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非遗+扶贫”打通乡村振兴新路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非遗+扶贫”打通乡村振兴新路径
公益模式助力守护云南古老部落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老寨,2月14日不幸遭遇火灾,千年部落付之一炬。

    从两百年前的中国圆明园,到两年前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翁丁老寨的火灾,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文物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不会再来。’

    如今,在疆域广阔的神州大地,还存在着一些像翁丁老寨这样的‘原始部落’。他们有的甚至不足千人,却保留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生活方式。历经千载,几经迁徙后,这些‘古老神秘’的群体,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先民们的文化习俗。

    痛定思痛,悲痛之余,翁丁老寨的遭遇,不由令人对古城、古镇、古村、古寨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引发深思。

    痛失“最后的原始部落”

    农历大年初三,也恰逢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华儿女还沉浸在节假日的欢乐喜庆中时,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突然在各大网络平台传开:当日17时40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翁丁村老寨发生严重火灾。

    根据云南官方发布的消息,经当地全力组织扑救,明火已于当晚11时许全部扑灭,现场经核查无人员伤亡。

    事发后,翁丁老寨寨主杨建国痛心疾首。他表示,整个寨子已被烧毁,105户房子只剩三四户幸免于难。由于房子都是木头和茅草结构,事发时恰遇大风,再加上交通和水源问题,村民和消防人员扑火已经来不及了。“这些房子都是无价的,我们一砖一瓦建起来,辛辛苦苦置办东西,一个小时就不在了。”

    翁丁,佤语意为“接连之水”,也有云雾缭绕、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

    翁丁老寨位于澜沧江畔,建寨近400年,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佤族村落,有着4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前,这里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地区之一,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2004年,翁丁开始发展旅游,2007年列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被评为3A级景区,2013年成为云南省最具魅力村寨之一,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0年被评为4A级景区。

    近年来,围绕翁丁和佤族部落的文艺作品、文化宣传和公益项目,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中国最后的原始古村落”。

    在2015年举办的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一部佤族题材微电影《最后的舞者》曾一举斩获最佳音乐奖、最佳作品奖等多个奖项。结合佤族打击音乐、歌舞和自然古村落风貌,作品为观众呈现了这个神秘原始部落古朴、热情勤劳的独特风情。

    去年11月,记者在临沧市临翔区见到了该片的主演艾来。一头长发、皮肤黝黑、能歌善舞的艾来,在片中完全是“本色演出”。他告诉记者,拍这部作品,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佤族,感受佤族人民的热情和阿佤山的独特自然风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帮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助力古村焕发新生

    和翁丁老寨一样,在临沧市永德县也存在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群落——黑衣部落。黑衣部落由彝族支系俐侎人组成,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整个族群只有2万多人,他们长期居住在高山,性格温婉含蓄,造就了其独具魅力的特色。俐侎人崇尚黑色,他们的服饰都以黑色为主,因而被称为“黑衣部落”。他们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保存完整的俐侎人歌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民风、民俗。黑色也被应用在俐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等许多重要仪式,都偏爱在夜晚进行。

    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俐侎人居住条件较为落后,交通水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呈整体贫困状态。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近年来,永德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统战工作全局,专门打造出一套“俐侎人”发展模式,让俐侎群众与其他民族兄弟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摆脱贫困。

    永德亚练乡章太村正是这样一个俐侎人村寨,当地人在传承千年文化的同时,如今已成功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章太村山高坡陡,生存条件恶劣,人均收入仅千元。但同时,这里气候温凉,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于是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村里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茶产业,试图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对于这几年章太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支书李志昌有着最切身的体会,也最感慨。他告诉记者,改变的不止是村民们的生活,更是大家的精神面貌。过去愁容满面为生存担忧的俐侎人已经不再见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每每所见都是笑脸盈盈。“党的恩情似海深,俐侎永记党的恩。”

    而没有变的,是俐侎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除了黑衣部落的民风民俗,还有如今十分罕见的一种茶文化,祭茶。

    永德知名公益人士、茶人朱永昌告诉记者,云南茶资源丰富,茶叶分布非常广泛,但黑衣部落的祭茶文化却是独特的。每年茶叶开采之前,俐侎人都会祭祀茶神,感谢自然的赐予。茶叶编织着俐侎人家的生活,因为信奉茶为人的先祖,俐侎人热爱茶的程度,几乎是三餐离不开一碗热茶。对于俐侎人而言,祭茶就像一种感恩宣言,对往年自然馈赠的感谢,也像是一种对茶神的邀约,对神庇佑族群幸福安康的约定。

    “在邀请发出之前,俐侎人是绝不会动手采茶的,这是信仰的力量。”朱永昌说,古老的黑衣部落很早就对茶有了很深的认知,茶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用来吃喝,也可能是药用,更是精神的寄托。“这种文化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公益模式保护非遗资源

    不止翁丁老寨、黑衣部落,在华夏大地,还有更多的“原始部落”和古村古镇古文物需要人们守护。在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

    日前,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以翁丁火灾为鉴、举一反三,正确处理好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强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指导和监管,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位。

    司法层面,近年来,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使得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切实加强,还有效激活了政府对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但是,文物仍然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危险,需要始终将加强保护放在首位。

    文物保护不纯粹是某家单位或机构的事,也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群体的事,而是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行动起来。由于文物保护工作属于公共文化事业,体现了公共利益,所以社会力量的公益性,决定了社会力量应该也可以参与承担文物保护的工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是当下一项极为必要的政策措施。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利用公益性基金等平台,是解决私人产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资金问题的创新之举。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介绍,30年来,基金会的实力有了明显增强,总资产从1990年注册成立时的800万元增至2019年底的7870.73万元。现有专项基金27个,业务覆盖保护修复,活化利用,非遗传承,文化旅游和预防与科技保护等方面。

    励小捷表示,基金会以文物保护为主业,公益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拯救老屋行动”“薪火相传”“保护长城、加我一个”“文物系统扶贫济困专项基金”等品牌项目获得广泛认可,成为能够坚持数年、持续发展的文物公益项目。

    近日,由支付宝花呗推出的一项专门针对文物保护的公益计划——“花呗文物守护计划”正式发布。该计划首批拟投入1000万元,用于支持文物修复,相关资金将捐赠至已设立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花呗文物守护专项基金”,并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全程指导下推进实施。作为民族记忆的承载,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其修复工作任重道远。未来,该公益计划还将结合区块链技术、数字化复原、文化追溯等相关技术能力,用更加适合年轻人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让年轻人成为文保新生力量。

    (据《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