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公益资讯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公益资讯
   第15版:公益资讯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培养“终身学习者”,从陪孩子读一本书开始
为乡村儿童提供更为广阔开放的展示平台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公益资讯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公益资讯

第15版
公益资讯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培养“终身学习者”,从陪孩子读一本书开始

    上世纪60年代的山东高密,一个热爱文学的孩子为了从邻村的孩子手里借一本《封神演义》,替人家拉了不知多少圈磨;他挑灯夜读被煤油灯烧焦过头发;为了找书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文字极大地填充了他童年的精神世界。23岁时,他开始创作自己的小说,十几年里积累的热情,被构建成崭新的故事。

    这是莫言踏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开端。

    童年时代画册上的一只萤火虫,也许能激发一个未来的昆虫学家探索自然的兴趣;小时候读到哈雷彗星和地球每隔76年一次的握手,将来或许也想亲自探索浩瀚的宇宙。阅读让儿童透过文字看到辽阔的世界,对人的一生都有引领性的影响。

    然而,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披露,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家长在阅读引导上也普遍缺席,能陪伴孩子阅读的父母甚至不足一成。

    带动儿童阅读,不仅需要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还需要家长的有效沟通和教师的良好引导。在这一呼声中,自2019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共同发起的“阳光关爱·i读计划”公益项目扎根乡村大地,一方面捐建智能阅读室、捐赠图书,另一方面累计邀请40余位科教文体领域嘉宾和众多社会志愿者,为乡村儿童、家长和教师讲授超过460节课程,持续推动儿童阅读教育。

    儿童阅读意义重大,也任重而道远。老师应该怎么引导?家长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孩子又应该怎么读?针对种种困惑,我们从“阳光关爱·i读计划”四年积累的丰富课程资料中,精心剪辑出一套“儿童阅读教育进阶课”,并面向全国免费开放,希望能帮助更多儿童通过阅读走进辽阔世界。

    时刻带着思考和好奇

    书应该怎么读?这套进阶课给了孩子这样的答案——要观察,要思考,不要被束缚。

    知名原创绘本作家熊亮这样解释他对儿童绘本的理解:“绘本传递的是艺术家内心擅长的最好的东西,用简单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

    读绘本其实并不简单。在进阶课中,熊亮带领孩子们阅读了他创作的《小石狮》,故事从铺满两个整页的石狮子的巨像开始,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近,画面放大了狮子的眼睛。

    熊亮问,这只石狮子大吗?

    孩子异口同声地肯定。但故事的下一页出人意料,原来石狮“个子比猫咪还小”,小到老婆婆一只手就能把它握住。“大”与“小”的对比是重要的一课。大与小并不绝对,阅读也是如此,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意味着一定准确。

    给孩子的课程不仅涉及文学,也有天文、物理、考古……研究整个宇宙和阅读有何关系?“物理是贯通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会仟告诉学生,“科学的起源是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阅读的时候也要记录下你看到的和想到的。”

    阅读并不是为了“识字”

    除了熊亮和罗会仟,该系列课程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成都书语阅读推广讲师蓝玉华,以及众多有多年公益阅读推广经验的志愿者。他们不但教授阅读的方法,也教老师和家长们如何带领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表达”。

    在对家长的课程中,蓝玉华把“亲子共读”划分为三个阶段: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成为终身阅读者。带孩子读绘本并非照念文字。阅读引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让孩子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果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把家长问住了怎么办?蓝玉华建议:“科学的回答不是最重要的。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学校里的学习和考试。没有正确认知的家长往往用“指读”教孩子识字,希望孩子能够逐渐自主阅读。实际上,“绘本阅读并不是为了识字”,蓝玉华纠正家长们的观念,“孩子们必然要经历‘听得懂、看不懂’的阶段,这有利于培养语感。家长陪着他们慢慢听、慢慢读就好”。

    当“陪伴”成为习惯,孩子也就能够喜欢上阅读。这和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关。低年级孩子的生活重心是老师,高年级孩子的生活重心是朋友,和父母的距离日渐疏远。但共读可以实现情感的体验。当孩子喜欢阅读,进而成为终身阅读者,也就成了终身学习者。

    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家校共建,面向老师的课程则更偏专业操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东风日产爱心车主王彦方具有多年的阅读公益推广经验,她在进阶课中将“教师指导阅读”的准备工作概括为:收集作者资料、收集书籍信息、收集相关的影视和音乐作品。“作者获了哪些奖、他的成长经历……老师要给学生一个预习单。”

    阅读的过程需要伴随着问题推进。“老师需要用问题刺激孩子思考,但不是简单地提问,”王彦方进一步解释设计问题的重要性,“老师要做好文本的处理,分章节组织孩子记录,有些是填空题,有些是开放式问题——它们没有标准答案。”

    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正是训练思考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的关键。所有问题的答案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了孩子对整本书的认知,这些认知并不必人人相同。

    孩子、父母、教师,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保持思考和好奇。

    从云上,惠及更多人

    儿童阅读教育进阶课的内容,均来自“阳光关爱·i读计划”四年来在众多乡村小学的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四年来,“阳光关爱·i读计划”已先后走进全国13个省份,建起16间“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捐赠超过5万册全新图书,它们是鼓励乡村儿童阅读开始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阅读室还配备了数字化图书借阅管理系统,每位师生都有一张专属借阅卡,让阅读偏好与需求真正做到有“据”可依。“阳光关爱·i读计划”还对过往开展活动的乡村小学进行持续帮扶,这些工作和孩子们的阅读一样,需要习惯和坚持,久久为功。

    正如一位志愿者在课程中说,培养儿童的阅读“就像种下一颗种子”,这些工作都需要长期坚持,方能长成参天大树。

    线下的足迹远远不够,中国有近3亿儿童,也就意味着有3亿颗种子等待着以恰当的方式被种下。如今,这些线下课程中的精华部分,以线上进阶课的形式在云端呈现,不仅覆盖乡村儿童,也延伸到更广泛的城市学龄儿童中间。

    这正是“阳光关爱·i读计划”公益项目四年来一直期待的——让一切心存好奇和梦想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未知的新鲜领域,掌握和知识对话的秘诀。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