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公益资讯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羊城的温暖底色,来自每一个小小善举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公益资讯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1月3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慈善十年:
羊城的温暖底色,来自每一个小小善举

    ■ 苏小星

    2012年至2022年,广州市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共筹集款物超40亿元,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全市慈善组织238个,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47个,筹集善款4525.36万元,全市注册志愿者431万人,志愿者数量居全省第一。一连串温暖数据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底色,由过去十年广州慈善事业的每一步探索足迹悄然写就,承前启后。

    每个人都能带来改变

    2012年的春天,白血病女孩刘碧心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里。

    2010年,这个平凡的小女孩确诊了难治性急性单细胞白血病,大家说这种病至少要100万元救命。刘碧心的父亲刘任能——一位发型师开始“卖艺救女”,每天为街坊理发攒救命钱,一次60元,多给不收,想着剪够一万个,东拼西凑,碧心就有救了。他想有尊严地为女儿筹集医疗费,却不曾想,撬动了一场牵动全城的公益行动。

    经权威媒体报道,社交网络交叉传播后,各界公益人物相继前来理发。数年后,国外兴起了“冰桶挑战”,因撬动了全社会参与公益而广受称赞。殊不知,2010年后,广州已有一场“理发挑战”传递爱心。那时,距离百万救命钱还远远不够,2012年,在数名公益人士、媒体记者推动下,近200名发型师齐聚刘碧心母校举办了一场“爱从头开始 十万火急救碧心”的全城义剪筹款活动,吸引了2800余名热心市民前来支持,现场筹款39万余元。

    尽管义举未能拯救重病的刘碧心,但这座城市已在不知不觉中播下了“全民慈善”的种子。事后,仍背负债务的刘任能没有留下剩余的近10万元善款,而是拿出来交给专业人士并成立“碧心基金”,以帮助更多重病的孩子。日后,这座城市的慈善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并搭建了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但这些都是后话。

    广州市民释放出的善意,成为了那个时代“情义广州”的生动注脚。碧心的故事并非孤例,后来,还有“全城义载”等一系列民间救助行动相继开展,而它们的出现和当年的政策息息相关。

    2012年,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的第二年,也是正式实施《广州市募捐条例》的第一年。彼时,广州大力扶持公益慈善组织发展,鼓励市民捐献爱心,公募权放开了、募捐主体扩大到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非营利事业单位,广州有了独具城市特色的募捐制度。

    市民愿意捐款,同时也知道可以捐给谁,捐款有了更多的选择,广州的慈善活力悄然激活。也是那一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己也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慈善”的影响力正在拓展,大声势、大规模的集中募捐活动,在那些年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2012年6月,是那一年的又一场慈善高潮——广东扶贫济困日暨广州慈善日活动通过大型慈善募捐晚会、慈善一日捐、上街贴旗筹款等活动,筹集社会各界捐赠善款2亿多元,数额远超广州市历年主题募捐活动。

    政府搭台,社会参与

    大规模的公开募捐,固然可以在短期带来显著的效果,但大多局限在救助和兜底工作。与此同时,很多慈善项目依然筹款困难。公益慈善组织或建设社区、振兴乡村,或保护儿童、为老助残,致力于营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挖掘每个个体的价值,回应和推动某个社会议题。在这些行动中,不仅服务对象需要必要的支持,公益慈善组织本身也需要持续和稳定的支持。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这一切都无以为继。但是,谁来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2013年3月,广州举办首届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按“政府搭建平台、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为公益慈善组织募款。至2016年,该推介会已为1200多个项目对接善款12亿元。

    颇有意思的是,针对筹款难题,广州给出了“政府搭建平台—社会参与”的答案。2014年初,广州启动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采取“政府资助+组织自筹”的方式,挑选优秀的公益项目予以资助,同时引导公益慈善组织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迄今,该活动已开展至第9届,累计投入超过了1亿元,帮助一批优秀的本土公益慈善组织成长起来。

    以广州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为例,这家由患儿家长发起,在成立多年后依然受困于资金问题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获得广州公益创投的资助。2017年,已初具品牌的金丝带在淘宝网上线了公益宝贝筹款计划,并在半年时间里成功筹得了150多万元。机构负责人说:“资金已经够用了,所以没有再参加创投。”

    如今,公益创投已成为不少公益慈善组织寻求资金支持的重要选择之一。广州市妇联以及各区民政局也陆续在所属领域或辖区开展了类似的公益创投活动,惠及更多初创期公益慈善组织。

    除政府资助外,广州也在搭建多元慈善平台。2014年,广州市慈善会慈善信息平台上线,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在平台上发起线上募捐。两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实施前夕,民政部公布了首批13家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广州市慈善会慈善信息平台入选,成为全国唯一的慈善会信息平台。后来,该平台更名为广益联募平台,借助99公益日等慈善节点,开展了多次大型全民募捐活动。彼时,虽然《广州市募捐条例》退出历史舞台,但公益慈善组织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更广阔的劝募舞台。

