造与自然教育团队的指导下,陈哲铭等近百位街坊拿起旧木板做栅栏和种植箱、废旧轮胎变花盆,花了数周时间布置出步道环绕,种植箱和堆肥箱一应俱全的生态园。

    如今,长兴街社区生态园结合社工站服务项目,推出了垃圾分类、为长者送蔬果等活动。7个志愿者家庭在种植箱种植作物,等作物有了收成,就分享给社区的困境长者;如果栽种观赏植物,也会拿出去义卖,用于社区公益项目。

    在长兴街社区花园建成的一年后,2020年7月,从化良口镇碧水新邨社区花园也诞生了。这是岭南基金会社区花园的2.0版本,携手良口社工站共同推进,但在长兴街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协作环节,并在后期丰富了教育元素。在碧水新邨社区花园工作坊上,村民通过协作环节,纷纷扮演起设计师。

    碧水新邨五保楼里70岁的华叔作为村民代表之一,与多方代表共同讨论花园的设计方案,在大白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后来,他拿起锄头除草、清理杂物。与华叔同住一栋楼的棠伯尽管行动不便,但只要听到楼下志愿者大喊一声“我们需要水!”他就会立刻把浇灌花草的水管接上家里的水龙头,一股清亮的水便“哗啦哗啦”地洒向花园。

    孩子们则纷纷在花园涂鸦,亲手捡拾鹅卵石铺路,用木头搭建“昆虫屋”……村民共同努力,把设计图变成现实:楼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逐渐变得色彩斑斓。

    黄义认为:“花园的建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社区的每个人都需要参与花园的维护和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他透露,碧水新邨社区花园为此还在设计中融入了自然教育理念,如今已开展2期自然教育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花园模板,让更多社会资源关注和推广。

    城市支教:

    为邻居孩子读故事书

    番禺区傍西村外来人口超过九成,大多在村里的工厂上班,因为要经常加班,所以也很难顾及孩子的需求。缺少陪伴的孩子们,对所在社区更是缺乏认同。

    2018年7月,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发起了城市支教项目,邀请志愿者走进社区,持续为流动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活动。

    傍西村一个制衣厂的老板娘阿霞,便是最早加入其中的一名志愿者。“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是希望让别的孩子也能喜欢上阅读。”她回忆道,“在我们找开故事会的地方时,一个工厂老板娘直接把自己工厂的天台给我们用。”

    在阿霞的记忆里,工厂只有嘈杂的机器声,可那天却给每个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工厂因为一场故事会,充满了阅读声、孩子的笑声。”她说,那位工厂老板娘甚至亲自做了一桌好吃的菜款待孩子们,“那幸福的笑容真的忘都忘不掉。”

    与此同时,傍西村的各个角落也传来朗朗读书声。傍西公园里,红霞带着两个娃,拎着书袋来到公园,准备就地开一个绘本故事会。她说,当时自己叫住了6个正在追逐打闹的孩子:“要不要来讲故事,玩游戏?”一声“好哇”,围拢过来的孩子们马上席地而坐。

    翻开绘本,公园故事会之夜开启。等到绘本故事都讲完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便开始自己讲故事,讲笑话,玩脑筋急转弯。最后,原本互不相识的孩子们,竟然一起玩起了篮球。

    过去一个多月,千禾在广州多个外来人口聚居社区召集了95位志愿者,为社区带来459场故事会,服务了316个家庭、累计4366人次。

    项目负责人梁海荣表示:“当社区里出现越来越多的读书会、故事会,社区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社区的友好与温暖,也更容易喜欢上阅读,让他们更专注,更愿意思考问题,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在梁海荣看来,这些改变恰恰需要由社区街坊来参与创造。一方面,“只要有人参与,我们就会配备书袋和优质童书,并且传授活动经验”。这种低门槛的设计,易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设计了四人小组模式,“志愿者可以互相配合,避免单打独斗,擅长读故事的、擅长组织人群的,各有分工”。

    梁海荣透露,接下来,“会持续开展阅读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更多适合儿童的社区课程,让不同兴趣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更全面地支持儿童的成长;此外,通过志愿者个人生命故事分享、启动仪式、庆祝仪式等方式,加强志愿者的凝聚力和价值感,持续稳定地为孩子们提供服务,形成有爱温暖的社区氛围。”

    耆乐安居:

    为困难长者建温馨的家

    家住黄埔区大沙街的钟愿(化名)今年90岁,患有高血压、痛风、关节炎等老人病。他住的土坯房门口高高的门槛和台阶,将行动不便的他困在了房子里。社工站获知钟愿的情况后,便通过耆乐安居项目联动党员志愿者和改造公司工作人员,上门为钟愿家加装了两个扶手,实现了他走出去的心愿。

    实际上,像钟愿一样有居家安全改造需求的长者不在少数。2019年,由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主办,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

    协办的“耆乐安居”项目在广州市各社区实施,为社区长者提供居家环境改造服务,由慈善捐赠站点(社工站)连接社区资源,撬动社区力量给予支持。

    为落实该项目,大沙街在社区、学校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义卖、义演活动筹集善款。在广州市第86中学初中部,不少学生将项目的筹款链接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星期五放学后,学生还和社工一起义卖,不少老师十分‘给力’地捐款,并广为传播。”聂远芳说,当时筹集了5万余元,帮助包括钟愿在内22名长者改造了居家环境。

    而在黄埔街,社工站为了居家安全改造搭建起安全联盟单位,通过街道推荐和自行走访,带动社区企业、单位、党组织等参与进来。此后,有的发动党员、团员参与前期宣传、入户筛查;有的组织亲子家庭参加跳蚤市场,为项目筹到了万元善款;有的施工单位甚至减免了上万元人工费。

    2019年起,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推动全市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社区慈善基金,旨在以小资金撬动大服务,用小投入激活大活力。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罗莹表示,截至目前,在广州市慈善会设立的社区慈善基金有32个,并筹集善款逾37万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耆乐安居等项目。

    “我们希望以耆乐安居长者居家安全服务为试点,探索打造广州市‘社工+慈善’品牌项目。”罗莹透露,“24个慈善捐赠站点(社工站)试点共完成了291个价值不超过500元的辅助包服务,目前来看,居家安全服务的确解决了一部分长者的痛点。

    “但从整体上看,各个社区慈善基金其实还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撬动社区活力。如何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连接更多的社会爱心资源仍是大家需要思考的一大问题。”她说,“接下来,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培育更多的社区基金,从中摸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据《善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