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踏上联盟式公益行程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媒体力量不可低估。在中国,从媒体单一报道公益事件到形成以公益内容为核心,从专业公益媒体成立到传媒公益联盟成立,传媒公益推动力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蜕变过程。作为全国第一份公益类报纸,《公益时报》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本报记者 于佳莉

  12月30日,离首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召开还有十几天,北京朝阳区白家庄路甲6号的办公大楼里,工作人员忙的不可开交,前来递交参赛作品的记者络绎不绝。
  “2008年雪灾、地震的发生,让国内很多媒体开始大规模关注公益领域方面的事情,这在中国传媒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现象。”组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为了激励和鼓舞媒体组织、新闻工作者在公益传播方面的巨大付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益时报》社、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榜样公益基金、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多家主办单位联合推出了“首届中国公益新闻奖”大型活动。
  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该活动上,由主办方发起的中国传媒推动公益事业发展联盟即将成立。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为公益记者提供一个相互协作、相互探讨和学习的日常化公益交流平台,发挥传媒的传播、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传媒以一种群体的姿态登上公益事业的舞台。
  就在中国传媒推动事业发展联盟即将成立之际,谁也没有想到“公益”这个几年前人们还不甚了解的名词,如今倍受人追捧。

全国第一份公益类报纸引领公益


   20世纪末,中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领域。“公益”这个跟随着中华文明沉睡几千年的概念,在一时间得到了萌发。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全社会萌发了慈善意识和仁爱理念。
  然而,几年下来,公益事业在国内并没有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提起国内的公益事业,人们往往是一些零散的印象,如捐款、扶贫、赈灾、助学等,公益事业在大众眼中留下了不完整的概念。而实际上,公益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这个范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如何能使公益慈善事业进入大众视野?这引起了当时国内一些致力于传播公益事业人士的极大关注。《公益时报》社长刘京就是其中一位。
  “我们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公益类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也没有系统的实践方面的总结。面对公益,我们像所有的人一样,是一张白纸。”回忆起自己当年坚持办一份公益类报纸时,刘京说,“创办《公益时报》就是想在中国传播一种公益理念,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公益,未来的中国更需要公益。”
  2001年6月1日这一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公益时报》正式创刊——这是中国第一份也是惟一一份公益类的报纸。
  自创办以来,《公益时报》始终以传播公益理念、弘扬公益精神为己任,倾力打造公益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推动中国公益事业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努力做出积极的贡献。“传道最先进的公益思想,传播最智慧的散财之道,传达最大多数人的呼声,传承最荣耀的公益精神”成为《公益时报》一直贯彻的宗旨。
  《公益时报》以媒体的身份,搭建公益信息交流平台的形式,弘扬公益事业的精神,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关注。

“公益”进入大众视野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益事业在国内渐渐有了起色,有关公益领域方面的报道也见诸于各大媒体。商界、名流等社会各界也纷纷掀起了慈善热潮。公益这个新兴的领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开始进入了大众视野。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慈善事业在国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慈善事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通过健全机制等手段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使慈善成为普通人身边的事情和自觉的行为?适当的激励机制显得格外重要。
  每到年底、年初,各公益组织都会举办公益晚会,以评奖的形式表彰捐赠人的活动成了公益领域的一大亮点。
  为了对捐赠行为给予肯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003年,由《公益时报》编制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在京发布。榜单发布之时,同时推出年度“十大慈善家”和年度“十大慈善企业”、“慈善特殊贡献奖”,表彰当年最慷慨的企业和个人。
  “当时之所以要策划编制榜单,是希望通过宣传榜样的力量,达到鼓励全民捐赠的目的,弘扬现代公益精神,繁荣我国的公益事业。”刘京谈起策划“排行榜”的初衷时说。
  五年下来,中国慈善排行榜已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一年一度的发榜典礼,也成为公益领域年度最盛大的聚会。
  就在国内公益事业逐步走向更加成熟、规范的同时,运作专业性公益项目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毕竟,一个公益项目的成熟性代表着慈善事业发达的程度。紧跟着,《公益时报》策划了“社会公益示范工程”公益评选活动。这个活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我国各类公益项目,建立中国公益项目档案数据库,并通过调查核实与分析评估,对征集项目进行综合排名和评选表彰。
  几年过去了,“公益”一词从陌生逐渐变的熟悉。第一本《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也随之新鲜出炉。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对那些掌握着财富资源的企业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回馈社会成为公益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就在思考如何为公益领域增添新鲜的血液时,“企业社会责任”的涌入恰好填补了空白。
  2003年10月,由刘京创意的企业公民委员会正式注册,这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目前国内惟一一家致力于“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普及和实施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它的成立不仅促进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而且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随后,2006年、2007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两组错误慈善数据


