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感受公益教育之美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感受公益教育之美

2013-06-05 来源 :  作者 :

 

    北京雷锋小学是北京市唯一一所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小学,校名本身就是学校独有的教育资源,在雷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乐于助人、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向上向善向美的品德,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倡导需要在学生用心培育的的公民素养。党的十八大也特别指出:要把教育作为根本任务。在新形势下,学校坚持用雷锋文化帮助学生从小打好做人做事基础的办学理念。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促使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2011年新课标的推进,在谈到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时特别指出:强化公民素养,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2012年5月我校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公益教育研究项目引入学校,学校开始把公益教育结合雷锋教育起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学生生活,让公益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

  我们知道,公益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对公益的理解只有让他可知可感,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参与的热情。为此学校在开始进行公益教育时,首先提出:让公益从身边做起,学雷锋做公益。

  学生身边的环境在他们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身边的环境是他们与人发生联系的载体。在这个环境中,他们彼此相依,彼此了解,彼此支持。因此,为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去做点什么,学生容易做,不会感到是负担。于是学校引导他们:看到同学不高兴,去问一问:怎么了?看到自己家人在做家务事,你可以问一问:我可以做点什么?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当学生得知南方天气寒冷,教室无暖气,哪里的学生急需手套时,雷锋学校的孩子们自发地向南方小学生寄去了手套、耳罩。孩子们还写了心愿卡。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学生感悟关怀和帮助。在班级中学生把为他人、为班级做点事,当作了自觉的事情。班级的卫生角、植物角、图书角成了学生学雷锋做公益的好去处。2013年寒假归来,每一个学生都谈了在假期中为父母,为社区学雷锋做公益的感悟。

  二、关注生活现象,将公益融入社会

  关注生活现象,将公益融入社会,是公益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公益素养的重要手段。学校是个小社会,但不能反映人物众生、世态多变的更多的方面。学生最终都要离开校园走上社会的,而在他们走入社会前,学校应帮助他们在学习期间不断地积淀提升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积累适合社会生活的知识。那么如何去积淀,怎样去积累,学校需要扩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给学生搭设了解社会的平台,引导学生将学雷锋做公益与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联系起来。

  因而,当2012年冬天北京雾霾众多时候之时,四年级的学生提出建议:家长接送学生上下学多步行,少开车;2013年春节三年级的学生通过手机短信,表达了为还北京空气的一片清新,不放少放烟花鞭炮的号召;六年级学生把目光投向了盲人出行,联系“雷锋的士”车队,解决导盲犬与盲人可以同乘出租车出行的问题;今天面对社会呼唤自觉遵守红绿灯的标识时,二年级的小同学提出了爷爷奶奶接送,文明过斑马线,不强行......

  三、编写运用校本教材,促进公益教育的长远发展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把公益教育引入课堂,是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的载体,是把公益教育逐渐营造为学校公益文化的基本途径,为了把北师大公益教育课题组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资源,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德育主任为主管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班主任编写实施小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项目课题组进行理念培训、方法指导、资源共享支持下,我校通过全体班主任的努力,目前已基本编写完《雷锋小学公益活动方案》,每个学期每个年级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价值导向清晰,活动案例可借鉴。目前,通过校本课程的编写与运用,学校的公益教育已开始充满活动的魅力,突出了学生公益价值的内化与形成,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知行合一的体验的过程。

  《雷锋小学公益活动方案》在调动学生的公益热情,促使师生了解公益、学做公益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对公益教育的认同与归属,构建了学校班会课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向善向上向美的追求。

  总之,在公益教育中,学校坚持把学雷锋与公益教育紧密结合,将公益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学生公益活动实践关注社会,既强化了学校学雷锋德育特色,又突出了学雷锋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将学雷锋提升到做公益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层面。在小学公益教育实验中,学校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感受了公益教育之美,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北京市西城区北京雷锋小学校长刘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