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星星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办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5月0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星星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办
90后李小姣办学13年,探索服务孤独症患者生命全程

    太原市阳曲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日常教学场景

    3月31日,第16个世界自闭症日来临前夕,李小姣迎来了自己“13年里最振奋”的一刻——太原市阳曲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揭牌运营。按计划,这个公办民营的中心,将为大龄孤独症患者提供生活照料、技能训练等托养服务,为解决大龄孤独症患者托养、成长等问题提供可能。

    “我已投入了13年的青春,为什么不继续坚持下去?”作为以专业优势中标的第三方运营者,李小姣对此期待不已,“你不知道这对我们有多重要,可以说是灯塔,很多孤独症的‘大孩子’因此有了希望。”

    13年里,从4名老师、3个孩子,发展到53名老师、135个孩子,还有越来越多的登门求助者。这家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创办人、90后女青年李小姣说:“这是一条迷茫与希望并存的路,但我们一直在前进。”

    李小姣创办的机构名叫“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灵星”),致力于孤独症专业评估、康复训练、社会融合和托养服务等,目前共有135名孤独症患者,其中12岁到35岁的“大孩子”超过25人。

    “这其实是入不敷出的13年,能正常运营就不错了。”即便如此,在李小姣看来,经济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最大的压力是我们的孤独症孩子正在长大”。

    李小姣说,人们更多关注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但其核心障碍可能持续终身,“灵星”的大龄孤独症患者绝大多数难以实现独立生活。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超过千万的自闭症患者中,面临成年困境的患者数量庞大,成年孤独症患者的照护与托养,正在成为家庭和社会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一次助教

    埋下“星星”的种子

    4月21日,周五,11岁的冯凯(化名)在“灵星”的楼道里徘徊,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每周五下午5点,妈妈都会准时接他回家。从上午开始,冯凯就不断地重复一句话:“妈妈5点接不接?”“妈妈5点接不接?”……

    比冯凯大3岁的王铮(化名)在校多年,和老师们非常亲密,只是说话始终分不清“我”和“你”的区别。

    李小姣说,冯凯和王铮的行为属于孤独症的典型症状。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是一种伴随终身的先天性大脑发育障碍性疾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组织的针对中国6-12岁儿童孤独症及其共患病的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结论是0.7%。

    “有的孩子只说自己的事,整日就一句话;有的目光清亮,却不愿与人对视;有的语言发育正常,却几乎不和人说话。”李小姣说,孤独症儿童受困在自己的心智里,有人称之为“星星的孩子”,但无论如何他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之中。

    13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李小姣,用向家人借来的10万元,在太原老城区租了间民房,聘了4位专职特教老师和1位钟点工阿姨,走上了陪伴孤独症儿童的道路。

    起因是她在大学期间,曾跟随老师为孤独症儿童做过服务助教,其耐心、有爱的言行,令家长印象深刻。之后,几名孩子的家长几次上门求助,希望她能成立一个孤独症孩子“学校”,教育照料这些孩子。

    “当时只想着孩子们需要帮助,我就没拒绝。”李小姣给这个“机构”取名“灵星”,“意在用心灵呵护‘星星的孩子’”。

    孩子们在李小姣的陪伴下,在屋子里蹦蹦跳跳。户外活动时,有孩子对汽车感兴趣,不管汽车是否行驶,都会冲上去拉拽;有的孩子喜欢门禁的数字键盘,便从1楼按到6楼;还有的看上了邻居门上的对联,路过时一把撕掉……小区邻居找上门来,她只得赔笑道歉。

    因为缺乏专业经验,李小姣和她的“机构”先后搬了6次家,“灵星”也在挫折与积累中,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逐渐“长大”。

    多一个孩子

    压力就更多一些

    2014年,李小姣迎来转机,正式注册成立了“太原市灵星社区服务中心”,孩子数量也从最初的几人增加到几十人。

    从义务帮助孤独症儿童,到坚持13年非营利办学,李小姣经历了艰难蜕变。她总结心路历程就一个字:累。

    李小姣说,每年的办学资金都存在缺口,包括孩子的托养费用,“我们没办法按成本收费,换言之,多一个孩子,压力就更多一些”。

    “我一直在拼命地学。”李小姣说,不少孤独症学校注重于讲情怀,但计划不足,往往难以持续。而一些办得好的机构,往往前期投资充足,评估系统、教学、人才培养都更成熟。

    回忆艰难时光,李小姣说,给予她最大勇气的是“灵星”的老师。

    作为“灵星”唯一的男教师,90后李林峰说:“这里不是挣钱的地方,但我喜欢这里。”

    “孩子们很可爱,我想他们和普通孩子唯一的区别,就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爱。”李林峰说,目前学校正在获得来自政府的扶助,他相信前景是好的。

    “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是莫大的激励”

    “学习对于孤独症患者很重要,怎么用杯子喝水、用勺子吃饭,上厕所怎么提裤子,甚至怎么玩,都需要学习。”李小姣说,孤独症患者最难培养的能力是沟通。父母在身边,简单交流没有问题,但真走进社会,“一个眼神可能就会影响情绪”。

    李小姣说,当孩子被发现患有孤独症,很多父母就做了倾其一生的准备。13年来,她帮扶过2000多组家庭,“这一过程漫长艰难,但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是莫大的激励”。

    已经在“灵星”工作10年的庄帅帅告诉记者,原先“灵星”的孩子见到志愿者,会捂着眼睛从手指缝偷偷地看,现在有些孩子已经可以当面说出“你们好”,这是为孩子们坚持做社会融合锻炼的效果,是很大的进步。

