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由《公益时报》社和罗德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期善播中国.企业公益战略沙龙,我是《公益时报》社的杨洪跃,很荣幸能够担任本次沙龙活动的主持人。在进入正式议题之前,我想有请主办单位领导为本次活动致发言词,首先有请《公益时报》社副社长董鸿乐先生致辞。

董鸿乐:各位朋友,很多是老朋友,也有新朋友,特别感动的是从北京以外内蒙古过来,还有上海的很多朋友赶过来,我感觉真的是企业对公益和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视,我们感觉很感动。

我们今天是个沙龙,我们一开始想的很简单,不是论坛,也不是多么重要的话题,而是朋友之间一块好好聊聊我们怎么做公益。我们请的有政府的,有专家,有企业,有公益组织,有媒体,几方联动,怎么把资源用好,这也是我们《公益时报》办报以来一直的心愿,通过搭台子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里面来,把社会责任问题解决了,我们心里就很高兴。在这里我特别感谢罗德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的支持。今天我们的王院长、卢理事长也来到这里来,让我很紧张,因为他们都是大腕,你们一来,我觉得这次沙龙唤起了更多对公益的理解和更多的收获,而且还有民政部民管局的东亮,他是主要负责基金会运作的,政府层面来讲,他这方面知识也非常了解,我也不多讲,我希望大家今天下午能有所收获,谢谢!

主持人:感谢董社长的致辞,接下来有请罗德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总经理杨波致辞。

杨波:客套的话我也不多说了,今天很高兴能够跟《公益时报》做这个活动,我相信整个公益传播领域里面,公关公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光因为我们天生是媒体和企业的桥梁,也在于围绕社会责任的传播,变成了公关和传播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现在接触的很多企业当中,其实大家很大的比例和精力都是放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这里面既有公益和慈善方面的,也有超过了广义概念,包括供应链品牌和社区关系,罗德公司是扎根中国的公关公司,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一起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传播。我相信在座企业都有这种意识,既可以是讲一个好的故事,特别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国内的客户和企业都聚到一起,今天能够听到来自各界大家观点的碰撞。最后我做一句话的广告,必须要做,给我这个机会了,罗德公关大家比较了解,我们企业社会责任团队非常大,有我们郎华做领导,一会儿他会做分享,好的案例,我们都愿意跟大家进一步的联系,谢谢!

主持人:我们刚开始举办沙龙的时候,没有想到规模可以这么大,今天到场以后一排一排的加椅子,我在此代表主办方对今天到场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公益时报》社作为一家媒体,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的传播慈善事业,举办此次沙龙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能够让企业和基金会,包括公益组织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相互沟通和学习,凭借我们先进的资源能够将最先进的理念带给公益企业。今天我们的主题叫践行责任之道,我想每个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如何走好自己的责任之道,在此我非常容幸的介绍给大家,今天我们请到一位非常重量级的嘉宾,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方向,接下来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他演讲的题目是—企业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有请王院长。

王振耀:谢谢《公益时报》来做这样一个沙龙,这样一个活动,我现在没有办法讲,因为我讲的两个人、两件事全在这儿,不如由他们本人等一会加一段介绍。
要谈企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大家现在注意两件事,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已经开始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中国企业、对中国慈善界。第一件事,实际上牛根生先生已经辞掉了所有蒙牛的职务,他们真正开始专职做慈善,并且他用企业家的创业的办法来推动,起码最重要的一个,现在在业界已经开始有影响的,对儿童福利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儿童博物馆。他就像创业一样找政府,做公关,用各种各样企业的精神,用企业家的精神来推动整个公益的创新。你们知道他的发现,正是因为牛根生将知识和慈善和企业三者结合起来了。在前两天国务院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儿童讨论会上,我介绍了牛根生先生的这种创举,他们也非常奇怪,因为学者只知道研究,实践界只知道实践,企业家只专注于自己的企业,牛根生先生听到了,投资一个儿童博物馆,小孩从零到七岁,如果提早进入教育,教育方法得当,收益是15倍。结果他算出来以后,他觉得应该做这样的创业,他发现中国没有一个这样大型的,只有个别的小型的这样的儿童博物馆。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企业发现,美国已经300多所,他资助代表团带着大家去美国,包括政府官员,他带着大家,现在在座的就雷永胜,他是项目的操持人,他们做这种创新,这种创新是一个企业家50岁决定离开职务做创新的举动,对整个公益界产生巨大的创新。项目创新,按照企业家的精神办公益,这很快会产生比较大的社会影响。

第二个,我没看今天大家在座发这星期的《公益时报》,这一期有卢德之先生的演讲,里面很小一段说到他的理念,昨天我在统战部组织的政协委员的会上提到他说的资本精神。这个资本精神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对整个中国企业家做慈善,富豪做慈善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我本人在,我不好多说。很重要的就是说有钱人,其实很自然的资本里面有很强的社会价值,他们应该去做比较大的社会事业,那就是为整个公益界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慈善的,财富进入到慈善的立论立下来,就是把资本的社会价值发掘出来了,这是卢德之先生的重要理论贡献。这为整个社会下一步社会改革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因为我在国家行政学院讲到这个的时候,大家觉得很有意思,过去我们一直按照资本论的理念看待财富,看待企业家,包括跨国公司,始终认为资本从头到尾都是鲜血,现在卢德之先生给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十八大开始前或者社会进入改革的时候,有这样两件事大家注意,对整个中国公益界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一个是改非常大的基本理念,一个用企业家精神开始直接的项目创新。

另外,今天跨国公司在这里,我也觉得最近两年,其实还有两个非常大的典型,一个是大家知道是安利公司成立了基金会,跨国公司、跨国集团开始在中国注册基金会,并且资助很多中国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信号。第二个,我觉得有一个跨国公司建新世界,这也是跨国公司组织的起了大头,新世界的项目,在上海去年连做两届了,他们能做到上千人、几千人来参加整个公益活动。一个跨国公司组织的一个项目,几千人参加,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慈善,其实到了一个大转折阶段了,理论有了,典型有了,本国的企业开始在做,然后跨国公司在做,同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大家要注意到,最近两年为什么形势如此放开?就是因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官员包括很多理论家终于认识到做慈善其实是要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现在大家又要过的一关是企业家更容易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现在正在过这一关,如果中国社会通过未来几个月或者说未来一年,把这个渠道打开,我们认识到企业的价值,那么中国的慈善事业会很快的跨向一个新的阶段。原来我想的一年是能捐一千亿,看来未来三千亿左右的目标发展,不会是大问题,因为企业和慈善的道路就要打开了。但是在打开的过程中,我提醒各个有企业家背景的基金会,我提醒大家,我昨天面临的政协委员绝大多数是香港的企业家,我告诉他们,如果企业家能够承担起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中国的商业,中国的商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结构,中国的很多生意可能要发生一场重大的提升性的变革或者叫转型,有一系列新的需求会产生,企业推动慈善,企业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企业会创造出更好的市场。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共鸣,但现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把企业家的价值开发出来,靠谁开发?靠在座各位,靠谁来把最有价值的思想开发出来?还是靠跨国公司背景的,有国际经验的这样一些搞社会责任的一批人,所以我觉得你们在座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在结束演讲的时候,还想给大家公布一个消息,《公益时报》社和我们现在还在做一个非常具体的项目,就是为了给企业家证明,也本着资本精神的理念,我们正在开发财富价值领袖,想让很多的企业家,做慈善的人。在社会转型阶段,把他们好理念开发出来,传播出去,不仅仅是过去的非常传统的官腔官调的声音,而是很有个性的,结合家族,结合他们的创业,结合他们的精神传承。我们正在开发的一个人就是牛根生先生,我们下决心先开发一百个,想在中国社会中,在公益界能开发出来一系列有价值的这样一些人,他们有思想价值的一系列领袖,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让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的贡献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觉得这样以来,中国的转型会更容易,成本会减的更低一些,那样我们会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出更大的贡献,所以今天这个沙龙,要我谈企业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我觉得在座的我提到的前两位和后两位,我都建议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说短话,但要让大家认识一下他们,谢谢!

