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首创“协赈公所”的经元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专题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首创“协赈公所”的经元善

    1897年12月6日,经元善在张园安垲第召开了有中外妇女参加的“裙钗大会”,商议创办经正女学的有关事宜

    ■ 樊艳美

    经元善(1840—1903),原名高泉,宇莲珊(后也作莲山),号居易子、居易居士,晚年号刽溪聋雯,浙江上虞五驿乡(今驿亭镇)驿亭人。其父经纬是上海富商,乐善好施。经元善17岁时至沪经商,清同治四年(1865年)继承父业经营钱庄,并从事慈善事业,由此结识郑观应、谢家福等洋务企业活动家和社会名流。清光绪四年(1878),经元善首创协赈公所,组织、领导江浙沪绅商赈灾,持续十余年,募款数百万,受清廷嘉奖十余次。此外,他集资创办了经正书院和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制定实施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在经元善的一生中,其慈善实践广受时人赞誉。

    创办“协赈公所”

    经元善17岁起即从其父经纬经商,后承袭父业,成为上海有名的绅商。“他从1878年首创协赈公所,联合苏州、杭州、宁波等地的绅商举办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义赈……到1892年退出义赈队伍,历时十余年,这正是他从38岁到51岁阶段,是一生中年富力强之时,他把人生中黄金岁月献给了义赈事业。”

    协赈公所是比较成熟的民间义赈机构,它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1877年冬,经元善从报上获悉河南奇灾,与友人李麟策及上海果育堂首董瞿世仁商议,决定募捐救济豫灾,开办义赈。次年2月,又和李麟策及旅沪同乡绅商屠云峰等数人,创立“上海公济同人会”,专办豫赈。3月,瞿世仁病故,同人一致推举经元善代替果育堂负责收解赈款之事。4月,上海义赈绅商开会集议陕西义赈问题,又一致公推经元善“总司后路赈务”,全面负责赈款收解事务。经元善遂集全力于赈务,为着一志筹赈。“他毅然将世业仁元钱庄停歇,以其地办上海‘协赈公所’,作为组织上海绅商进行义赈活动的常设机构,从而使经元善在实际上成为上海绅商义赈活动的领袖,他在上海的社会地位也顿时提高。”协赈公会在当时的中国是应运而生,符合社会需要。它属于民间自设机构,由地方有威望的士绅领导一方民众进行义赈活动的方式,在全国属首倡。它的创办,使分散各地的义赈活动增强了组织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克服规模小、力量分散的弊端,使义赈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受灾地区,协赈公所先派人去调查实情,对于受灾区域、受灾人数,灾情程度有确实了解后,“根据实际灾情确定赈济范围,募款、司帐、押运、放赈都有专人负责,每一灾区均按灾民人数和发放标准拨给款项,在地方官吏的配合下按规定发放。这种募、收、运、放相分离,定点、定人、定款的赈灾方法,使贪污中饱之事难以发生。而且每月将收解款项逐笔登报公布,每次赈灾结束都刻印征信录,使人一目了然”。而当时的官捐局账目不清、贪污挪用成风,弊端甚多,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义赈的积极性。

    兴办义学救国

    在当时社会,有识之士都在探索救国之路。洋务运动在经历自强、求富两个阶段后,效果有限,维新运动正在酝酿之中。经元善以兴学育才、改造社会为自己的救国之路。1893年底,他集资在上海创办了“经正书院”,聘请梁启超、王敬安等新式知识分子任教,教授中西方知识,试图开拓培养洋务人才的新途径。经正书院是对近代新式教育方式的尝试。但至1898年夏,因经费困难,经正学院被合并于南洋公学。

    1897年下半年,经元善又联合上海各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他明确提出办女学以“翼中国自强”的方针,他希望通过兴女学,造就出有文化的新女性,从而改良母教。如果使儿童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母教,就可以为以后的学堂教育打下好的基础,就有可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各类人才。他办女学的目的还在于提倡男女平等。当时人们还是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观念来进行对女子的教育,裹足之风依然很盛。经元善希望使女子通过学习,掌握充当医生、律师、教习的本领,从而在社会上立足。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非常严密,办事人员分工细致,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招生对象及学生工作都有明确规定,有利于照章办事,严肃校纪。“这种严密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旧式书院所无法比拟的,这是经元善学习西方学校教育的具体体现。”中国女学堂之设,和经正学堂一样,为时不长,于1900年因经元善亡走澳门而停闭,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它开了新式女子教育的风气,作了妇女解放的尝试,培养了第一批从事女子教育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女骨干分子,为之后的女子教育和解放树立了榜样,打下了基础。

    1899年秋,经元善决定将经正书院重新开张。在朝廷维新变法的号召下,经元善带着“为贫民谋生计,即为国家渐图富强”的思想而行动的。因此,书院拟“以改良农事,振兴工艺”,抵制洋货之挽回利权为宗旨。此时的经正书院,和当初的学堂相比,名称虽然依旧,但是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所设课程既有策论、掌故、算数、舆图,又有西文、西学,齐全的学科设置大受社会和学者所欢迎。“该书院重开不久又因经元善出逃澳门而停办,但其独到的办学方法则为其他书院所继承”。

