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社会工作
   第09版:社会工作
   第10版:社会工作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数字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千余座“长者食堂”温暖乡村振兴路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社会工作

第09版
社会工作

第10版
社会工作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数字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4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山东省日照市:
千余座“长者食堂”温暖乡村振兴路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左)在红泥崖村老年食堂帮厨

    要让老人像孩子一样开心,不能让他们像孩子一样伤心。好好对待他们的晚年,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他们对待我们一样。”这段直抵人心的话语,出自山东省日照市一部关于养老工作宣传片中的结束语。

    近年来,日照这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命名的东部小城,积极破解老龄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做饭难题,建起1300多座农村老年食堂,温暖了沧桑的容颜,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温度,兑现着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关爱和承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民以食为天。

    可在单位食堂安心就餐,可外出呼朋唤友聚餐,可宅家美团下单点餐,还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做饭……对于普通人来说,解决一日三餐有多种选择。

    然而,当交通不便、条件简陋、老而失能等种种不利条件相叠加时,一碗热乎饭,就是一位位农村老人的盼望、渴望了。

    这是曾经发生在日照市五莲县红泥崖村的真实场景:

    2016年初夏的一个上午,与有些智障的养子相依为命的八旬老人郭公正很想吃顿水饺,便笨手笨脚地独自忙活起来。尽管下锅后的饺子皮儿开馅儿散,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儿子竟在饺子还未完全煮熟时就捞着吃了个精光。怀着半是爱怜、半是心酸的心情,郭公正饿着肚子走出家门,一个人蹲在院门口感慨万千……

    同一天的晚上。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62岁的陈为义一口一口地给年过八旬、因患脑血栓瘫痪卧床的老父亲喂着饭。望着父亲吃得无滋无味、没精打采的样子,陈为义十分自责:多想给老爷子做顿好吃的,可咱不会做呀!

    一顿可口的饭菜,成为这些做饭困难老人的奢求。

    当农村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生活,留守在村的老人就成为困难群体,养儿防老面临现实的严峻考验。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外出务工大潮下农村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国家在谋划,基层在行动。

    红泥崖村曾是市级贫困村,彼时,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叫张守英,她像闺女一样照顾公婆20多年,在村里传为美谈,人称“闺女书记”。郭公正、陈为义等老人的生活困难,她在入户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并开始琢磨破解之策。

    不久,在听张守英介绍了郭公正的情况后,一位爱心人士当场为老人捐款2400元,请张守英转交。送捐款的路上,张守英想,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郭公正老人不缺粮不缺油,所缺的,是把粮油做成可口饭菜的能力。与此同时,村里又有一些巧媳妇因照顾家庭无法就业而未摆脱贫困。于是,一个既能让老人脱困、又能让贫困妇女脱贫的好办法在她脑海中产生了。

    “郭大爷,有人给您捐了2400元,以后还会帮助您。您看我是直接给您钱呢,还是用这些钱雇个人,给您做口好吃的饭菜呢?”

    “闺女,那敢情是雇人给做饭好呀!这样,俺爷儿俩今后可就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郭公正激动的话语,让张守英眼眶湿润了。

    可村里还有十来位做饭困难的老人,他们怎么办?

    于是,张守英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紧锣密鼓地收拾出两间屋子做厨房、餐厅,请了位厨艺好的巧媳妇来做饭、搞卫生,红泥崖村的老年食堂,于2016年7月正式开张了。郭公正、陈为义们,到了饭点就来打饭,再也不用为吃饭烦恼了。每周一次香喷喷的水饺管够吃,时令蔬菜更是让他们吃出了新鲜的滋味、幸福的味道。遇到老人生病、下雨路滑,服务员还会把饭菜打好送上家门。那种一到吃饭就发愁、一顿饭连吃好几天的日子,成为过去时。

    “皮薄馅香,食堂的饺子,那叫个好吃呀。到了饭点儿就开饭,这真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美事!守英这闺女可算给俺们解决大难题了。”郭公正说。

    后来,村里还专门辟出4亩地,种上花生、黄豆、白菜、萝卜,以降低食堂的运营成本;买来洗衣机,帮助老人们清洗衣服、床单。吃上了热乎饭、穿上了干净衣,成为老人们的暖心事。

    由于探索出“邻里互助、居家养老、多元投入、脱贫解困”的“互助养老扶贫模式”,2018年,张守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2021年7月1日,当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的中国人民喜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红泥崖村与全国人民一道沉浸在欢乐中。这几年,经过不断摸索,红泥崖村办食堂的经验越来越成熟。再加上县民政局、乡财政、社会爱心人士、老人儿女的支持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红泥崖村食堂具备了为更多老年乡亲提供伙食的能力,并成立了日间照料幸福院。“七一”这天,来老年食堂打饭的老人达到近百位。那天,张守英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国家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们村也有了很大发展,我们的食堂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可以为更多乡亲开展服务。从今天起,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只交一块钱,就可以来食堂吃中午饭。再过两年,我们争取让全村60岁以上的400多位老人都来吃饭,大家说好不好?”