主持人:感谢王院长的精彩发言。王院长其实是我们中国公益界备受尊重的前辈,他的发言和演讲一直影响着我们公益界的发展。就像他说的,我们一直在想如何让公益走的更好,王院长强调和肯定了企业对公益价值是非常大的,在此非常巧的是,刚才王院长提到的几位代表,包括优秀的项目和案例都在我们的会场,正好都在后面发言中体现。接下来有请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基金会分会会长卢德之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幸福是慈善的第一标准。

卢德之:尊敬的公益界的老朋友、新朋友,刚才王院长从企业家社会价值角度,特别是历史转型时期怎么发挥作用,从宏观上进行了讨论。昨天晚上,我秘书给我拿了一个主办方的命题,就是慈善项目的选择和设计,这个不是我的长项,因为我不是秘书长,但是我是做企业家出身的,我深知挣钱应该怎么挣,但是挣钱跟花钱是两回事,它的目标首先不一样。挣钱是正的越多越好,花钱是花的越好越好,怎么好?它的社会价值、社会认同,包括道德引领,所以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关系,也有相似之处。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认识,这是我提出来的"幸福是评价慈善项目的第一标准",请大家注意,是第一标准。怎么解读?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央视推出一个话题"幸福是什么",到处问你幸福吗?有人说我耳朵不好,莫言也没有说幸福还是不幸福。我想不管统计数据如何,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个社会至少被采访的这些人,很多或者多数是不幸福的,我想这个结论是可以做出来的。这是一个情况。
第二个情况,慈善人幸福感怎么样?我进了这个圈子大概四年了,我的感受大多数人是幸福的,至少我们沙龙每个礼拜都有,我们聚会都会请客喝酒,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感觉都不错。可能压力大一点的是我,为什么?我要负责花钱,还要负责挣钱,我对社会已经做了承诺,而且现在我还背负着注册资金最大的社会压力。同时,我还要带博士生、带研究生,还要搞理论研究,应该说我的幸福指数可能不算高的,或者算低的,因为压力太大,但是我也觉得还可以,还算幸福的。说明定性的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益界大多数人是幸福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一方面社会大众不太幸福或者说多数人不幸福;一方面,我们公益界的人大多数人幸福指数不低,虽然我们有痛苦,我们痛但快乐着,因为我们很多目标实现的时候,感觉到不能心满意足,不能随心所欲,我们责任不完善,慈善理念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公益界的同胞们还是觉得相对来说有巨大的幸福感、满足感。

我下面讲一个话题,很可能当社会大众感到越不幸福的时候,慈善就越重要,越需要慈善,因为越觉得不幸福,也就慈善能够获得更多幸福的体验,而且慈善做的越多,参与的人越多,就越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有人开玩笑,说卢德之,父亲给你起名字的时候就缺德,起名字的时候,一般缺什么就补什么,我不能说缺德,但是现在确确实实有很多人缺德,这时候补点德,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缺什么,补什么,做慈善是补德的最好的方式。

我最后下一个结论,幸福是评价慈善项目的第一标准。慈善既是一种物理的行为,又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应该说慈善项目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形态,与人们实现幸福有天然的联系。不管物质上付出还是获取,从精神上都是获取,物质上可能是付出,但是你也得到了,你也可能是获取,你也得到了。与其他的条件相比,其他的标准相比,我认为幸福对于慈善项目的效果评价更具有综合性,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这个结论能不能成立,我们可以探讨,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想讲第二个观点,都幸福才是真幸福。大家看一看做慈善涉及上这么多人,慈善对象、捐赠人、慈善工作者、志愿者和其他的参与者。如果你只是自己过瘾,不考虑受捐人的感受,这个不行的,一定找到一个平衡,慈善对象一定要幸福,只有他幸福,你去做慈善工作的人才会实现你精神的满足或者说一种升华。当然,我们要实现大家都幸福,这就要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我把它叫做共同慈善,从共同致富到共同慈善。还有一个是自愿原则,如果不自愿,他是不可能幸福的。

第三点,提高慈善项目的幸福度。我把它罗列了一下,从目标的追求上要实现五个满意:社会满意,捐赠人满意,受助者满意,慈善工作者和志愿者满意,最好是政府满意,这个满意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有时候可能社会满意,政府不满意,但是尽可能找到双方的平衡点。

从项目设计上要重点关注五个要素:社会需求,关注未必充分关注的领域,量力而行,与政府互动,能够使项目可持续发展,这几个要素是一定要考虑的。

第三个,项目运行要体现五项原则:诚信、透明、专业、规范、高效。慈善是人对人的关爱,只要把幸福作为第一标准,慈善就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性质,幸福在慈善领域就会像花儿一样开放。以慈善引领发展,就是以幸福导向社会,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慈善创造未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卢会长的发言,每个人做公益、做慈善的时候,在那一刹那或者那一瞬间,我们一定是幸福的。前不久我们得到一组数据,截至2011年底,国内非公募基金会已经1279家,企业基金会的发展加快了脚步,就像王院长说的那样,企业基金会越来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基金会保证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中的长期性和专业性,我们在计划建设企业基金会的那些企业里面,应该做哪些准备,或者从政策面上有些东西是需要注意的。接下来有请国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沈东亮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企业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和运作特点。

沈东亮: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公益时报》社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就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沟通和交流。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践行责任之道,我认为首先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我看过一本《中国社会责任研究报告》这本书,这个报告里对企业社会责任是这样解释的,它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政府责任,二是员工责任,第三是社区责任。前两种企业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纳税,解决就业来履行、来实践。第三种责任,就是社区责任往往通过企业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履行的。