    只要人和人之间建立了连接,善意便能获得释放。截至目前,广益联募已累计入驻435家公益慈善组织,上线1057个慈善项目,筹款近5.59亿元,参与捐赠逾75万人次。

    涓涓细流,亦能汇成江河大海,而确保善意持续流动的方法,只有阳光透明。就在不断探索慈善“造血”模式的同时,广州还成立了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作为全国首个地区性独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被媒体誉为盯住慈善组织的“第三只眼”,见证每一笔善款是否带来改变。

    慈善是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3月,慈善法正式出台,被誉为慈善领域划时代的标志。而广州作为中国慈善领域的活跃地,4个月后,即以贯彻落实慈善法为契机,按照“政府搭建平台、社会运作、公众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组织开展“羊城慈善为民”系列活动,带动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让慈善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2017年,广州提出要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率先将慈善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把创建“慈善之城”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

    “善城广州”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关键词,慈善开始深度融入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慈善不再是富商巨贾或达官贵人的行为。2018年的春节,和往年一样,迎春花市和广府庙会是广州传统的民俗节目。不一样的是,这一年,现代慈善的理念融入市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中。一些摊位上,有学生为社区困难街坊义演筹款,有慈善组织为路过街坊展示来自帮扶乡村的农产品,还有残障伙伴在晚上的庙会即兴起舞,引来路人拍掌称好。传统民俗与现代慈善在广州碰撞出亮眼的火花。

    人们不仅能在百年花市感受“善城广州”的温暖,也能在千年古道上传递慈善温度。而在更早前,广州也成为国内首个将大型商业步行街打造成“慈善一条街”的城市,连续多年在千年古道、繁华商业步行街举办大型公益慈善活动。在人来人往中,慈善也通过一系列互动游戏和义卖展示,融入到步行街的繁华当中。有市民带着孩子成为公益摊位的志愿者,有长者特意前来帮衬义卖,还赠上自己“拿手”的书法。而在步行街之外,这座城市也巧妙地以“慈善+”为理念,通过“慈善+运动”“慈善+艺术”“慈善+文化”“慈善+消费”……让慈善成为了社会爱心的连接器。

    但“慈善+”仍只是慈善融入生活的第一步。当慈善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每一个人生活的日常时,人们也需要更深入的慈善体验,了解汇集善意所能带来的改变。关心身边的人,参与身边的事,社区同样是市民参与慈善的大舞台。

    2019年4月30日,广州印发《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工+慈善”制度体系,市区两级慈善资源也逐渐下沉社区,截至目前,已鼓励支持全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共447个,每个市民家门口有了参与慈善的平台,其中,在市慈善会设立的社区慈善基金已支持近百个社区慈善惠民项目。

    社区街坊守望相助,让这座城市的慈善有了十足的“烟火气”。随手慈善,街坊便能帮困难邻里实现一个微心愿,或是为老人加装一把扶手,甚至在社区建立一家困境群体就业帮扶基地,授人以渔,助人自立;在一些社区,由街坊组成的志愿者为社区慈善项目筹款募捐成为了常态。有街道社工表示:“当看到一些居民自发地为社区里的困难街坊卖力筹款时,这样的场景往往触动人心,因为这正是我们一直在社区里想做成的事情——让社区产生互助的力量,一起建设幸福社区。”

    未来仍需多方支持

    过去十年,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践行“人人慈善为人人”理念,以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之城”为抓手,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惠民实效不断增强、社区慈善不断深入。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民生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如何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源,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仍是摆在广州慈善事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广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着手构建慈善主体多元化、参与渠道便民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志愿服务多样化、慈善理念全民化的慈善事业发展体系。

    2021年正式实施的《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则结合广州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总结特色经验,将广州在慈善领域中的多项探索成果以立法形式予以确立,为广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广州市民政局召开的2022年全市民政系统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工作会议指出,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讲究爱心氛围,也需要机制保障,接下来还将出台《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系列配套措施。

    在“壮大慈善主体,扩大慈善覆盖面”方面,广州不仅需要加大对慈善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强枢纽型慈善组织建设;还需要丰富参与形式,拓宽慈善参与渠道,包括开展“慈善全民捐”活动,倡导以多种形式参与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切实将慈善融入群众的生活中。而在社区慈善方面,则需要全面建立起符合社区实际的“五社联动”机制,实现“五社联动”机制在社区全覆盖,提升社区慈善基金运营能力,推动社区慈善发展,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融合发展、运转有效、各具特色的“五社联动”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慈善氛围还是社区慈善发展,助力“慈善之城”建设,正如过去十年一样,最终仍需要每一个市民参与其中,一同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成就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

    (据善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