    慈善之源

    是什么原因让经元善投身于义赈和义学的慈善事业中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受其父经纬的影响。经元善的父亲经纬(1804—1865),字庆桂,号芳洲,其“性勤、慎言笑”、诚信刚正,他按照这种为人处事的理念经商,最后成了上海滩一位“白手致富十万金”的成功实业家。经纬发迹后,一跃成为上海钱业巨头,担任上海钱业公所首董要职。经纬成功之后走上了一条“疏财仗义,见善必为”的道路。1847年,他与上海士绅首创“三堂”,即辅善堂、同仁堂、育婴堂,白任堂主,专门为老人、小孩、灾民做善事。“三堂”由经纬亲力亲为,潜心经营,经久不衰,救济贫困百姓不计其数。1848年,上海郊外灾民尸骨遍野,经纬主持的辅善堂兴办了掩埋遗骨的善事。1849年,上海大水成灾,经纬率先创设两所粥厂,救济灾民,还在上海南门外设局,代养灾童1800余名,“待岁熟均听领回”。1850年,江北发大水,经纬邀集同志收赎妇女,不使堕尘,有夫者资送还家。1863年,经纬60岁寿辰,他将亲友所送寿礼2000余金,捐给辅善堂并劝募殷富,共置荒田5000余亩,召伺户垦种,把收入作为同仁、辅善、育婴三堂的恒久经费。此外,经纬还创办了敬修义塾。他于1848年拨款在驿亭建立宗祠,并在祠旁构建房屋,设义塾,这就是驿亭镇小学雏形。1855年,经纬扩大义塾规模,在公祠后又建起5间楼房、7间平屋,旁建三层六角塔奎星阁及船亭、回廊等,新辟敬修义塾(1915年改为敬修小学)。经纬另置田产300余亩,规定经氏子弟免费入学,经氏鳏寡孤独还可每月在义仓领取抚恤救济粮。经纬一生淡泊功名,乐善仗义,正直无私,这对经元善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受到儒家、佛教思想的影响。经元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但他对其他学说并不排斥,他认为佛教、道教在教育人多多行善方面,是殊途同归。因为有这个认识,所以他的思想并非封闭,对佛家因果报应之说是笃信不疑的,他劝人们不要为物欲所蔽,恢复良知,及时行善,求得好报。他38岁创办义赈时在神前祈祷,结果一直无子的他连生四子,这虽是巧合,却使经元善更加坚信报应之说,从善之心更加坚定。“他推己及人,在宣传义赈时,不断向人们灌输这种思想。而这又是极具诱惑力的,造成很好的宣传效果。他写的两篇文章:《金观察办赈获墓记》《魏君积德延龄记》很集中体现了他的因果报应思想。”这也体现出了经元善从事义赈的某种心态。

    经元善生活的时代主要是19世纪中后期,那个时代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清政府像一艘破旧的大船,逐渐驶向沉没。在如此动乱的时代里,经元善走过他人生的大部分春秋。纵观其一生,经元善的最有影响的事迹就是主持义赈和创办女学。面对河南奇灾,经元善和友人一起募捐救济豫灾,开办义赈。后又接着开办陕西和山西义赈。协赈公所成为上海缙商组织义赈的常设机构。它是当时国内设立的第一个民间义赈机构,对于团结各地义赈组织,扩大义赈规模,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他所遵从的募、收、运、放相分离,定点、定人、定款的赈灾方法,有效避免了贪污、挪用等弊端,有利于调动募捐者的积极性。经元善在儒家思想的熏陶教育下度过一生,儒家的修身之道、仁爱之心、积极入世的态度,对他价值观定位的影响甚大,中国一贯是儒释道三者并存,经元善不排斥其他思想,根据其言行可以看出,佛家的因果报应等思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用自己久不得子,义赈后连得四子的现身说法,鼓励别人募捐,从中可看到佛教在当时的社会影响甚巨。面对外辱不断、内乱频仍,如何救国是当时每个有爱国之心的人士都会不断思考的难题。经元善所得出的结论是:教育是救国之道。于是他身体力行,主张并积极实践其教育救国理想。1893年底,他集资创办的经正书院,为的就是开拓培育洋务人才的新途径,它所开办的科目和教学方式,已经有了近代新式教育的端倪。1897年他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学院,明确提出办女学以“翼中国自强”的方针,希望以此未提高女性素质,从而由高素质的母亲培育出中国高素质的改革家。虽然有局限之处,并且时间很短,但是开了新式女子教育的风气,作了妇女解放的尝试,而且女学的规章制度制定严密,办事人员分工细致,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招生对象及学生工作都有明确规定,有利于照章办事,严肃校纪。这种严密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旧式书院所无法比拟的,这是经元善学习西方学校教育的具体体现,在当时成为仿效的榜样。(作者来自苏州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