在实践中,企业开展公益慈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企业以自己的名义直接进行捐赠、资助或者跟其他的公益组织进行合作,比如基金会或者社团下面成立专项基金。第三种方式,也是现在比较主流的方式,就是企业以自己的名义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在2004年之前,也就是《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之前,企业主要以前两种方式参与到公益慈善当中。在《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之后,因为引入了非公募基金会,很多企业通过非公募基金会参与到慈善事业。非公募基金会和其他类型的基金会一样,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从效果来看,远远高于公募基金会和其他主体设立的基金会,企业基金会逐步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载体,也逐步成为引领整个基金会行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以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为例,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企业基金会发展历程和运作特点。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公募基金会,发起人是人民团体、群众团体或者与政府部门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个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一般不允许设立基金会,《条例》颁布之后,企业和个人才有渠道,才允许建立自己的基金会。2005年,也就是《条例》颁布一年以后,在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一共91个,公募基金会72个,非公募基金会只有19个,在19个非公募基金会里面由企业发起并命名的有4个,其余的都是清华、北大发起的教育基金会,还有老一辈科学家、艺术家名义成立的个人基金会。2011年,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增长到115个,公募基金会95个,非公募基金会65个,企业发起的企业基金会从2005年的4家增加到26家。对比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基金会在六年增长最快,平均年增长率90%以上,其他类型的非公募基金会平均年增长率是26.7%,公募基金会增长速度是最慢的,年增长率只有4.2%。在企业基金会资产规模方面,也是有非常明显的增长过程,2005年这4家企业基金会的资产总和只有2亿人民币,2011年,增长了20多倍。另外在社会运作和社会贡献方面,企业资金会开展的公益项目,现在经我们统计,主要涉及灾害救助、孤儿救养、贫困学生资助,包括农民工子弟教育、社区服务、大学生就业、环境保护、基础学科支持、非盈利组织研究,基金会开展的活动对于社会矛盾的缓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看,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企业基金会发展的现状,一是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二是覆盖领域日趋全面,三是社会效益日益凸现。
企业基金会和其他非公募基金会相比,主要有两个特点,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认为企业基金会第一个特点,基金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有两个重合,第一个重合是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和发起企业管理层企业的重合,我们通过年检和评估发现,企业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基本上来自于发起方管理层,尤其是国有企业发起的基金会。第二个重合是基金会工作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的高度重合。企业基金会在企业内部扮演怎样的角色?一般是企业的内社部门,比如有的企业基金会隶属于责任部和对外联络部,企业基金会工作人员由这些人员兼任,专职工作人员比较少。

基金会工作领域和发起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有一致性,企业成立基金会最直接的目的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基金会成立的时候设立的业务范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预期实现目标的体现。以中远基金会为例,中远慈善基金会成立以后,它所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的受益地区和受益人群主要以藏区和藏区人民为主。

对于企业基金会存在的上述两个特点,我们认为主要还是由企业基金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这些特点在现在来看,可能对基金会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企业的基金会如果和企业关系比较紧密的话,在人员成本和资金支持上能有一定的保障,但是长远来看,我们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还是建议企业基金会尽快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认真研究需求,不断提高独立性。帮助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和实现基金会自身价值之间,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上是我的发言,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沈老师的发言,通过沈老师的介绍,我们大家对企业基金会有了很直接的认识。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安利基金会一直在前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包括遇到了那些困难,接下来有请安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匡冀南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利基金会运作经验分享。

匡冀南:王院长把安利公益基金会当做一个案例提出来,我很自豪。作为安利基金会的创立人之一,也同时作为安利全国民政部下面第一家跨国企业背景的基金会的操作者,我们安利公益基金会是在去年5月底6月初成立的,到现在也不过一年零四个月。

我作为基金会的首任秘书长,从开始写每一个文字,就是基金会的章程,到说服安利每一位老板,到开始支持,到开始发现项目,运作项目,到安利春苗计划项目获得中国慈善奖,一直到今天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实还是很多感慨的。我不想做特别的报告和演讲,作为基金会的操作者,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心里话。我也知道有很多企业负责基金会的同事,也正准备筹备自己的基金会,我也知道很多公关公司和咨询公司的同行,正在做各种方案,为他们客户建议成立企业基金会。作为走过来一年多负责企业基金会的人员,我其实挺想说一句心里话,如果你真想做基金会的话,你最好提前想好了,为什么做这件事,这件事一点不好玩儿,很多很多问题。我们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收获的问题,其实说起来不是十分钟,可能说一天一夜未必能跟大家全部解释清楚,其中的东西真的很复杂。

今天在这儿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思路,首先是宗旨,刚刚沈老师也讲,所有企业基金会成立时候宗旨都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如果真的仅仅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那我的工作就真的简单多了,我只要把安利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把安利品牌形象通过基金会做到更好就可以了,不是,在成立基金会的那一天,有这个动力的时候,它希望做到的,基金会理事会希望做到的,既然民政部给我们一个资格,可以成立跨国公司的基金会。作为部里的领导也好,作为银监会领导也好,冒了一定风险,他希望我们能够闯出一些新路,能够为慈善行业作出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因为企业基金会决议比较容易,决策层次不用那么多,可以做更多尝试,失败也不怕失败,所以成立那一天,它希望未来能在慈善行业中做出一些什么。

我们知道非公募基金会在国家政策上的标准,去年帐面资金8%必须用在公益基金会,我们安利基金会注册资金是8亿人民币,1%是8百万,如果仅仅做8百万的项目,加上注资就可以了,可是这个不行,安利公益基金会仅仅春苗营养厨房一个计划,每一个营养厨房,加上厨房管理员培训差不多五六万元人民币,就这一个项目四千万人民币。再加上其他项目五六千万,我注册的资金不够撑两年的。我们做了这么多,而且是这么高效的做了这么多,安利中国注资不到一千万,我们不是公募基金,不敢募捐,我们只能等待大家捐款。即便在这么困难的状况下,我们去年募了3300多万人民币款项,这就是安利基金会做的内容。我们做的项目四五千万,我们筹来的款项至少也要三四千万,这就是这个现状,大家觉得好玩儿吗?

说到项目了,我们运作的时候怎么选择项目,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设立宗旨的时候我们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和城市的流动儿童,这样一个农民工子女群体。选择项目的时候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仅仅是践行社会责任的话,我做的这件事情对得起良心就可以了,理事会不会这样的,他所考虑的是你所做的公益项目能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社会问题,能够帮助现在的中国社会逐步的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天呐,这个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也就是基于这个设的项目,过程就不用说了,我们做的春苗计划项目,在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捐赠厨房设施,培训厨房管理人员,根本上解决当地孩子的问题。如果捐钱或者捐午餐是不是更简单,当然对我来说省事多了,但是捐个厨房要招标、运行,是多么复杂的事情。其实说到底,这个事情迟早应该是政府管理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行,我们不得不把它做成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安利公益基金的人员,我们就是这样去做的。

我们做项目的时候,我不知道其他的公募基金会如何操作,在一个跨国背景基金会运作的时候,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全部跟公司上一个新产品,开发一个新市场的标准都一样,意味着我们所有的报告,除了中文,还得写英文,意味着我们每一个数据都必须落到实处,我们每一次在当地花的每一分钱都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我们所有项目设计开始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就说厨房项目,你在当地捐助一个厨房是五万多,但是当地捐的设备搁在哪,要先有厨房,才能把设备搁进去。要培训厨房管理人员,家里做过装修,不说盖房子的钱,装修设施和家里的电器比起来,哪个更大?我们只捐助设备,不管别的,那个钱怎么办?要指望当地政府出,要确保当地政府建好厨房,我们才能把设备搁进去,我们投一百万,地方政府要准备四五百万。地方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不提前把机理解释好,根本不可能这么做,我们都跟地方政府打过交道,让地方政府出钱容易吗?不容易,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安利公益基金会三四千万的投入,带来的结果就是有将近50万的孩子可以彻底解决饮食的问题,不是解决这一顿的问题,是这个学校和这个地区的孩子可以永久性的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是我们秘书处向理事会交上的答卷,不容易,可操作性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厨房都在山区,我们不得不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如果提前没有这些东西,在基金会内部根本批不下来,理事会根本不会同意。这个监督机制要组织志愿者,多少营销人员的业余时间定期监督,关键是你还要组织,要保证当地的学校、政府和教育部门,他要去监督,为什么监督?为什么保证好?在企业基金会操作的时候,至少跨国企业基金会操作的时候,如果我说这是一件公益事业,当地的领导基于爱心一定会做的,相关的部门一定让你给出很合理的具有财务意义上的支持,他在这样做上能获得什么,只有解释出这个才可以。给出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满足他的诉求,帮助我们把这个项目变得可持续,能够把一个项目做的没有问题是对他自己有好处,而不仅仅是对安利基金会有好处,他看到了这个好处,基金会不得不去工作,不得不去涉及的问题。

