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社会创新 > 你愿意对同龄人敞开心扉吗?
你愿意对同龄人敞开心扉吗?

2014-06-10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闫冰


在男生和女生宿舍中各设置一个朋辈小屋,布置也尽量温馨轻松(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你听说过“朋辈心理咨询”吗?朋友的朋,同辈的辈。

顾名思义,就是让同龄人给你做心理咨询、倾听你的烦恼,与你面对面的不再是老师、医生、长者,这样的话你会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呢?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朋辈小屋”里,就有一群学生正在做这样的尝试。

更好的倾听者

大二的冬天,张丽文在宿舍里看见了“朋辈”的招新海报:你想不想了解心理咨询?你想不想为同学服务?这几句话让她很心动,于是报名参加了面试。

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的一个提问令她印象深刻:“如果你是一名咨询师,我是来访者,当我走进来之后一直痛哭你会怎么办?”有人说,会让来访者先发泄出来,可能会递上热水和纸巾,然后在旁边默默地陪伴,这个答案得到了在场很多人的认可。张丽文也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有了初步概念——做倾听者。

后来的培训和实践,让她更坚定了这样的角色定位。“我以前可能认为既然去做心理咨询不就是寻求建议吗?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们是不可以提建议的。”绝对不可以提建议、绝对不可以判断对错、绝对不可以做事件解读,张丽文开始了解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事情:给受访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帮他们缓解情绪、梳理头绪,让他们获得一种力量去面对问题,要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

大三的时候,张丽文成为了正式上岗的朋辈心理咨询师。像她一样的学生咨询师,在人大目前有30余名,白天的时候,校园里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学生开放,提供服务的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而学生咨询师则是每天晚上19点至23点在“朋辈小屋”里为同学提供义务咨询服务。

“晚上是情绪高发期,所以我们把小屋设置在了学生宿舍当中。和专业心理咨询室不同的是,这里完全匿名,不限定咨询时间,而且四个小时的时间中由男生和女生咨询师穿插开,学生可以选择更愿意倾诉的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朋辈项目指导老师徐紫薇介绍说。

“没有人能比学生更了解学生”,基于这一理念建立的斯坦福朋辈心理咨询中心,就是通过培训在校大学生成为朋辈咨询师,为身边的同学进行心理咨询,获得了不错的成果。

2010年,经斯坦福大学毕业生Tricia Bolle介绍,斯坦福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坊,带来了这样的理念和方式。“在学校中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主动寻求帮助,但是更多的学生对于老师和长辈是有些抵触的,平时有心事会找朋友来倾诉,所以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很好。”徐紫薇说。于是,人大的朋辈心理咨询中心(即“朋辈小屋”)于2011年11月正式开张。

更具亲和力的“树洞”

很多人都知道“树洞”的故事,把秘密告诉树洞,心里就舒服了,树洞也不会把秘密说出去。想当好心理咨询师,就要当好这个保密的树洞。

“假如在路上如果碰到了曾经的来访者,除非是对方和我打招呼,否则我们是不会主动打招呼的,因为也许他不希望自己做咨询的事情被别人知道。”除此之外,受访者的事情一定不能和别人提及,也不能有利益相关,不能给熟悉的朋友或同班同学做咨询等等。张丽文说,心理咨询师的道德伦理规范他们要严格执行,同样的,也要做到事件和情绪分开,不能把咨询时候的情绪状态带到生活中。这些,都让她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必须专业。

每学期招新都会有100多名学生报名,可是最后能筛选出来的仅有十几人。徐紫薇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做心理咨询师,要经过两轮面试、两门专业课程的培训,最后还有模拟实战,由普通同学做志愿者接受咨询服务,旁边有观察员做评估。

“第一轮面试会由现任咨询师的学生们完成,以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同学、评判哪些人适合。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耐心、专注、包容等素质,比如有些学生更善于展现自我、更喜欢表达,那么他可能在竞选学生会干部、参与校园活动中成为佼佼者,却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徐紫薇表示。

而要选修的两门课程,一门是偏重技术性的《朋辈心理咨询技巧》,另一门是更偏重知识性的《校园心理健康专题》,要有针对性地去帮助这群准心理咨询师了解校园里同学们常常会聊的话题,比如恋爱与情感、自我认同、就业压力、迷茫与选择、同性恋话题等。

改变和成长

“朋辈小屋”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让学校里有心理烦恼的学生受益,改变和成长是双方的。学生咨询师由于包容和倾听能力增强,比较普遍的改变就是拥有了更好的人际关系。

“来访者聊着聊着自己就说‘啊,其实我以前没有想到这里’,‘我没有意识到是这样的’,最后他们有人会对我说‘跟你聊天很舒服’,这时候我是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的,其实每个人都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可和赞同吧。”张丽文说,这几年,在尝试接纳别人和被别人接纳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自己,也慢慢在尝试做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的看法,不再主观臆断别人的好坏,也慢慢地理解了很多以前并不认同的人,变得更宽容,“原来曾经的我看别人是带着很浓的主观色彩的。”

原本是学保险专业的她,面临毕业的重新规划时,选择了到美国读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因为这一段学生咨询师的经历,让她找到了新的方向。“其实像我这样的并不少,很多师兄师姐都转专业了。”

公益时报记者 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