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经济学家朱嘉明: Libra与普惠金融
经济学家朱嘉明: Libra与普惠金融

2019-08-27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文梅


朱嘉明在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举行的libra(天秤币)恳谈会发表演讲
 
■本报记者文梅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其数字货币项目Libra白皮书,明确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由独立的、非营利性成员制组织“Libra协会”管理,将解决金融资源不平等,实践普惠金融,让更多人享有获得金融服务和廉价资本的权利作为其追求目标。
 
同一天,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就此发表亲笔信,称“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旅程的开始”。
 
6月20日,libra白皮书发出仅仅两天后,由经济学家朱嘉明发起主导召开的“Libra:一场牵动全球智慧、技术、经济、政治、权利的全方位博弈”研讨会,在数字资产研究院举行。尽管当天十分炎热,但不大的会议室里挤满了观众,尤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对libra的出现十分敏感和关注,试图从朱嘉明的深度解读中寻找答案。
 
朱嘉明在此次研讨会表示,如果Libra的试验得以开始,“非主权货币”主要由精英和年轻一代支持的生态会得以改变,社会各阶层,世界落后地区,农村贫困地区,都会产生参与和使用的人群,由此,“非主权货币”将开始渗透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6月25日,libra白皮书发布后一周,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在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举办libra天秤币恳谈会,朱嘉明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朱嘉明认为,Libra白皮书的价值理念十分凸显。他说,当今世界,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不可回避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libra《白皮书》最为耀眼的地方,就是指出了当代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富差别,以及加剧贫富差别的货币金融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合理。
 
“不仅如此,Libra的《白皮书》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目标和路径。在这个意义上说,Libra的《白皮书》是21世纪以来,最倡导货币金融平等、公正和普惠的宣言书。”朱嘉明说。
 
8月10日,《Libra:一种金融创新实验》读书论坛暨新书发布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朱嘉明作为该书策划倡导和规划者,再次站上讲台,与观众分享其对libra的观察和思考。
 
据悉,《Libra:一种金融创新实验》从立项到印刷出版,仅仅历时53天,是目前中文世界里关于Libra难得的系统全面论述libra的专著。而朱嘉明本人对libra的高度专业敏感和快速职业反应也令人印象深刻。
 
基于上述原因,《公益时报》记者希望借此机会请朱嘉明就libra的诸多问题给网友们“扫扫盲”。
 
朱嘉明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在未来的货币金融领域,绝对垄断状态应该逐渐改变,给人类更多选择,保证人们有更多和更大的自主权,改变金融资源的严重不平等。所以,人们关注金融货币领域的新思想、创新和试验十分必要。因而,持续关注Libra的未来走向也极具价值和意义。
 
聊完了libra,朱嘉明希望《公益时报》记者关注他的数字资产研究院团队正在研发推动的一个公益项目:时间银行。该项目的发展目标是依托区块链技术,将未来所有有关儿童、青少年以及老年群体相关的公益志愿服务所付出的时间实时记载保存,一旦有所需要,可据此进行交换。
 
“目前民政部门对这个公益项目非常支持,将来我们的时间银行还会更多地探索养老和环保领域。我们将把一些宝贵的经验进行总结分享,让更多人通过时间银行受益。”朱嘉明说。
 
访谈
 
《公益时报》:Libra白皮书的发布,释放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对国际国内货币体系影响如何?
 
朱嘉明:Libra白皮书发布所释放的信号还是很强烈的。它首先会对区块链、币圈、链圈等这些年新近形成的新金融产业群体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对各个国家央行的传统货币金融监管体系产生重大的挑战,甚至对相关法律体系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当然,对于普通民众及非金融领域的群体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一则生疏,二则无直接相关性。
 
在我看来,Libra释放的最大信号其实只有一个,就是Facebook作为国际超级社交群体,在其他金融实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不仅有发币的意愿,也具备了发币的基础,更拥有发币的能力。
 
这样一个想法得以实现的核心因素在于,Facebook的一大优势是其27亿用户,他们可能自然转换为Libra使用者,实际上,这些用户的绝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也就是新兴市场国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超国界网络,而是遍布世界穷乡僻壤的一个体系。按照Libra白皮书所说,一旦发币成功,这些用户也将自然而然成为其货币的使用者,这样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尤其不能忽视libra对当下世界那些金融产业落后、银行业也不发达的国家民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此事到目前为止仅仅是个设想,这种设想是否能够实现,还需要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相关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如果现行法律制度与之不相适应的话,还需要做相当多的调整。这不是单凭一个白皮书就能很快有结果的,还得看Libra工作委员会和美国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情况,以及事实上如果他们有机会做运行的话,还需一系列的环节和流程来验证其是否能做到在白皮书中所承诺的种种,这些都需要时间。至于说Libra的诞生对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同样需要假以时日的观察。
 