光有这些现在的项目还不错,但是根本不够,我们的宗旨是,理事会的目标是如何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让整个社会留守儿童,总数大概是5千多万,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那要多少钱?想跟大家透露一下2013年这个上面的计划,安利公益基金会2013年,我们要在全国实现一千个春苗营养厨房的建设,再解决50万留守儿童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他知道不可能自己一个人进入,想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就不得不把自己做的更大,一千个春苗营养厨房设施,一个就算是五万块钱,就意味这五千万,其实已经超了注册资金很多了。这个五千万从哪来?不能从母体那,于是我们不得不强化筹款机制,在我们不能公开募款的时候,想办法让社会各界,包括海外支持我们这个项目,保证这个项目可以运行下去。这不容易,但是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让这些孩子在看得见的未来,让他们自己在上学期间就可以解决掉,这就是安利公益基金会所有操作的过程。

有多少人呢?大部分企业工作人员去操作,没有办法招外面的人员,不是钱的问题,要完成这样的过程,既说服那些理事,又要说服所有的员工操作。还要跟相关的政府部门打交道,不得不指挥安利中国现有的各地工作人员,让他们的义务精神和公益项目吻合,我去哪招这样的人,但是我们非做不可。于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只能在企业社会责任照常进行的前提下,同时在做这样一个基金会,我为什么说照常?光做这个就够了?CSR没有别的工作了?环保不在我们工作范围内,但是环保就不做了吗?我们每年有上千万的投入,需要管理,我们每年在这上面投入很大的精力做,仍然需要策划、组织、调动人员。其实只能一个团队做两件事,你觉得会多加工资吗?肯定不可能,但是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

除了这些之外,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还有一个,我觉得通过操作这个,我今天仍然负责安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直到今天有很多的组织找我问,安利能不能给我支持和钱,或者我怎么能把钱要过来。我们只有一个标准,找安利公司要资助,你只要回答三个问题,你找安利公司要一百万,为什么不是99万,而是100万?你列下来。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安利公司应该给你一百万,不是可口可乐,不是BP。第三,为什么安利公司应该给你一百万?不是给你隔壁那个项目,大家都做公益项目。我们做CSR的时候,这样要求别人,今天我们做NGU的时候,我们这样要求自己,为什么安利公益基金会要做这个项目,为什么安利公益基金会要做这个项目,为什么要出这些钱做这个项目?我们对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就用这样问题的标准衡量所有的项目,这就是所有背后安利工作能够做到现在的秘诀,我们全部都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问自己,然后把项目拿出来。

时间有限,没办法跟大家分享很多具体的内容,但是我还是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说,我觉得企业做基金会,包括非公募基金会,其实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有时,都有独特的资源,我说的是钱之外的资源。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把这些资源变成你独特的优势。安利优势是我们有很多直销人员,全国各地有很多分公司,这是我的优势,我需要调研一个项目,我只需要发一个邮件,两天所有的调研就发过来,可以保证准确、高效,而且零投入,因为是安利中国付工资,不是我付工资,公益性的。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在很多省同步做很多项目,我用了这个优势,并不会增加很多成本。但是也有不是优势的部分,其他的企业基金会和其他公益组织,应该去研究一下自己的优势,你所掌握资源的优势,钱以外的优势,我的钱肯定不是优势,所有的钱都要募,用这样的优势可以使操作成本降的很低。如果每个企业基金会都可以发掘一下自己独特优势的话,这个项目就可以容易很多,靠一家,我们做的再强大,大家一天做出25个小时来,我们就是解决了这个社会问题,别的社会问题怎么办?我们能做的都还是很有限。希望我说的这些苦衷、分享和经验能和大家共勉,有一天能让我们百花盛开的慈善行业早一天迎来春天,就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感谢匡总的发言,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真切切的在实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好事容易,如果真的把一件事做好,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我相信像匡总执着于公益圈的人,每一位执着于爱心公益人士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刚才我们谈到了企业基金会,下面想谈一谈公益项目的传播,做了好事,我们每个企业应该怎么说,可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这里我还是先想请罗德公关说说他们的想法,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先进科学的传播方法,下面有请罗德公共关系社会责任副总监郎华,她演讲的题目是—企业公益项目传播之道。

郎华:非常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们也非常感激《公益时报》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介绍一下日工作和方法,希望给在座的各位提供一个借鉴。很多嘉宾提到善的问题,今天的主题就是善播中国,我们要讲讲播的问题。

在我发言开始之前,我想引用一下罗德CEO的一段话,她说"企业社会责任不再只关乎责任,它已经成为良好业务实践的主要成分。如今,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为做好事而做好事,而是利用核心竞争力,并付之于实际行动来带动更多的企业,提高整体行业的实践水平,并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职能就是放大这样一种好的声音,而且能让这种改变,正向对于社会推动的改变可以发生。这是我们CEO的愿景,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做社会责任的原则。

传播职能到底是做什么,传播是把企业的运营和价值观更好的和外部的预期对接。我们看看外部预期状况是什么?全球现在面临非常多的挑战,资源的枯竭、环境变化、公共卫生,还有关于健康和教育资源不对等的问题,如果通过政府立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推动,这是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价值。
我们再来看看,实际上企业具有很强大的力量,这是我们做的一个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拿2011年GDP和财富杂志发布的企业年收入的对比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像翘牌石油的年收入排到国民生产总值之前,美孚、沃尔马、BP年收入可以和国家的收入并列齐驱了,我们可以看到富可敌国。社会对于企业的预期也在不断的提升,所以我们企业应该可以利用我们品牌的影响力,利用到我们对于消费者,包括对于我们价值链上各个合作伙伴的凝聚力,真正的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变化。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原来我们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更多是慈善,但实际上它已经跟企业发展的战略,包括跟我们社区的关系,供应链的管理,市场营销的方式,还有人员,员工的发展紧密相关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关联起来了,我们再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应该关注的信息和领域也越来越多样化。

我们也可以再来通过刚刚的图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从最初的慈善事业到我们现在正在讲的企业公民,未来企业社会责任更多是价值共享,也就是利益相关方价值共享的推动,还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其实企业社会责任方式是从企业如何花钱支持社会项目,到企业如何利用对社会投资赢取更多的利益和价值方向发展。从我们传播上面,信息的设计都往这个方向关注和改变。

