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古都风韵寻善老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古都风韵寻善老

    东岳庙的“花塔”

    《月曼清游图》册之“重阳赏菊”(局部) 陈枚绘(清)

    九九重阳节,秋高气爽,不少市民相伴出门,登高远眺。作为传统节日,重阳节历来有晒秋、登高、赏菊、祭祖、敬老、吃花糕等习俗。与节日息息相关的善老美德,已融入京城百姓的生活中。在京城的胡同小院中、浮生烟火里均可体会到敬老善老之光辉。

    御苑巧思有孝道

    说起善老之美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堪称范例。他的孝道不但影响了后世子孙,还给清朝带去了“善老之风”。

    “朕尝思,人子于其亲,一体而分者也。思念之笃,精诚之至,必相感通。”这句话出自朱元璋一次祭祖后的感言,从中不难寻味到他与其他皇帝的不同:祭祖不是“走马灯”,而是真心实意遵从孝道,以这样的精神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对于孝道的重视,在他驾崩后,他的陵墓被称为孝陵。

    其实,在孝道与善老方面,朱元璋并不仅是嘴上说,更落于实处。在建立明朝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制度上下手,严格规束官员们的言行,其中对于老人的赡养及忠君孝亲等条例名列其中。与此同时,在选拔官员时,也将善老问题提到应仕层面,答不好“养老”这道题,甭想迈入朝廷门。此外,明朝初期,人们的晚年生活也得到了“有章可循”的保障。《明会典·养老》中记载,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民年七十之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这成为明朝善待老人的基础政策。此外,对于鳏寡孤独老幼残者,“今特命有司存问于高年,恤鳏寡孤独者必得其所,笃废残疾者收入孤老,岁给所用,使得终天年”。其中,涉及老年群体的政令为:“若贫无产业年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絮一斤。”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走上了清朝的轨迹。清朝皇帝中的长寿老人,最为著名的便是乾隆,从他的晚年生活,不难发现皇家重老爱老的印记。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皇帝与百官经常到天坛祭拜,他们祈福皇天上帝的眷顾,期盼五谷丰登。如今,当游客走过丹陛桥,在曾经的祈谷坛也就是如今的祈年殿南侧砖门以西的地方,会发现一扇特殊的小门,名为“花甲门”。闻其名,便知与花甲之年不无关系,而开此门的便是乾隆。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戎马一生的乾隆皇帝已经六十多岁,步入花甲之年。虽然年事已高,但每年来天坛祭祀的安排与各项流程不敢马虎。每次大典的头一天,都要步行从丹陛桥西侧一直到祈谷坛南砖门位置,举行相关行香仪式,还要住在斋宫进行斋戒留宿。第二天要经过各项流程,完成每年一次的祈福大典。这对乾隆的体力也是个考验,他自感体力不支,便下令减少“降辇步行之远近”等“无关大体诸仪节”。为此,百官便在祈谷坛南砖门西再开一座门,便于皇帝节省体力,“穿墙”抄个近道。因正值乾隆皇帝花甲之年,故称之为“花甲门”。而在乾隆皇帝到了古稀之年时,大臣们又在皇乾殿西墙开设一门,更加便于老皇帝行走,此门又被称为“古稀门”。

    花甲门与古稀门不但成为皇家与善老有关的例证,也是对后辈的勉励。因为当时乾隆对于花甲门有诏书明确指出:“若未满六旬者,不得路经此门。”而对于古稀门更是明确说明:“有寿登古稀者,方可出入此门。”

    乾隆本人就是一位孝子,继承皇位后,他花费不少时间陪伴母亲,有时出游也会陪伴左右。他曾赋诗《重阳日奉皇太后香山登高》:“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扶辇不知霜巘迥,捧觞刚似夜珠圆。丹青胜处禽衔翠,紫碧堆中鹿叫烟。智者乐兼仁者寿,长承慈豫万斯年。”

    有史料记载,为了给母后过70和80大寿,乾隆曾在香山举办过规模宏大的“庆生典礼”,被称之为“三班九老会”。即选出70岁以上的亲王及在任文职9人、70岁以上的在朝武职9人、70岁以上已休致仕9人,共计27人,各成一班,合称“三班九老”。

    其实乾隆的善老之德也是继承了祖上之风,他的爷爷康熙同样重老爱老。康熙幼年继位,靠孝庄皇太后抚养,并一路扶政成长,所以对于孝庄的养育之恩念念不忘。《燕京岁时记》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恰恰孝庄便是一位爱菊之人,所以康熙亲政后,每年都会命人广植菊花,重阳之时,更会亲手用千盆菊花在祖母所居的畅春园建起菊花塔以表孝心。而菊花凋零后,也不会浪费,风干后的菊花会制作成菊花枕供老太后使用,不单芬芳四溢,更有养生佳用。据记载,孝庄太后故去后,康熙每年金秋时节依然在老祖母生前居住的春晖堂前筑菊花塔,并在案前焚香,直到他69岁故去。

