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社会工作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社区慈善:温暖与善意,在善城广州蔚然成风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社会工作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区慈善:温暖与善意,在善城广州蔚然成风

    2022年羊城慈善月,广州多个公益慈善组织参与线上线下募捐

    公益机构在义卖

    ■ 苏小星

    社区,一直是广州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从居民自发参与,到公益慈善组织回应社区需求,汇聚慈善力量,实施各类慈善项目,再到各类支持政策出台,资助或创投活动持续开展,社区慈善基金与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充满温暖与善意的社区慈善,正成为无数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十年前,社区慈善已在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中悄然萌芽,街坊之间守望相助,谁遇到困难,大家就伸手帮一把;十年后,广州实施“社工+慈善”战略,每个镇街逐渐搭建出完善的社区慈善综合服务平台,社区慈善从一种情义逐渐转化为一种机制,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街坊有困难 一起伸把手

    “情义广州”是这座城市十年前已经有的一个重要标签。

    2011年,当时广州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金沙洲新社区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如何为保障性住房社区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关怀和帮助,成为了社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一年,金沙街也已引入了社工角色参与社区工作,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和支持。而在当时的一线社工看来,“社工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对接公益慈善资源的桥梁。金沙街是一座岛,大家彼此熟悉,其实都愿意为困难邻里伸把手。当公益慈善的力量发挥出来,困难居民的生活也会从中得到改变的希望”。

    令当地社工印象深刻的是,在金沙街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有一位单亲妈妈,这位街坊不仅要独自照看还没上幼儿园的女儿,而且要照顾已经上了年纪的母亲,“我们有时跟她聊起来,听到的都是丧气话”。社工回忆道,这位单亲妈妈肩负着一老一少的衣食住行,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只能一个人扛下来,可有一次,家人遇到重症,突如其来的手术费用让她彻底陷入了绝望,向外求助,“很多街坊和社会人士站了出来,成功众筹手术费用,还给这位妈妈买了不少生活必需品,顺利渡过一次难关。”

    广州社区独有的“人情味”不仅仅体现在金沙街。更早前,2007年年初,荔湾花市人来人往,来自耀华小学的一群学生志愿者自制手工艺品,自发摆摊义卖,筹到了4000多元,悉数用来帮助学校里的贫困同学。而在越秀区北京街,困难家庭的需求同样需要回应,为了给社区困难家庭筹集善款,后来,北京街社工也向西湖花市指挥办申请了义卖摊位,善款用于帮助困难街坊,购置物资,给予帮扶,为每一个困难街坊尽绵薄之力。

    这些细小而温暖的瞬间发生在城市的各个社区角落,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善意。不过,随着社会服务愈来愈深入,不少社会工作者发现,那时的社区慈善主要源于民间的自发行动,往往发生在街坊遇到困难的紧急时刻,形式和手段也较为单一,难以成为社区长期良性发展的支撑力量。为了推动社区慈善助力社区治理,到了2012年5月1日,《广州市募捐条例》开始实施,扩大公开募捐主体,放开公募权,而“社区慈善”也被明确写入条例中,社区慈善发展,从这一年开始全面启动。

    慈善正成为 社区的一部分

    社区慈善既需要稳定的募捐渠道,也需要优质的慈善项目。

    钱从哪里来,项目又从哪里来?彼时,《广州市募捐条例》便提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等单位合作,采取在社区依法设立慈善捐赠站点和社区慈善基金、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互助互济活动等方式,开展社区慈善活动;鼓励城乡社区组织、单位在本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社区慈善不再是一件应急的情义、偶发的善举,而是助力社区治理的常态机制,通过撬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从2013年开始,广州连续三年举办了慈善项目推介会,“社区”依然是这个慈善资源对接平台上最为显眼的主题。其中,2015年,广州市举办第三届慈善项目推介会,以“社区慈善、人人可为”为主题,推动“慈善回归民间”。该届推介会吸引了130个慈善组织参与,共推出509个慈善项目,对接资金超过4.5亿元。主办方表示,90%以上围绕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最迫切需求进行量身设计。那些年间,广州还将发展社区慈善列入政府文件中,提出了扶持发展社区互助型、服务型慈善组织,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等意见。