  就在国内公益事业即将步入春天之际,两组错误慈善数据的产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2004年12月,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一次做客某著名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时,曾现场说出“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的话。
  随即该电视台以“我国慈善事业10年:仅有15%捐赠来自大陆富豪”为题发表了新闻会客纪录。之后,各大媒体、网站悉数转载,对国内慈善事业的质疑声音从四面八方飞来,汇成了汪洋大海。“其实,该报道以点盖面,远离了客观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葛道顺语重心长地说。其引发的结果是这两个似是而非的数据被不少专家学者和官员引用评价国内的慈善事业,明显对国内慈善事业造成了“不大不小”的重创。
  此外,《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曾经援引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一位负责人的话,宣称在过去十年,中国人均捐赠不足1.7元。在此之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2002年中国的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总共10多亿元,之后两年并没有太大变化,该信息也在网络上面广为传播。
  时过五六年,人均捐赠不足一元的现象仍然被媒体大量引用。而据可靠的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约为13.16亿,中国大陆人均捐赠数额就已经达到28.74元(人民币),甚至上海市年度人均捐赠已经超过100元,这还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等慈善事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中国正处在各种大转变的历史阶段,价值多元,观念纷繁,世态万千,尤其对在国内刚刚起步的公益事业来说,如何引导公众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媒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使命与责任。
  然而实际情况下,大多数媒体对公益领域一知半解,甚至理解出现偏差,这严重挫伤了“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中国传媒缺乏公益领域专业知识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业界一位专家表示,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很强的传播力,如果媒体这股强大的力量能以更加专业化的形式加入到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中,那将是公益领域以及媒体界的一件盛事。

媒体大规模介入公益事业


  见证了七年来国内公益事业成长的《公益时报》社长刘京表示,虽然这些年来国内公益事业呈现了快速增长,但仅凭一两家媒体的力量很难应对国内庞大的慈善事业,“尽管我们对一些公益项目进行了调查报道和推广,但整体影响力有待提高。”
  基于此,2008年初,《公益时报》在人民大会堂现场发出了近百张媒体加盟邀请函,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公益传媒联盟,拟定邀请百家媒体共同加入,选举出委员会常委、执行委员,并任命专职工作的秘书处,希望把国内慈善事业推向一个历史高潮,也希望为国内慈善事业提供一个交流的信息平台。
  此次联盟的重点之一在于慈善信息的共享,其所有的理事单位以及成员单位都有优先享受国内最权威的慈善数据以及公益资源。中国慈善捐赠数据调查体系,《公益时报》此前建立的以周为单位的慈善事业数据发布体系,是目前捐赠数据的两大系统支撑点。
  在目前国内慈善事业不断出现质疑声的情况下,媒体必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履行更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跟着感觉走,应该用可靠证据的事实以及数据说话。
  随后出现的汶川大地震中,整个社会释放的爱心带来了一个新的公益时代。就在人们感慨、惊叹的同时,中国传媒的力量在这次公益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作为公众利益表达的独特平台,作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媒体的介入让公益事业有了更广阔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熟知了公益领域。

■大事记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东北嫩江、松花江也暴发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亿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人民币。全国很多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从而开始关注国内慈善领域。
●2008年年初,《公益时报》在人民大会堂现场发出了近百张媒体加盟邀请函,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公益传媒联盟,拟定邀请百家媒体共同加入,选举出委员会常委、执行委员,并任命专职工作的秘书处,希望为国内慈善事业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等省区发生了以汶川为震中的8.0级特大地震,在这次大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数超过87000人、受伤人数达30多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人民币。社会各界为汶川大地震捐赠600多亿元,前往四川参与救灾的志愿者达到300多万人。自此,中国传媒对公益事业的报道、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局面。
    

版权所有:公益时报社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6号 邮编: 100020
通用网址:公益时报 京ICP备0500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