    胡同人家藏祝福

    对于胡同里的百姓人家来说,善老之风更多了不少生活气息,多了灵动与温暖,如春风般沁润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精美的砖雕、细致的彩绘、寓意深刻的造型……从如意门到蛮子门,从金柱大门到广亮大门,北京人家的门户无论大小、层级,均会在无意间植入美好的寓意。

    一对门墩儿、一组砖雕、一面彩绘……这些建筑构件起到至关重要的实用功能,却因为巧妙的设计元素融入,焕发了艺术的生命。那是一个别致的花瓶,其内插着一枝月季花,这样的图案被寓意为“四季平安”;那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悬挂着一个粮斗,斗内还放置着三戟,这样的设计寄托着“连升三级”的美好祝愿;“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五狮同居”……人们的祝愿总是那般含蓄,却又如此炙热,正如那“暗八仙”的设计,精巧的荷花、葫芦等元素,融入了八仙的护佑。这些图案承载全家的幸福寄托,因其灵动、洒脱显得那般自然。一只可爱的猕猴、一只活灵活现的鹌鹑、一架自然可人的葫芦……仿佛就在生活里,就在人们身边。

    就在这诸多图案中,同样蕴含着北京人家对于老人的健康嘱托。例如蝙蝠、梅花鹿与仙鹤的组合,便突出了“福禄寿”的美好寓意。除此以外,一架古老的苍松、一个饱满的桃子,也都寄托了对家中老人长寿康健的祝福。究其原因,松树本是常青的象征,挺拔直立,又彰显健康体魄,而仙鹤在传说中,曾是神人的坐骑,驾鹤上天,有鹤寿千年之说。而这些与长寿有关的符号,均会汇集到一位神仙的身上——寿星,这位自带长寿基因的“福星”,自古以来便受着众人的喜爱,承载着人们尊老的风尚,其实他自己的身世中也拥有着一段关于善老美德的故事。

    或许不少人不知道,大众眼中笑容可掬的寿星老儿,其手中的“鸟头”拐杖从东汉时才有。

    据史料记载,当时朝廷举行过一次祭拜寿星的大型活动,其间,皇帝颁发命令,无论贫富高低,只要是满七十岁的老人都会得到一支皇家赏赐的鸠头拐杖,因为相传斑鸠是“不噎”之鸟,预示着老人可以饮食安康,健康长寿。如今我们从汉简中,也能发现当时老人们的诸多“特权”。例如汝南有一位男子因殴打持杖老人,后被处罚于闹市。另一位汉朝官吏,擅自扣留持杖老人,结果依然被处以重刑。汉成帝还下诏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当时官家“独享”的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有自愿照顾老人者,也可享受同等待遇。为了纪念此举,从那以后,寿星手中便换成了鸠头拐杖。

    穿过大门,走进百姓人家,我们从诸多装饰甚至家中长者的服饰符号上,更可寻找到善老文化的踪影。这其中,备受人们追捧的符号有“万”字符与“寿”字符。通过各种艺术加工,与更多吉祥符号或是组合,或是独立出现,如“五福捧寿”“万字不到头”“福寿绵延”等,它们表达着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期盼福寿吉祥,深远绵长。

    在四合院中,如果是一个大家族,必定会因为住房的分配产生长幼有序的排列,自然蕴含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院子里的东房与南房在住宿感受上相对不佳,所以东西厢房通常由晚辈居住,南房也被称为倒座,一般用于招待宾客。于是,整个院子里最好的北房都会由整个家族中的长者居住。

    在生活习惯里,也有不少规矩也与善老美德有关,正可谓代代相传。例如一家老小同坐一桌共享家宴,老人不动筷子,晚辈是绝不会进餐的。此外,无论出门还是回家,对于老人的问候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晚辈上班,出门前一定要与家中长辈道别,老人们定会以“注意安全啊”“别惹事啊”等关心晚辈的话语,带着暖意进行回复。回家后晚辈也要先向长辈报个平安。

    类似的传统还有很多,如今想想有些传统已然成为记忆深处最柔软与温暖的回忆,无论何时,无论是小家单过还是大家族的合居,如此长幼有序的规矩,如此对于老人的尊重,是任何时代不可缺少的。(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