    “好!好!”热烈的掌声响彻红泥崖村上空。

    “捧起热饭心暖和,真心感恩共产党。”这成为近百位老人的由衷心声。

    2016年底,日照市做过这样一个统计:11.7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59%,高龄独居者占49.5%,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者占75%,因残致贫者占15%,老弱病残构成了贫困人口的主体。日照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对这些人群来说,脱贫攻坚提供的物质保障使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他们自身能力的欠缺又让他们吃不舒服、穿不干净,解决好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保障他们的晚年幸福,成为日照扶贫人的一项特殊任务。

    脱贫攻坚中的中国广大农村充满活力,一地的好做法很快被总结、被推广,红泥崖村聘请贫困妇女照护失能老人的“一招解双难”的做法,很快在五莲县、日照市乃至山东省得到推广。在各地的成功探索下,老年食堂、互助养老、日间照料等做法先后被写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基层的智慧转变为中央的决策,发展为更广泛、更丰富的实践。

    在解决农村老年群众吃上热乎饭的过程中,日照市大力推广红泥崖村的经验,又不局限于这一个村庄的经验。

    政府主导高位推动,财政支持保障有力。日照市委、市政府将举办“长者食堂”当作实现高质量脱贫、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关键举措,专门出台《关于推进“老有所养”工作的若干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建设。记者了解到,各地食堂多采用村委会、小学校等场所适度改扩建,将适老化改造元素一并融入。按照老年人口数量,食堂建筑面积在100—500平方米不等,平均投资在10万—15万元,不少食堂还与文化娱乐室、休息室、理发室、卫生室、卫生间等同步建设,满足了群众多方面的养老需求。市财政按照农村幸福院等级评定标准,对每个食堂给予3万至5万元一次性建设奖补,每年再给予5000元至1万元的运营补助,各区县也均配套出台了奖补政策。目前,全市“长者食堂”按每人每天6元以上的标准,普遍采用“5+N”或“3+1+1+N”模式,即:区县、乡镇、村集体、老人子女分别按比例承担餐费。市级还专门招录400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充实到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提供后勤和居家上门服务,既解决了低收入群体家门口就业问题,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又减轻了村集体经济负担。

    党建引领集体领办,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办好食堂,必须有为民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日照市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主观能动性,各地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成熟一个开办一个。在运营模式上不搞“一刀切”,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庄委托第三方运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集体经济薄弱村,以自营为主,低成本运行。目前,集体自营的占70.6%,第三方运营的占29.4%。在助餐方式上,也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村庄单独配建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暂不具备条件或没必要建设的,以中心村中央厨房配送餐的方式开展助餐服务。在饭菜标准上,还是不搞“一刀切”,以6元托底,结合物价指数和老人需求,科学制定餐费标准,提供就近、价廉的助餐服务。在助餐服务人群上,更是不搞“一刀切”,以乡镇为单位,对各年龄段老人进行统计测算和科学分析,根据各级财力和村集体收入情况,科学确定纳入助餐人员的年龄范围。

    小小食堂汇聚爱心,多元筹资开源节流。日照市积极发挥慈善基金的第三次分配作用,从“日钢基金”、地方留成的福彩公益金、“慈心一日捐”等慈善资金中专门拿出一定比例,精准扶持经济薄弱村,把钱花在“刀刃”上。此外,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引导爱心人士为食堂捐款捐物。如,莒县解家河村老年食堂成立一年来,已收到爱心人士捐款14万元。目前,全市累计接收部门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760余万元,有4300余名志愿者经常参与助老服务。“摆渡爱心老年食堂”负责人腾兆敏告诉记者,这两年,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大批志愿者打来电话,申请到附近食堂帮厨,并带来大包小包的礼物。“老年食堂成了汇聚爱心的地方,志愿者的热情远远超过当初我们的预期。有时候我们甚至得排班,以免大家扎堆。”腾兆敏说。

    老人安心子女尽责,孝老敬老蔚然成风。让老人老有所养,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还是子女的责任。日照市在推进长者食堂建设中,大力开展“孝善为老助餐工程”,以弘扬孝善文化为主题,鼓励子女主动为老人“掏一点”,积极参加为老志愿服务,履行赡养义务。村级普遍设立“孝善基金”,对子女掏钱的老人予以10%到20% 的奖补。通过宣传引导,子女们对每天承担1至2元费用积极支持,这一方式不仅弥补了“长者食堂”长期运营的资金缺口,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而且营造了孝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也让在外工作的子女更安心。逢年过节,很多食堂都会收到子女主动送来、寄来的米面粮油、蔬菜瓜果,让长者食堂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

    通过“财政补一点、集体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子女掏一点”,日照市有效破解了老人吃上热乎饭这一难题。日照市共有2913个行政村,7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约12万人,目前已有1378个村建成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4.1万农村老年人享受到助餐服务。2022年,日照市计划新增“长者食堂”600处,将实现农村75岁以上老年人助餐全覆盖。

    营养、可口的饭菜,不仅滋养了年迈的身体,还架起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构建了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幸福圈”,筑起了收集村情民意的“高速路”。近年来,日照市各类特殊群体排查率、登记率均达到100%,农村信访率比开办食堂前下降60%。在办食堂的过程中,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持续提升,干部更受群众爱戴。日照市社会满意度评价连续两年位列山东省第二位,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成效。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在新时代找到了破解之策。老人们的张张笑脸,成为小康社会的幸福图景;老人们的开心闲谈,成为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

    (据《中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