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创造中国公益史奇迹

    在中国,援建慈善小学类项目已经有20年的发展历史。上个世界八十年代末,慈善基金会出现,公益事业在中国蓄势待发。援建慈善小学类项目带动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大发展,也成为中国公益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这一切,都是“希望工程”引发的。

■ 本报记者 宋 扬

    在中国,“希望工程”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中国大力支持教育的明星项目,还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领跑者,在其20年的发展历程中,“希望工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公益历史创造了奇迹。
诞生
  1988年,我国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基金会的立法。该管理办法第一次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基金会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
  这一年,共青团十二大通过了体制改革的决议,会议后成立了共青团中央事业开发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筹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中国称青基会)。
  中国青基会成立后,做什么类型的公益项目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资助贫困农村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破土而出。
其实,“希望工程”的诞生是一个必然。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
    1986年,团中央派人在广西柳州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经调查发现,“金秀瑶族自治县共和村,全村人口2000多人,解放后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辍学率达90%以上。”
    1989年初春,时任中国青基会秘书长的徐永光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在办公室里畅想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大瑶山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睛在徐永光脑海中闪现,希望工程的灵感也跃然而出。
    希望工程一诞生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关注,汇款单如雪花从海内外飞来。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市民,从花甲之年的老人,到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希望工程的捐赠者。到1994年,中国青基会和省级青基会接受的捐款总额达到了3.85亿元,救助总规模达到了101.5万名,建希望小学的总数量达到了749所。这些数字,是基金会原计划的十几倍。

改革

     超常规的发展,必然带来某些方面的失衡,比如,全国地县基金的数量难以控制,放任自流的现象已经出现。有些地县筹到钱后不报、不交;有些未经授权,就以希望工程名义接受捐款。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树大招风,谤随名高。
    徐永光给希望工程概括了“八大隐患”:没有纳入统一管理的募捐“体外循环”;借希望工程之名搞非法牟利的“假名营私”;不按管理规范办事、另搞一套的“体制磨擦”;法律、政策不完善带来的“制度风险”;实施机构自己的“管理疏误”;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中伤毁誉”;外界以偏概全的“失准评判”;道德风险导致的“自砸招牌”。
    “这八大隐患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希望工程的身边,每一个隐患的恶性发作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而另一方面,公众要求我们万无一失,这使得我们犹如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走钢丝,每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
    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希望工程走上了发展的高峰,必然突变。而纵观中国当时的情况,其他公益组织的公益项目也在日趋成熟,尤其在助学领域,“春蕾计划”等公益项目大量涌现。
    身处“内忧外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希望工程开始谋求变化。
    1999年初,中国青基会决定: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学儿童的捐款。希望工程由救助失学儿童转向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
    像任何事物一样,希望工程必然有开始,有高潮,有生命周期的发展变化。希望工程战略重心的转移,不仅表明希望工程救助因贫困失学儿童的初始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同时也表明中国青基会主导项目地位的改变。这种变化符合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和全社会的利益。

升级

    从1988年到2008年初,希望工程募集资金逾35亿元人民币,其中资助贫困学生290多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3000多所,捐赠希望书库、希望图书室13000多套,培训乡村教师逾35000名。筹集公益善款额度之高,救助贫困学生、援建学校之多,这不但是中国公益史,也是世界公益史的奇迹。
    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并逐步向城市拓展,希望工程最初要让农村穷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完全实现,某种程度上说,希望工程的使命已经完成。
    2007年5月20日,中国青基会对外宣布希望工程全面升级,将对学生的“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根据受助对象的需求,学生资助方面在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让莘莘学子圆上学梦的同时,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物质、精神多方面的持续扶持,帮助受助学生学会自助助人。
    在原有助学金等经济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希望工程面向所有受助学生设计开发了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能力资助项目;同时增加了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希望小学担任希望教师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大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国青基会表示,希望工程遵循“救助——发展”模式,将与时俱进,探索出更多的帮助受助学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
其他社会组织的同类公益项目:

“春蕾计划”
  “春蕾计划”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1989年组织实施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项目。“春蕾计划”通过开办“春蕾班”,捐建“春蕾学校”等形式救助贫困失学女童。
  
“红十字天使计划”
  “红十字天使计划”是2005年8月以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推动的重点公益项目,其宗旨是关注贫困农民和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广泛动员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募集资金和医疗物资,资助贫困农民和儿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农民和儿童实施医疗救助,协助政府改善贫困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捐建农村博爱卫生院,培训农村医务人员,促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母亲水窖”
  “母亲水窖”是一项集中供水工程,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1年开始实施的慈善项目,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是妇女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
    为了帮助西北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人们特别是妇女迅速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了一项计划,即向社会募集善款,为西北缺水地区捐修混凝土构造的水窖,使她们能利用屋面、场院、沟坡等集流设施,有效地蓄集到有限的雨水,以供一年之基本饮用水。

■背景
    中国青基会实施的项目有希望工程、希望医院、保护母亲河、红丝带行动、展望计划等,涉及教育、环保、文化、卫生等方面,其使命是“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遵循“社会责任、创造进取、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价值观,积极关注弱势群体和公众利益,以务实的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截止2007年,中国青基会筹集捐款逾40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近320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4000多所,培训农村小学教师30000余名,建设保护母亲河工程造林项目总规划面积100多万亩;援建希望医院5所;帮助1000余名艾滋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继续完成学业;直接参与古诗文诵读的青少年儿童逾500万名。

■数据
    2007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运行18年,希望工程募集资金逾35亿元人民币,其中援建希望小学1.3万多所,捐赠希望书库、希望图书室1.3万多套,培训乡村教师逾3.7万名。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实施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项目——“春蕾计划”,18年来,“春蕾计划”已筹集资金累计6亿多元,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捐建“春蕾学校”500多所,捐助“春蕾女童班”近5000个,救助失学女童170多万人次。
    2000年,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在华侨的捐赠下,建起了第一所“侨心小学”,8年的时间,基金会和地方政府共投入2.2亿元,建设了408所小学,学校建筑面积达64.75万平方米,受益学生超过20万人。
    除“希望小学”、“春蕾小学”、“侨心小学”,中国光彩基金会推出了“光彩小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博爱小学”,国寿慈善基金会的“人寿长征小学”等大量慈善小学捐献。
    中国第一次由众多主流民间组织联合发起的全国性公益项目评选活动——“社会公益示范工程”评选表彰活动中,根据名单显示,50个入围项目名单中,教育类项目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运作效率、公信力方面都独领风骚。在50个入围名单中,与教育相关的项目有19个,扶贫和社会发展类项目有9个,医疗和环保项目分别有5个,科技类项目只有两个,其他均为性别发展、敬老、助残救孤项目,均不超过两个。教育类项目以超过三分之一的比重占据绝对性优势。
    

版权所有:公益时报社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6号 邮编: 100020
通用网址:公益时报 京ICP备0500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