我们再来看一下,来自公众的一些预期,我这一页PPT选自2010年全球调查,他们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公众对于未来企业的预期是什么?69%的受众,他们更希望这个企业是有价值观的一个企业,他可以忠于自己的价值观,推动价值观的落实。61%的受调者希望企业有支持社会发展的努力。另外,实际上他们支持社会的时候,也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改善。另外还有58%的受众认为他们希望企业在广告或者传播中更加有道德,而且更加能够传播真实的信息,能够做到正向的引导。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一种关注,还有企业的预期也在发生改变,他们更希望自己选择的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它一直在社会发展上有推动力的。

我这张图表选自我们跟清华的合作,清华罗德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调研,我们这个调研主要看消费者对社会企业责任的认知和态度是什么。企业社会责任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选择一个产品的购买的驱动力,快消行业把这个作为主要因素已经占到70%以上,企业社会责任功能慢慢的放大,它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它的经济价值,是实现在消费者认知的方式。

随着现在社交媒体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也在进行不断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最早所谓企业社会责任1.0时代,是企业主导社会的投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渠道,它是相对比较单向的。只有资源非常强大的企业,才有资格做这样的传播和推动。2.0的时候,企业跟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引导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现在已经打破了个人和企业的界限,企业更多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社交平台,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责任的项目中来,也在做很多正向的推动和传播。不管从公众的预期,利益相关方的预期和传播的渠道都发生了非常多的变革。

我们传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我想在座很多的人都是做企业传播的部门,可能在日常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和传播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误区。如果是一个CSR职能的话,认为企业只要社会责任做好就可以了,我们做好事不需要留名,只需要踏踏实实做好事,如果传播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们很虚伪,这个可能很极端。我们会发现传播的部门,可能它的主要诉求就是我要做一个公益项目,我希望近期马上就可以推动,但是明年的计划现在还不知道,我希望今年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项目可以得到很好的媒体暴光。这两个都是一些传播的误区,我们所希望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要更好的对接企业的运营,让企业和我们利益相关方预期更好实现对接。另外,能够帮助企业在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建立很好的声誉,获得声誉以后,我们会拥有更加良好的商业环境。

企业做社会责任,为什么要传播的原因是因为企业拥有很多的消费群体,包括商业伙伴,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推动,实际上能够推动更多的人关注某一个议题,更多的参与到企业项目的责任,我们建议企业应该更加关注传播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下企业声誉的重要性是什么?这个数据选自麦肯锡之前刚刚做的调研,他们这个调研其实是在全球各个国家的企业高管,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议题对你来说更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排名第一位的还是减少生产运营中能源的使用,第二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第三个,更多的高管关注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声誉打造的重要推进力。我们所希望能够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们的领导层可以看到,其实企业声誉的管理,在我们CSR推动中形成了非常好的价值,也是我们在未来应该去越来越关注的。

刚刚讲过了来自外部的预期是什么,传播的价值是什么,下面想讲的可能是比较战术性的一些技术,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讲求战略CSR,实际上它一个体系和规划。它是一个评估,再开发关注点,另外选择合适的NGO合作,制订项目,设定传播的信息,然后再进行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整个的体系中,评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再去做评估的时候,应该去注意一些什么样的要点呢?首先我想要强调的是,刚刚匡冀南先生讲了,不管企业做什么样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实际上最重要的前提是改善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改善,实际上是我们做任何CSR的前提。

另外,有四个方向,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再去设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可能我们先要看未来CSR方向是不是更好的跟企业价值观对接,我们企业身处什么样的企业,未来做CSR项目的时候,能不能更好把这种价值观在项目执行中传播出去。

第二点利用自身所长,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如果我们利用自己的资源,还有我们一些能力的话,实际上可以让我们能力在项目的执行中,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认可。另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有什么样的能力,我们用自己的能力,我们优势特长做社会的推动,实际上它是一个更加有影响力的,如果我们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做社会推动的话,一定没有我们用自己擅长的能力做社会推动,影响力会更大。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建议企业设定CSR项目的时候,应该关注到一个重点。

第三点,我刚刚介绍的一样,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如何挣钱的方式或者是一种方向,我们也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设定,可以帮助企业营造更好的商业氛围,在中国市场更为重要一些。因为我们知道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维护很好的政府关系,实际上CSR本身就是建立一个很好的政府信任,去推动一个品牌认知的非常无公害的方式,这个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最后一点,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很多,企业在价值链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可以很好的关联到他们的挑战,其实CSR项目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营造更好的利益相关方的认知,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页我想讲企业设计CSR项目以后,如果想要选择一个合适的NGO合作,应该考虑什么样的问题,或者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实际上企业跟NGO合作的时候会面临五大风险,第一个跟NGO有关,NGO本身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在企业和NGO合作的过程中,要关注NGO声誉怎么样。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非常非常关注,特别大家知道,从去年到今年发生了很多NGO声誉的问题,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更加的谨慎。

第二点,权利义务分配,我们在跟NGO合作之前,一定要确定好各自的权利,我们在里面的角色是什么,一定划分好各自的职责。这样可能在后面避免一些潜在的问题。

另外,利益相关方管理的问题。还有社区影响,其实这一点可能企业和NGO做社区项目的时候,特别是企业如果从自己品牌形象考虑的话,可能会忽略了社区问题的改善,可能再去设定一个公益项目的时候或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接社区的需求是什么。

另外,在座的各位可能都遇到过,NGO工作的方法其实跟企业工作方法非常不一样的,NGO本身有的时候,不管是政府主导还是国际主导的,办事风格跟企业日常运营有差异化的地方,所以我们项目开展之前梳理这样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权。

我们理想的合作其实还是一个在项目开展之前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这个是需要企业自身制订的。我们跟NGO合作的时候遇到那么多的挑战,我们需要选择最有公信力,而且能够应对变化的,而且能给我们带来价值的伙伴,双方一定要共同的投入,改善社区的问题,而且是长期的愿景。其实我们也都知道,社会问题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长期的关注和投入,这是我们跟NGO合作能够成功的重要元素。

我刚刚讲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传播,基于项目的信息传递。现在大家也知道,各个企业都在出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个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是CSR报告,本身就是向你利益相关方对话的非常好的工具,但是很多的企业现在都面临一个挑战。我这个报告出来了,怎么样能更好的把信息传递给我目标受众,其实我们在这里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比如说在报告准备的阶段,我们应该了解到媒体,因为我们毕竟还是要通过媒体传递给目标受众,我们需要了解媒体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CSR在媒体报道的趋势,这么多年一直发生转变,从最早的公益项目,可能演变到前两年越来越跟战略企业管理方式相结合。我们看到媒体愿意更多的报道更战略化做CSR成功的案例,现在媒体的关注点又在往共同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我们需要在报告准备阶段跟媒体沟通或者做调研,看看媒体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另外,意见领袖的沟通非常重要,包括跟NGO,一般我们操作方法是在报告的准备阶段,我们可能就会跟KOL对接,能够让报告的内容更好的对接他们的预期。NGO沟通也非常重要,NGO在中国对公益研究不断的推进,他更知道公益和CSR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我们报告内容能不能更好的符合这样的趋势,也非常重要。
我们在传播战略制订的时候,这就是常规的传播方式,确定目标受众是谁。所有的传播都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诉求,制订更加有利益,区别我们企业社会责任和其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差异化的亮点是什么。我们还要选择适合的传播渠道,我们是媒体的传播还是活动,能够更好的把CSR信息推动出去,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有一点很关键,我们能收集到很多意见领袖和利益相关方的认可,这个认可可以在后续的传播中得到一个应用。