    那些年,广州各社区开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尝试解决休戚相关的公共痛点。2014年,在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退休后从湖南沅陵来到广州扎根的陈海碧听到街道的号召,组织30多名街坊组成志愿队,自己担任队长。那时候,她给社区的初老志愿者一个个“电话”过去,邀请大家一同探望街道孤寡老人,筹款救急,捡拾社区垃圾,甚至关爱街边露宿者,一干就是八年,风雨不改。在海珠区江海街,同样退休了的江海英在社工引导下成立了海伦环保公益团队,用各种方法宣传垃圾分类,保护社区环境。

    在志愿者掀起社区服务风潮的同时,社区慈善的主体也逐渐清晰。2019年,广州市民政局发布《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市社工站设立慈善捐赠站点,鼓励镇街设立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社区慈善基金由街坊、社工、街道、社区企业、居委等组成管委会,决定善款用途。

    “过去,虽然也能通过和公募机构合作筹款,但始终与居民存在距离感。”一位社工分享道,“现在,居民愿意为社区捐款,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用来帮助身边的街坊的。”2021年8月,善城广州发起的广州社区慈善线上调研亦显示,逾73%市民愿意向社区慈善基金捐赠,期待社区慈善活动内容可以更丰富,更贴合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和捐赠意向。

    为社区培育 优质慈善项目

    在广州,街坊愿意捐时间,也愿意捐善款,最重要的是——能帮到身边的人。

    开发设计出街坊认同的慈善项目,尤为重要。近年来,围绕聚焦民生保障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广州开始打造“长者饭堂”、羊城“幸福家园”“微心愿”等一系列社区慈善品牌项目,由各个社区慈善基金筹集善款,根据街坊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在社区落地,拓宽街坊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途径。其中,在越秀区光塔街,“圆梦光塔”党建公益项目可谓家喻户晓。

    在光塔街繁华闹市的转角小巷,藏着不少超过30年楼龄的老旧楼房,住着一些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学习环境差,有的光线暗,有的就在客厅餐桌上学习,甚至是在自己的床上搭一个小木板当课桌,一直渴求能有一个可以读书的小书房。这些年,通过广州市慈善会圆梦光塔社区慈善基金,社区企业家纷纷参与认领微心愿,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孩子们优化居家学习环境。这一社区慈善项目,也被社会各界奉为美谈。

    在海珠区素社街,生活在这里的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0%,又因为有大片不适合加装电梯的旧式楼梯房,容易导致社区内长者上下楼梯不便,甚至发生跌倒的事故。彼时,社工们想到通过筹集社会资源为长者居住集中的老旧楼房加装扶手,并将项目上线到广益联募上——“每筹集95元,我们就可以为长者配置一米扶手”,并开展了“慈善登高”——为阿公阿婆加扶手爬楼体验等活动,在社区里掀起不小的慈善热潮。

    与此同时,为培育社区优质慈善项目,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连续三年开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鼓励和培育优质社区慈善项目,成为广州社区公益慈善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正是在社会多方支持下,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47个,基本实现社区慈善基金全市街镇全覆盖,筹集善款4525.36万元,以小资金撬动大服务,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值得关注的是,创投资金只是“加速器”,社区慈善的关键还在于社区全动员。2021年9月,广州正式实施《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同时废止《广州市募捐条例》,同年12月,广州市民政局印发实施《广州市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底实现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在社区100%全覆盖,并对社区慈善发展提出了更明晰的方向,在原有社工站的基础上搭建集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慈善载体,将社区居委、街道、社区企业、街坊悉数动员起来。不少社区工作者对此颇为期待,“希望慈善作为社区治理的一部分融入各个社区工作中,这样一来,社区慈善在社区中将有更强的存在感。”(据善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