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海瑞:以工代赈治吴淞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海瑞:以工代赈治吴淞

    海南省博物馆的海瑞雕像

    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段的俗称

    海  瑞(1514—1587年),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官至户部尚书。

    海瑞是与宋朝包拯齐名的清官,人称“海青天”。他一生宦海沉浮,但始终忧国忧民。他一生清贫,为官清廉,严治贪腐,体恤百姓,深得民众爱戴。在他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期间,面对太湖一带严重水灾,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悲惨景象,他以工代赈,带领灾民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当地百姓将他治水成功,看成是海龙王再世。

    巡抚江南 为百姓太息

    嘉靖四十一年(1569年)六月,海瑞擢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储粮,提督军务巡抚应天(南京)十府(应天、苏州、镇江、常州、安庆、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及池州),还兼理浙西杭、嘉、湖三府税粮。地理位置包括太湖平原、皖南和今南京地区。

    明王朝自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北迁,但其经济中心仍在江南,明王朝皇家所需的钱粮、物资,军队大量的军粮、给养,也大都由江南供给。海瑞管辖的地区正是明朝重要的财赋源地,尤其是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全国粮赋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其承受的压力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据史载,苏州府七县在元代只上缴税粮36万石,而到明代却要上缴270余万石,明人慨叹:“今日粮额之重莫甚于苏矣!”

    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富庶之地,与它发达的农田水利密不可分。尤其是太湖地区经过历史上长期开发和经营,其农田水利建设在全国屈指可数。松江徐献忠说,太湖地区“衣食之源,实由水利”。由于农田水利较为发达,虽说当地田赋很重,但在正常年份,个体小农仍能扩大再生产,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物资财富。但在荒年,情况就大不相同。

    海瑞上任之时,正值其治下遭遇严重的水灾。黄河决堤于沛县,而太湖地区夏雨猛烈,继而又是秋雨连绵,太湖水涨无处渲泄,于是山东、江苏、浙江一带大水横溢,一片汪洋。霜降之后,太湖平原大水仍然不退,一直到冬至,仍有一半以上的麦田淹在水里,无法补种。粮食颗粒无收,冬天挨不过去,明春的种籽更无着落。于是粮价暴涨,大批的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聚众抢劫的暴乱也相继发生。

    海瑞到任后看到“水灾之后,无从取米,饥民汹汹”的惨状,心痛万分,感慨道:“生至地方,始知富饶全是虚名,而苦楚特甚。其间可为百姓痛哭,可为百姓长太息者,难以一言尽也!”

    惩治贪官 退田还民

    如何消除太湖平原的水灾,让百姓在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成了萦绕在海瑞脑海中的一个大问题。

    明中叶以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朝纲废驰,豪强兼并土地,皇庄、田庄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太湖平原原本就人口繁多,人均土地占有量稀少,但一些皇亲国戚和贪官污吏却贪赃枉法,大肆侵占民田,百姓民不聊生。海瑞人尚未到任,应天十府的官员已是谈“瑞”色变。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晓得难逃海瑞的法眼,纷纷挂印离去。各豪门大户也纷纷将自己的朱漆大门漆成黑色,以免过于惹眼。出任朝廷织造的太监,也自动减去车马随从,以免其豪华阵容被海瑞撞见。

    海瑞上任后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通水道,修筑水利工程。

    他清理并重新丈量土地,平抑赋税,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将吞并的农田退还给农民。原宰相徐阶罢相位后回乡居住,其儿子徐瑛横行乡里,仗势欺人,抢占民田,草菅人命。海瑞到任后,徐阶自恃在海瑞犯颜强谏世宗时,曾力救海瑞,于是代子求情,提出交田赎罪。但海瑞不念私情,明确指出:占田应退,犯法当诛。并毫不留情地将徐瑛斩首。

    史载“南都(南京)人途传巷涌,一时遍在人口也。自大僚至丞郎,无不凛凛奉法。无以片纸取市中物者,其市物必以价,无敢剧饮为大宴乐。雨花、牛首、燕矶诸处,官舫游屐顿绝”。

    躬历山川 相度水情

    海瑞在秉正执法,整治腐败的同时,又兴利除弊,治理水患。他先从实地踏勘和调查研究开始。太湖平原水灾频仍,因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明代朝野有关太湖平原治水的理论、主张、措施层出不穷,纷争不断。但海瑞认为“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深浅,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他深入湖区实地考察,与当地官员、乡野父老、老河工深入访谈。前苏州巡抚吕光洵重视水利,实地考察太湖地区的水情后,曾“得其原委,逐一画成图本”,后因调任,未能实施其计划。图本留了下来,海瑞比照其图本,根据自己勘察所得,绘制了整治水患的图簿。他审时度势提出:治理太湖平原水患,必须从整治吴淞江入手。