最后就是传播的项目结束以后,我们对目标受众的调研,是否我们传递的信息能够被他们更好的获取到了,我们建议每一次传播以后做一个调研。我选择的一些案例和在座的很多客户相关,我希望客户可以自己讲自己的情况。我讲的可能有一些理念上的、战术上的,希望通过我的讲解给大家带来战术上的意见,谢谢!
主持人:感谢郎总的发言!接下来是我们十分钟的茶歇时间,茶歇之后,我们会有更加精彩的对话环节。

主持人:接下来是多方对话的环节,我们的主题是—企业公民的公益观,首先有请多方对话的嘉宾上台,他们是:

刘卫华中国社工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副会长
李伟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
陈雷惠普(中国)有限公司传播总监
周茜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经理

有请以上四位。今天我们多方对话话题比较宽泛,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企业公益观念,一个是企业的传播理念,我希望我们对话是很轻松的形式,台下听众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随时交流和互动。首先我知道企业公民委员会和环境会常年接触很多的企业,了解他们做公益的方式,我想请两位从组织和基金会的角度定义一下,您认为企业的公益观应该是什么?先请刘老师。

刘卫华:谢谢,非常容幸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关于企业的公益观,我想说几句话,首先现在慈善在中国来讲,包括世界来讲已经非常丰富了。我对慈善的理解,在一百多年前,尤其是西方公益企业里面首先是慈善,慈善是一方和另一方的钱和物,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有了慈善,没有钱就不能做慈善了,没有钱就不能做其他的了?能,能做好多事情,那就是公益。比如说我可以奉献我的时间和技术。再往后,企业和老板觉得仅仅这些还不够,于是有了企业基金会,那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宽泛的架桥、修路等等。这时候出现一种情况,老板本人是可以的,到了第二代,我们应该把这个东西作为制度传承下来,所以有了企业公民,这就是企业公民的来历。

作为公益观,我觉得有这么几点,第一点企业要大力旗帜鲜明的做公益,因为公益是企业树立品牌,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亮点。

第二点,企业公民的公益观在捐赠方面有一个原则,叫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自己的态度,量力而行是自己的实力。企业公民的公益观不提倡今天捐赠了成败上千万,上亿,明天我的资金链断了,甚至员工的工资发不出来了。

第三点是关于公益营销,企业公益观是赞成公益营销的,也就是我把我最好的产品,最科学的产品,科学的生活方式介绍给消费者是允许的,但是有一个企业例外,那就是烟草企业,无论你做了多少的公益,在汶川大地震中间、学校里面立碑,打上某某烟草公司捐赠,都是不提倡的,都是不可以的。

第四个方面和NGO合作,因为它是专业的,当然企业自己做更伟大,更了不起。

第五个方面就是形成制度,不要断断续续。

第六个方面就是以企业公民建设为前提,比如一个做餐饮的公司为学校提供午餐,它经常为学校捐赠学费和衣服等等,但是他用的却是地沟油,这样的企业不做公益也罢,所以说企业公民的理念就是从开始就要好好的做,一分钱理财,都是非常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这就是企业公民的公益观。

李伟:我非常赞成刘会长的观点,我还没有好好的总结,有一个案例,三年前有一个来基金会谈项目,在下面工作人员谈项目的过程中间问了一句"什么是企业责任",当时我没有在场,后来听一位员工讲,我们员工说"企业公益责任就是捐款,做善事",其实这种说法还不完善。我个人认为,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提法在国内大概五年时间,现在提的越来越高,现在变成对企业发展衡量的一个尺度了,但是拿企业社会责任有的当标尺,有的当帽子,有的当面具,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还有一个认识深化过程,社会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是我觉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企业的法律责任,守法责任,不管你是纳税,还是安全,还是职工的福利,还是环保,你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守法运行,这是最低的法律底线。其次才是道德底线,就是为社会做慈善,做公益,因此我们用一句比较白的话,就是企业先做好自己的事,然后努力为社会做好事。

这几年环保基金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跟我们一些大牌基金会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就今天在座的一些企业,跟环保基金会合作的有好几家,包括安利,包括百盛和施奈德等等。我们在跟这些外资企业合作中,跟他们学了很多东西。其实现在企业做公益、做慈善,也有一个让社会正确衡量和认识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我陪着百盛必胜客品牌机构去到学校做小超人的环保活动,我借这个机会也对百盛和必胜客做了一些宣传。我觉得我作为公益组织给企业做宣传应当应份的,但是没想到学生们对百盛并不陌生,我说"同学们,你们今天积极参加活动,大胆发言,敢于交流,你们说的好的有奖品,你们知道奖品是什么吗?"这些学生们异口同声喊了一声"披萨",其实这个东西很幼稚,也很现实,但是在小孩心中觉得企业来了是宣传自己的产品,其实百盛带去是环保的动漫图书和环保的一些工具。

这个简单的例子说社会对企业做公益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包括我们跟安利推广环保嘉年华的活动,我们有分工,这方面安利做的最好的是不仅捐钱,还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个地方志愿者全力参加,我们做一项活动,志愿者大概150个人,可是我走到各地需要政府参与帮助的时候,政府给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跟企业绑在一块,是不是商业行为?如果你们是商业行为,我们不好参与",后来我说"我打的牌子是环保基金会,它是商业行为吗?"再一个,你们可以看一看,经过实践证明,他们认为安利的品质很高,因为安利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在活动宣传过程中,并不大肆宣扬安利的产品,并不讲安利的市场,讲的是安利的环保理念。它的口号是"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安利"。特别是去年安利成立基金会以后,因为它的主导方向是春苗计划、慈善,但是他们定位就是基金会在做慈善同时,安利公益方向三大领域:健康、儿童、环保,所以我们跟安利最不在环保领域投入并没有减少,项目越做越大。但是项目做好最大的动力还是企业内部,因为安利各地分公司对这个活动呼声很高,这样促进安利中国在这方面不断的加大力度,我们明年的计划正在筹备。

通过这些例子是说做公益不能标榜,打着公益旗号做广告、做市场的做法实际站不住脚,但是目前还有企业这样做,也能够理解,对公益观,对公民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一个认识和提升的过程。

我们跟施奈德的合作,施奈德给我提的理念让我很震惊,他们因为做电器的,它也了解我们国家的情况,它提出为我们做新能源和环保,应对气侯变化。他们提出理念,我们在中国边远地区寻找没有灯光的村庄,要给这些无电的地方送去光明。现在我们这个项目做了两年,投入700多万,效果在新疆喀什地区效果非常好。

