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 >> 先进事迹

黄如论:千金散尽终无悔

人物档案:

    黄如论,福建连江人。1986年,黄如论只身前往菲律宾淘金,曾在多个国家从事贸易。1991年,他返回家乡,开始投资房地产业。上世纪90年代末,黄如论的世纪金源集团将重心转向北京市场。目前世纪金源集团正在向饭店和商业领域扩张,已拥有多家五星级饭店。

    2008年,黄如论捐赠总额超过2.3亿。数年来,他先后为公益事业捐资12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多处捐资兴建中小学教学楼、博物馆、医疗中心,设立各类助学金、奖学金、孤寡老人赡养基金、抚养孤儿基金等。

    他被誉为“中国的卡耐基,最慷慨的慈善家”。在这位房地产巨鳄眼里,慈善是企业家必备的品质,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论蝉联“中国慈善家排行榜首善”称号。

看到孩子没书读很心酸

    有人统计过,15年来,黄如论领导的世纪金源集团在中国大陆砸下400多亿元投资,建立了房地产、酒店、物流和金融资本运营四大支柱产业。

    黄如论被人们称道,并不是因为他在商业领域的成功,而是因为他的乐善好施。黄如论说:“我出生于福建连江一个小渔村,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养家,刚读到小学六年级就被迫辍学,丧失了继续念书的机会。1986年,我只身前往菲律宾。记得那时候没有知识的我在异国他乡寸步难行,因为不懂英语,进出海关面对全是英文的卡片我非常尴尬。从那时起,我就发誓,如果有一天我飞黄腾达,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没有文化!”

    黄如论一直坚定地认为他的成长得益于父老乡亲的滋润、养育和关爱。因此他在富裕之后,乐于回报社会,特别是乐于回报养育他的故土和父老乡亲。“我是农民的儿子”,黄如论对自己曾经的艰辛生活念念不忘,“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很苦,我们从低层走到高层,就知道低层的痛苦。今天事业有所成功,对这些人就更加同情,很简单。”

    黄如论说:“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我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嘛?国之兴衰,教育是根本,我不希望孩子因为读不起书而耽误前途。看到没有书读的孩子我会心酸,没有人赡养的老人我会心疼。我财力毕竟有限,不能帮助所有的贫困人群,但能够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已经很欣慰!”

不会留给后代很多家产

    黄如论是一个独特的人,他低调,从不张扬,实力深不可测却从无任何负面报道。在他身上,人们总觉得有很多神秘之处。不过,这些神秘是否能解开,现在看来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黄如论身上我们看到富豪如何面对成功和社会责任。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如论先后向地震灾区捐出1320万元,并号召全集团员工一道,积极为灾区捐款。在完成社会募捐之后,他又带头发起了一次针对集团内部的捐赠:为家在地震重灾区的集团员工捐款。在倡议书中,他这样写道:“我倡议大家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向来自重灾区的同仁捐一份善心,以表达金源人的互助友爱之情,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对于2008年总额超过2.3亿的巨额捐款,黄如论认为,致力慈善事业,是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他说:“一个人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应该怀有知恩感恩的心,并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回报他们。在我困难的时候,我得到过别人的无私帮助,所以我知道困境中伸出一双援手意味着什么。”

    今年6月7日,黄如论向云南省捐赠总数超过1.8亿元的款项,用于帮助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贫困老人,以及扶持当地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这笔捐款是云南省接收个人捐款数目最大的一笔。

    黄如论这次对云南的捐资,除了“助教”和“敬老”外,还包括一个他称之为“用科学发展观来扶贫”的项目——扶持云南临沧市的云县和临翔区两地开荒绿化、种果创收,建设两万亩高标准、高水平的核桃基地,养殖两千头优质奶牛。“用荒山种核桃,既可以绿化也可以创收,奶牛产牛奶,牛粪还可以当肥料,制成沼气解决用电,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初步计算可以解决当地1.2万余人的就业及生计问题。”

    数年来,黄如论先后为公益事业捐资12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多处捐资兴建中小学教学楼、博物馆、医疗中心。设立各类助学金、奖学金、孤寡老人赡养基金、抚养孤儿基金,共捐建希望小学167所,捐建公立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黄如论中学”1所,捐建4年制本科大学“江夏学院”1所。

    “不能说我的捐赠一定能够解决很大的社会问题,但我还是很高兴地看到,许多受我捐助的人度过了难关。许多孤儿的生活因此过得好一些,许多失学的儿童在我捐建的学校读书,许多孤寡老人因为我的帮助晚年感受到了温暖幸福,我为此感到很欣慰。”

    黄如论自言以后不会留给后代很多家产,大部分会捐给社会。

    “在我老的时候,走到那些学校去看看,对我也是个鼓舞,是个不会磨灭的纪念。”

别人支持我1,我支持他10

    纵观黄如论这数十年发展和慈善之路,可谓仁者所为。黄如论的身上深深刻有传统文化的烙印。黄如论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行善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先富起来的人要支持后富起来的人,财富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的。”

    “中国的儒、道、佛都教人向善,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乐天下之乐,忧天下之忧,能帮助自己祖国的同胞,我觉得:纵使千金散尽虽有价、却终无悔!”

    黄如论从小由祖母带大,老太太信佛,多年中反复告诫他“不要骗人、害人、欺人、诈人”、“慈悲为本”。从农村走到城市,黄如论结识了很多退休的老干部,从他们那里,他学到了“临危不惧、说到做到”。早年在菲律宾寻找机会时,黄如论不懂英语,当地人即使说福建话也是闽南话,而他熟悉的则是闽中语。那时候,举目无亲的黄如论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追求上进,人家喜欢帮我,就像一个学生肯读书,老师就喜欢教你嘛。”发达之后,当初帮过他的人都得到了回报。“饮水思源,以德报德,别人支持我1,我支持他10。不报答,那成了什么人啊?” 

    “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应该体现在为社会多做一点好事,多贡献一点爱心,多创造经济发展的机遇,这才是实事。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更注重为中国经济发展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多为老百姓办事。”

    黄如论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字:“诚信乃创业之本,育人为立国之基,融二者为一体,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营之道贵在把握时机,既要勇搏善战,又需严谋明断。创业与守业不仅要审时度势、缜密的思考与果敢的追求,还须时刻谨记守信用、重诺言,做事诚恳,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方能信孚中外、近悦远来。正直的人,也是诚恳的人,他一言九鼎,说到做到,同时还应承担社会道义之责任,古今中外皆然。”

    对于黄如论的义举,中国香港一名知名社会领袖有过这样的评论:“如果说有很多企业家的捐赠还是出于个人目的,那么黄如论可以说完全走出了这个怪圈。他以他的近乎神话般的伟大义举向这个社会昭示了一种真正的慈善精神。” 

    他说,现在对于个人而言,金钱只是一个符号,再多的钱也是一样。他现在追求的是一种事业的境界,一种实现人生抱负的情怀。这就是实现为国家发展、人类进步做更多事的人生理想。他说,自己有责任为国家与民族做更多的奉献。 (杜志莹)

关于我们 | 订阅报刊 | 联系我们 | 人才加盟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公益时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0500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