    太湖水溢是太湖平原水患的根本原因,而治理的关键,则是如何将太湖的泄水迅速排入大海。太湖下泄原有三个通道,史称有“三江排水”。三江,指东江、娄江、吴淞江。东江、娄江在唐代八世纪前已淤塞、湮没。宋代仅有吴淞江一条干流泄洪,依靠太湖东北、东南两面的36浦排泄潦水。南宋时因东南海潮侵蚀严重,东南沿海的港浦基本阻塞。元末以后,吴淞江“被海啮,淤为陆”。海瑞在上海知县张嵿陪同下勘察吴淞江时,他吃惊地发现,在元末杨瑀《望海》的诗句“吴淞江口海门东,万里京师咫尺通”中,那条太湖通海的主流——吴淞江,宽阔的江滩上竟被淤塞得只剩下一条又窄又浅的细流。

    当时治理水患的主张主要有两派:一派主张开疏太湖下游的三条水道,分水泄洪,并疏通东江下游的入海口。另一派的主张是专治吴淞江,其代表人物是归有光。海瑞赞成归有光的主张。因为太湖以前的几次整治,都是“不治其本,而别开津汊以苟一时之利,以致支流愈分,正流日塞”。吴淞江是太湖正流,整治吴淞江,借开疏的水力冲刷扩大,以利泄水。

    他上奏了《开吴淞江疏》。在奏疏中,他指出:“三吴水利,当浚之使入于海,从古而然也。娄江、东江系是入海小道,惟吴淞江尽泄太湖之水,由黄浦入海。”并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主管水利的官员,没有很好地尽职,抚按亦未将兴修水利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终于导致吴淞江淤塞,一遇大的降水,必然洪水四溢。

    以工代赈 疏浚吴淞

    “一寸堤坝一寸金”,说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要耗费大量金钱。吴淞江的疏浚,江堤的修筑,首先要解决的是钱和粮的问题。在当时明朝国家财政濒临破产的状况下,国家拿出的资金是极有限的,主要由地方政府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再本着“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筹集民间资金。

    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海瑞亲自实地勘察吴淞江段。他委派上海知县张嵿组织测量“按行故道,量得淤塞为浚地长该14337丈3尺,原江面阔30丈,今议增开15丈,计用工银76102两2钱9分”。海瑞将实地考察勘测所得数据上报,要求批准他统一调配相应受益地区财政的银两,并截留淞江地区上缴的公粮20万石。海瑞又将过去衙门留存的部分水利专项资金和各种罚没款、太仆寺少卿史际捐出的两万石粮食,以及朝廷批准动用的钱粮全部集中使用。

    整治吴淞江的水利工程自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初三正式开工。海瑞命令苏州推官龙宗武、松江府同知黄成乐具体负责工程,上海知县张嵿和嘉定知县邵一本为辅,分别督工。海瑞自己则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督促、检查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工程资金全部集中在海瑞手中,他通过以工代赈召集灾民参加施工。本来政府应给灾民发放赈灾粮款,但因国库空虚,银两无从解决。现在灾民只要出一天工,就能领到一天的钱粮。与以往派工不同,灾民既得到了赈济,解决了生活问题;工程又无须派工,解决了劳工紧缺的矛盾。海瑞亲自发放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主动要求上工地的灾民源源不断,人数达13万之多,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以工代赈可谓一举两得,既征集到劳工,又赈济了灾民。

    不到两月,工程就顺利完成。原预计耗费白银76102两,实际只耗费68397两,节省了十分之一。

    开挑白茆 兼行赈济

    在工程行将结束前,海瑞又上奏《开白茆河疏》。白茆河是太湖另一泄水通道,位于常熟东北。白茆河因天长日久无人整治,至明朝也已淤塞。海瑞在奏疏中说“《禹贡》称‘三江既入,震泽(太湖)底定’。今天太湖入海之道,南止吴淞江,北止白茆河,刘家河居其中,三处而已。刘家河原通达无滞,若止开吴淞而不开挑白茆,诚为缺事,难免水患”。他还指出到二月中旬,当地青黄不接,大批灾民无所生计,到时发放赈济在所必然,不如乘势一并疏通白茆河。“海瑞的奏疏很快得到朝廷批复。

    整修白茆河所用钱粮,一是用整修吴淞江的节余款;不足部分,“借发松江府苏州府练兵银各一万两,镇江府银二万两”。

    白茆河水利工程从二月动工,三月底即胜利完工,共用白银41238两。白茆河原来是一条宽仅4丈的小河,拓宽后成了一条宽至7丈的中等河流。

    旱涝有备 年谷丰登

    吴淞江和白茆河的成功整治,解除了当地百姓的心腹之患,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由是旱涝有备,年谷丰登。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公(指海瑞)之开河之功,创三吴所未有矣”。

    此后两三年,太湖平原又遭大水袭击,因湖水排泄通畅,并未造成水患。一直到清朝,吴淞江、白茆河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值得称颂的是,海瑞以工代赈治吴淞,救活了大批灾民。正如海瑞在工程施工前所预计的那样:“吴淞借饥民之力而故道路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欠有济,一举两利,地方不胜幸甚!”海瑞实施的以工代赈之法,使得13万灾民渡过了饥荒得以活命。

    当时有民谣:“要开吴淞江,须等海龙王。”民谣极言工程之难,但这项艰难的工程被海瑞成功地完成了,人们将海瑞看作是“海龙王”再世,于是“海龙王”的名字便远近传开了。太湖平原的人们用这个称谓表达他们对海瑞的感激和尊崇。(据《中国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