时间太短了,我再举一个小例子,都是用实际例子说明问题。我们跟日本东方合作,每年100万资金,前两年都是做宣传、社区、表彰、评选,从去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些调整,说服他们做一些饮水安全项目。结果我们在新疆边远地区,在天山脚下解决了一个村庄的饮水安全,把天山化雪的水经过净化以后,用管道的方式送到村里。这个项目投资几十万,做好以后,中国老总是日籍的新疆人,回老家做事,他没想到当地农民握着他的手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让他很受教育。从那回来以后,他跟我说要更多的办一些实事,所以今年我们内蒙阿拉善正在选择明年的项目。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知道做慈善和公益不光是社会责任,社会公民企业还有认识的过程,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另外就是NGO组织、基金会和企业互相信任,互相促进,要有诚信,要把这个项目的品质做好,要考虑社会实际效果。最后就是刚才卢理事长说的,幸福我认为首先要让受助方幸福,但是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了来自基金会和协会组织对于企业公益观的定义和评价,来自企业的代表对企业公益观怎么看的,我们可以结合各自企业的特色讲讲我们公益观和和传播理念。

陈雷:很荣幸也很高兴今天有这么好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下面回到命题,就是企业的公益观是什么?刚才两位老师和下午各位嘉宾讲的,其实大家仔细想想有很多共通之处,跟我讲的中国惠普的公益观非常一致。

我讲三点,惠普是一个做IT的公司,产品线非常长,我们公益观除了刚才理事长、秘书长讲的,最基本的底线是守法,保住道德底线。哪三点?第一点,中国有一句话叫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做企业也是这样,如果每个企业从自己擅长、专长的领域看社会的问题,觉得你能用自己的专长去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很好的途径。这样的话,有做IT的,有做医药的,有做石油,有做服装和食品的,大家都从各自的领域来,包括今天的卢会长和王院长也讲,从资本的力量,从企业家精神做慈善和基金,其实也说明这个问题,推崇专业的精神。

第二点,中国经过过去30年,特别是过去黄金发展10年,世界经济体第二,国人扬眉吐气,但是我们社会挑战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形成更好的正能量?从每个企业来讲,一定看到社会优先议事日程在哪里。惠普在中国做的公益事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教育,第二是医疗,第三是可持续发展,第四个是社区参与。我们选的时候都是有代表性的,大家知道中国小孩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怎么激发创新能力,跟美国的孩子有一比,我们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合IT专长。今年四月份跟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我们捐了我们捐了一百万美元,培训中国的老师,看看怎么用IT手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再有一个,中国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创业的人很多,但是在创业过程当中,成功的人很少。我们就从IT角度来看,你怎么用IT帮助你,从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过程当中,做好你的财务,做好你的人员管理,从这么大地域的国家当中,从里边发现一些商机。你是卖袜子,还是卖水果,还是电子商务,怎么用分析的工具帮助你把成功的概率作大,这都是结合了中国发展优先的议程。

第三点,其实很重要的一点,你公司有钱、有实力,你可以捐钱、捐物,很大笔的投资。但是惠普中国还有一个理念,我们在中国有很多员工,每一个活动都激励我们的员工、鼓励员工参加,一个员工代表一个家庭,并且遍布在全国各地。这样的话,让每一个员工真心的体会到其实你的付出,你帮助别人,特别是用你的专业精神,比如我电脑特别好,我互联网比较好,我数据分析能力特别好,他帮助你的时候,他给社会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他在公司做工所能比得了的,这样能够营造出积极的氛围。

要说企业的公益观除了守法和道德之外,就是这三点,第一个,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定用你的专长;第二,一定要跟中国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第三,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就大力使劲鼓励你员工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来。这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周茜: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分享我们企业的看法和经验。刚才谈到论坛的话题,企业的公益观,我想稍微再往后退一点,还回到之前很多嘉宾谈到的企业社会责任。从英特尔角度来讲,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上面,如果是关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话,这并不是一个虚的话,可以从两个指标衡量,一个是经济效益,一个是社会效益,这两个层面衡量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何。

我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做教育,英特尔做教育很多年了,我们1995年、1996年开始做,目前为止,我们每年在全球教育投资一个亿美元,为什么做这么大的投资?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是什么?从社会效益来讲,英特尔的教育项目非常多,主要的核心主旨就是推进全球的教育改革,为全世界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这是它的长远目标。推动更多从技术机能、方式方法,从理念和策略,从公共政策这个层面推动的,所以它的框架是非常巨大的。对于社会来讲,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什么?第一个是提高的全球的教育质量,同时消除全球之间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这是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它的经济效益是什么?我们从90年代陆续投资,目前为止,在教育领域,英特尔已经成为除电信、金融之外,教育变成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这跟我们连续多年在市场上的投入是相关的,举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2010年的时候,我们在巴西下了一个总统令,巴西全国所有的中小学孩子们,每个人由政府配备一台电脑。大家看是总统令,它是一个国家政策,背后实际上跟英特尔在巴西产品部门、销售部门,以及企业CSR部门共同努力分不开,它推动了整个国家的教育公共政策的推进。这些都是一些案例。

我们刚才主要从一个案例深入,实际上我们几乎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时候,都是用这两个指标衡量的,只是说不同的领域或者做不同事情的时候,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能有所偏重的。比如刚才我举的教育案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平衡的,可能各50%,但是另外一个事情,可能更小的事情,比如员工发展,我们把员工发展叫做员工关系及员工发展,对内的经济效益是什么?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加员工的自豪感,可以让员工更降低流失率,这可能是经济效益的一方面。社会效益是什么?我们对员工的支持和发展,能够让他们能力快速提高,同时他们把自己学习的机能传播到上下游厂商,以及我们合作伙伴当中,相关方当中,从社会效益来讲,也会为中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让员工主动做的,我们给了员工很多的平台、方法和渠道,让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技能能够传播到社会上面去,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用这两个指标平衡。

刚才王院长提到了新世界项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再回到新世界这个项目,这个项目80%到90%份额都是关注社会效益,现在基本上没有经济效益,但是经济效益很有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当中发生,很有可能,那个时候80%到90%的份额主要是关注经济效益了。大家做这个的时候,公益对于企业来讲,它只是整个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当你在注重社会效应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公益层面,当你更多考虑经济层面的时候,更多考虑是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方面。这方面基本上是英特尔全球的策略,不光在美国,我们在中国也是严格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做的执行。

主持人:谢谢各位的分析,因为我们今天时间比较紧张,我还是想让大家谈一谈对于传播方面的理念,简短说一下。

陈雷:其实刚才我跟罗德公关郎女士沟通过,我特别喜欢她两张图,第一张图就是选择公益伙伴的时候,在中国做慈善公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第二张就是B型图,从传播的过程来讲,其实罗德公关应该很专业,我从企业角度比较认可操作性很强。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涉及到了,做公关和传播,你要恰如其分的说,你说的太过了反而不好,大家都形成这么一个共识,别做的太过了,你要找准受众在哪里,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个,现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化的媒体,新浪微博已经越来越门户化,真正的社交化是微信,微信力量,在过去三个月或者半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来再做传播的时候,充分利用微博和社交化媒体,把你最想影响的受众,因为新闻传播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越接近越关心,你怎么能跟你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找在一起很好的互动,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当然这里边需要很多工具,怎么去找到他们。我觉得要是跟大家分享的话,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两点。

周茜:实际上从传播角度来讲,我们主要是两种策略,第一种以项目为出发点,或者叫利益相关的直接沟通,这个是通过项目来做的。还有一个层面叫大众传播,更多是通过媒体,包括刚才陈总提到的社交媒体。