    “我们选老师不问出身,只看成长性。”李小姣更注重建立相对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关注实操、理论,还有伦理道德,“核心就是要选出能真对孩子好的老师,但花费的成本也高”。

    李小姣说,这几年教师队伍稳定下来,逐步形成了企业文化,老师们有了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一是源于孩子的进步,二是来自家长的认可”。

    目前,“灵星”职工收入平均在3000多元,一个老师带三四个孩子,每周结合对每个孩子的评估,制订教学目标,“常常一节课下来,老师嗓子干到冒烟”。

    现在,“灵星”不少孩子已经长大成年。家长们担忧的问题,也从如何教育陪护,慢慢变成如何帮孩子就业、走向社会。

    2018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将符合条件的0岁至6岁孤独症儿童纳入康复救助范围,为他们享有基本康复服务提供制度化保障。

    2022年发布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体现了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持,主要包括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待遇保障等。

    但现有的政策扶持、补贴、资源配置,还不足以覆盖孤独症人士全生命周期,对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也待提高。

    探索“不可能任务”:

    服务孤独症患者生命全程

    这些年,李小姣参观过很多孤独症学校,发现很多校长的孩子就是孤独症儿童,“他们把毕生事业就放在了孩子身上”。

    目前在“灵星”担任执行校长的范世禄就是其中之一。

    18年前,当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太原并没有专业的康复机构。为此,范世禄创办了山西方舟自闭症康复研究院,这曾是太原最早的孤独症康复机构。

    “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了儿子,为了更多自闭症患儿家庭,原本收入不错的范世禄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

    然而,受负债等多方原因影响,“方舟”最终还是“搁浅”了。“我的孩子现在已经25岁,‘方舟’机构里第一批孩子也都20多岁了,没有地方可去。我们决定和小姣一起,共同面对大龄孤独症群体问题。”范世禄说。

    “孤独症患者的大龄托养是个社会问题。”范世禄说,“其中最难受的,还是家长。”

    2016年,记者曾关注山西省侯马市孤独症孩子小雨(化名)小学入学被排斥的问题。如今小雨将满18岁。妈妈程雨(化名)告诉记者,小雨目前状况良好,只是过去两年,他在妈妈陪伴下陆续找过两份工作,说好不要工资、只是锻炼,但最终都没能留下。

    程雨没有因孩子的自闭而减少带他外出,还主动与旁人分享照顾儿子的经验。但她仍然担心:儿子的将来怎么办?

    程雨的担忧,也是李小姣和范世禄的努力方向,他们希望能够实现服务孤独症患者生命全程的理想目标。而在有些业内人士看来,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需要政策、立法、教育、医疗、传媒等多维度的社会力量共同支持。

    “服务孤独症患者生命全程,只能说是一种探索。”李小姣说,曾有家长问她,既然是服务孤独症生命全程,那自家孩子40多岁了学校能收吗?她想来想去不敢答应,只能尽力帮助。

    去年,阳曲县一所公办的康复中心要招标运营,李小姣第一时间报了名。让她和老师们兴奋的是,“灵星”团队最终成功中标,“这里规模大、场地足,‘灵星’有了新校区”。

    阳曲县副县长申彩萍介绍,阳曲县残疾人康复中心采取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引进优质的康复服务资源,旨在用较短的时间让康复服务提升到较高水平。

    “我们计划将阳曲康复中心作为大龄孤独症患者的托养中心,最理想目标是实现照顾孤独症患者的生命全程。”李小姣介绍,当前已有25名12岁以上孤独症患者入托该中心。

    “我的使命可能就是帮助这些孩子”

    彩色圆钻,在指尖轻盈点触,黑色的夜,金色的星,星空下一只抬头望星的七彩鹿……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幅精美的“钻石绣”作品,出自一名孤独症孩子的巧手。

    “这个小猴子画是我用橡皮泥做的,你可以叫我老板娘。”4月2日, 在太原市阳曲县残疾人康复中心门口,20岁的孤独症患者林芳(化名)主动推介自己的手工作品。

    这一天,十几名孤独症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钻石绣、剪纸、绘画等手工作品摆上摊位,这是一场由他们“主导”的“节日义卖”。

    “普通人绣一幅图案尺寸50厘米见方的满绣‘钻石绣’,可能需要一周时间,小飞(化名)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李林峰介绍,19岁的孤独症患者小飞,平时最喜欢听鼓励与表扬的话,他刺绣格外专注,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

    在从事特教工作10年的庄帅帅眼中,这些孩子没有那么特殊,“多数状态很好,难就难在如何融入社会,像林芳这样有能力的孩子,中心有很多”。

    在义卖活动现场,一位顾客手捧作品,夸赞正在卖货的小飞:“你做得真好,像个艺术家。”

    这让小飞备感高兴,她扬起眉毛认真地说:“下一步我还会再加10倍,给你们做更多,你想要什么样我都会给你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世界孤独症日宣传主题口号是: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这一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关注与呼吁,令李小姣及其同事感到温暖。

    “一切正在向好,孤独症患者的困境并非无解。”李小姣表示,相较过去,目前政策和社会环境已有很多积极变化,“有些并不复杂的调整,足以改变许多孩子的一生”。

    李小姣一直没更换过手机号,来电都接,已经接听了超过3000个家庭的求助电话。她说:“人生下来都有使命,我的使命可能就是帮助这些孩子。”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