但无论如何,Libra的横空出世都是一件大事,值得各国央行和金融部门、金融界人士审慎观察,也值得普通民众对此事多几分关注,因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可能类似的货币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公益时报》:很多国人对“比特币”这个概念都不怎么了解,甚至有些讳莫如深,如今又冒出个Libra。您对这两种货币有什么简要的轮廓描述?
 
朱嘉明:严格意义上说,比特币的设想产生于2008年,诞生于2009年,中国对比特币的反应相对是滞后的。
 
2012年下半年,一个叫李钧的年轻人和他的朋友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关于比特币的专著,书名就是《比特币》,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我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阐述比特币的历史意义。非常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货币金融界、经济学家和一般民众的广泛关注。
 
这之后两三年,中国才逐渐形成不断成熟壮大的、围绕认知、开发、拥有比特币的群体,被社会称之为“币圈”。但是,2015年、2016之后,挖币需要专业的“矿工”实现,作为挖矿的矿机日益专业化、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而且需要耗费巨大能源,获得比特币的成本和技术难度急剧提高。比特币内部也因为是否“分叉”问题,多次争论。
 
所以,比特币虽然已经成了气候,就市场价值而言,已经成为了排在俄罗斯卢布之前的一种新型“货币”,但是,时至今日,比特币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从产出、交易到使用,仍然是一种小众的事情,从短时间内看,比特币还难以走向千家万户,进入民众生活。
 
但对Libra而言,它的诞生预示着有可能和相当多的大众结合在一起,若果真如此,它又抱着势必成功的决心,那它必须要兑现在白皮书中所承诺的“普惠金融”的理念。仅从目前其展示出的设计元素来看,里面确实包含了普惠金融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说,他们关注的是这个世界的穷苦人,涉及十多亿没有银行账户的底层民众,可以看出,Libra在道德制高点上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的。
 
《公益时报》:libra的出现,对中国企业家是否也有所提示和警醒?
 
朱嘉明: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更全面的国际视野,理解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二者间关系。中国企业家在维护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要建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甚至也包括对人类的责任感。
 
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经认真阅读了Libra白皮书,里面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观,应该说对中国企业家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充满社会和人类情怀,而且Libra确实对普惠金融做了深度解读,也提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一种可能。当然,Libra能否做到另当别论。但是现在,对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来说,你首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有没有将社会责任作为参加未来竞争的前提。
 
《公益时报》:有业界专家指出,中国也应该尽快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您怎么看?
 
朱嘉明:数字货币在中国的开发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是思想认识。要避免两种倾向——或者认为数字货币毫无价值、没有意义;或者认为它是洪水猛兽、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而是要正确地认识到,货币数字化是历史大势所趋。其二,要有所谓的“顶层设计”,即在央行的主导下、由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区块链技术专家、以及金融创新专家,结合中国国情、参考国际经验、做出方案、且进行实验,有步骤地推广。其三,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并与人民币的国际化加以结合。
 
我特别想强调一条:libra方案出来之后,它与美元霸权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将有助于美元霸权的强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它将削弱美元的霸权。其实,两种看法都有相当多的根据。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做非常深入的研究,如果是前者,无疑需要有相应的对策。
 
《公益时报》:在大多数人看来,任何一种货币的使用和消亡似乎都和自己关系不大,觉得“充其量我们都是货币的被动使用者”。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民众的金融启蒙和教育十分必要。您觉得呢?
 
朱嘉明:我认为金融的启蒙和教育是必要的,而且金融货币的发展与社会民众休戚相关。比如说货币贬值了,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或者说,一种货币制度被另外一种货币制度所替代,民众常常是被伤害的最大群体。现在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使货币制度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我们会看到全球货币制度在不断地演变,而这种演变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会联系到民众生活。
 
比如说,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将会波及到一些在海外读书的孩子家长的资金使用能力,且直接决定其支付学费时所付出的人民币的多与少;也涉及你出国旅行时换汇成本的高低。所以,其实货币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还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如何使得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收入与实际购买力保持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国内外金融货币影响的冲击等问题,还是值得大家拿出一些时间去了解和关注的。当前金融领域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他们对新金融的认知热情和参与激情都很高,这个时代已经开始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