第一种是直接利益相关方沟通或者传播,我们基本上通过项目,基本上我们做任何项目的时候,我们都会把绝大多数利益相关方牵涉进来,比如说政府、上下游合作伙伴,比如说NGO组织,还有投资商等等。基本上我们做每一个公益项目的时候,我们都会把各个利益相关方,在里面给他们一个角色,让他们成为这个项目的整体一部分,他们参与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他们传播和影响的过程。这样的话,它在未来可能成为我们更好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做事情。

第二种是大众传播,我们主要为什么目的?我们要倡导一种全新的理念,或者我们给公司某一种关注的客户群体,他们头脑当中想起你的时候,他认为你是什么样的公司,我们用这两种手法做。

媒体传播,我们今年下半年的时候,可惜这个公益营销案子不会再中国做,至少不会成为首批过程,我们跟美国的NGO组织,他们是做公益片的,通过公益片的发行为NGO机构筹款,英特尔投资资助他们做这个纪录片。本身这个纪录片发行渠道是通过美国CNN发行渠道进行影片的发行,本身发行的过程中,英特尔品牌推出去了,因为项目主要是支持女童教育的。

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点?到这儿根本没有完成,我们跟NGO组织合作,通过影片的发行推动女童教育和英特尔教育的关联性,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做了非常大的社交媒体的市场策划,我们通过脸谱网,通过这样的契机和故事加强我们和客户之间的相关度,同时邀请在社交网上积极参与的客户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后期的活动,是立体的宣传手段。

刚才我说的公益营销项目是由市场部主导的,他们更侧重的是经济效益,但是从我们这个角度,企业社会责任部门考虑的话,我们更侧重于社会效益。我们通过大的市场营销的过程,能够吸引多少人关注女童教育,为什么女童教育要比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更突出、更重要,更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把这样的社会问题用更一种直接的方式沟通给普通大众和老百姓,这实际上做大众传播时候,我们一个主要手法。

主持人:感谢周茜,我发现每个企业在传播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企业之道,但是有一点,可能我们跟行业协会,包括基金会合作的时候,其实这些机构也有自己的平台可以用,这方面请两位分享一下。作为我们的平台,我们给企业做项目公益传播的时候,有哪些资源可以共享?

李伟:作为基金会,我觉得要想做的好,首先得有钱,所以要募集资金;要想把资金募集好,得有好项目;项目做得好,得让人知道,所以得做宣传。我到基金会以后,头两年是被别人说我们太低调了,我不让做宣传,什么原因呢?觉得我们过去做的项目,品质虽然不是太坏,但是品质不是太好,规模又很小、很散,在内务调整方向,内部机制做改动以后,不断的完善,我们加强了网站的宣传和媒体的宣传。最近几年,有很多企业都是没有通过中间人介绍,也不是我们主动找上门去,而是主动跟我们联系。有些企业我问,我说你们怎么想起找我们了?他说我们看了你的网站,或者在媒体上看到你们的宣传,觉得你们项目做的比较实。这就提醒我们传播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必须做好,但是我觉得要坚持一条,传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有点包装,但是不能作秀。

再一个,作为公益组织,在传播的时候,主要不是宣传自己,主要是宣传你这个项目的理念,它的社会价值和这个项目做好以后给社会带来什么回报。同时,要宣传你这个项目是在谁的资助下做的。我们做传播的时候,总要把捐赠的企业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从来不讲这个企业做什么的,也不讲这个企业的产品,只是讲企业跟我们合作中,企业对这个项目的认识。很多项目是我们跟企业共同开发、共同设计,有的属于个性化的设计,而不是基金会独家设计,寻求资金做这个项目,这样做以后,实际上对企业做了一些推介。包括政府的推介,比如大家很关注环保,我们有时候向主管部门报告工作的时候,在我们内部行业报纸上做宣传的时候,我们并不在意一定把基金会说的怎么样,要把企业的理念和企业的做法,甚至把企业做的具体的事情,在宣传这个项目的时候一定做宣传,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建立了比较好的信誉关系。

刘卫华:李秘书长说的我非常赞成,其实在企业公益里面,包括公益里边,环保是至关重要的,我也多次给我们环保部世界环境杂志约稿,环境责任是企业公民的法定责任,这一点我非常赞成。

关于传播,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在座很多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你们最懂得是中国政府。你们这样了解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后面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有了今天得天下靠"两杠子",这是俗语,第一是枪杆子,第二是笔杆子。打天下、宣传天下、坐天下,两杆子是同等重要的,今天传播来讲,在某种程度和枪杆子是同等重要的。作为企业也是如此,不仅仅是宣传我们产品好,经济如何好,在宣传方面我们绝对不可忽视。比如说企业公民委员会做到今天,我们最应该检讨的是宣传做的不好,所以我们很多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太了解什么是企业公民,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企业公民委员会提供了一个什么平台,我们有一个行业内的品牌活动,叫做"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的年会",一个内容是中国企业公民论坛,第二个活动是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的调查评选,到今年我们已经做了八届,可能有些著名的跨国企业还不知道行业内的这个活动。英特尔中国,作为企业公民委员会来讲,我们和英特尔中国在企业公民理念上是共同成长的,因为2005年企业公民委员会刚刚成立的时候,是英特尔前任全球董事长贝林特博士,他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里面,多次讲到企业公民,翻译和主持人陈伟鸿当时对企业公民概念还比较陌生,所以说他在里面说了第二句名言,叫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一直以来,英特尔中国和我们企业公民委员会在共同成长,因为英特尔中国是我们企业公民委员会的重要合作单位。企业公民委员会的宣传,它所创造的品牌,搭建的平台,是为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起做到今天,在这个里面,我想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也非常感谢这个机会。

我们在座的跨国公司,包括其他的企业应该多宣传企业公民,因为企业公民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线性发展。线性发展不是我发明的,它是英国巴斯大学的四位教授发明的,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中间是线性的,不能弯曲,不能第一个阶段拼命挣钱,灰色收入、不守法收入都有;第二个扩大宣传,第三个阶段再做企业公民。刚才在座的几位都讲了,关于这个首要责任是什么责任的时候,其实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专家卡罗尔讲的,他把企业社会责任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经济责任,金字塔的形式。

第二个是法制责任,经济责任一定要挣钱,企业是做什么的?股东投资是要盈利的,但是盈利是在金字塔第二个阶段保证的,也就是要合法合规。

第三个阶段到了伦理阶段,伦理责任是什么概念?法律没有规定到的,我们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高于它,因此是伦理的。

最后到了最高的阶段,叫慈善的责任,这个慈善责任是宏观范化的责任,包括慈爱善举等等,也有翻译成社会责任等等,所以宣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多加强今天这样的沟通,也谢谢这次机会。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其实今天的谈话有些遗憾,因为我们时间有限,今天只能进行到这儿了,因为我们还有嘉宾要赶飞机,要回到外地,所以我们今天多方对话就到此结束,感谢四位。

到此为止,我们今天的沙龙活动基本上结束了,今天我们是首期中国.企业公益战略沙龙,以后每两个月会举办类似的沙龙活动,希望各位来宾和没有参加过的企业能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