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视觉
   第13版:自述
   第14版:国际·观点
   第15版:国际·案例
   第16版:国际·案例
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公益相亲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视觉

第13版
自述

第14版
国际·观点

第15版
国际·案例

第16版
国际·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09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36氪开放日
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公益相亲会

    参加开放日活动的人中,不乏怀揣梦想和好点子的年轻人,他们只需要一次机会、一次展示

    有机会参与台上展示的创业者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介绍更多产品或idea的吸引人之处

    ■ 本报记者 闫冰

    8月25日下午,上海市淞沪路创智天地广场的一个会议厅内,座无虚席、人满为患。这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互联网创业者、中小型创业公司或团队在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有志同道合的创业青年,有成熟的投资人、经理人,亦有怀揣梦想和好点子的IT新秀,就算是围观群众也迟迟不愿意离开。

    这是36氪第5次到上海举办开放日,且一场比一场热闹。他们的足迹从北京一路南下,走过上海、成都、深圳、香港,也到过美国硅谷。“不论我们准备多大的场地,三百人、五百人,也有过一千人的,都会爆满。”36氪的工作人员匆匆对记者说。

    IT界的免费“相亲”会

    “开放日”是什么?

    是36氪的线下活动,是给创业者、中小型创业公司或团队举行的一场集体亮相。“因为场地、资金、影响力等多种因素,处于创业初期的团队即使有好想法、好产品,也不能举办一场像样的发布会。”盖亚3D桌面CEO周华林如是说。

    开放日要做的,就是整合互联网行业创业者与投资者的资源,让双方品牌对接、成功“牵手”。除此之外,就是为志同道合的人们提供交流、服务的平台。

    于是,开放日制定了这样的规则:每月举办一次,城市不定,每次活动会筛选出10个互联网初创团队,进行“5+2+2”的展示,即:5分钟演讲,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发布自己的全新产品;2分钟产品展示,详细介绍产品的独特之处;2分钟Q&A,让观众有更多的互动机会。

    参与者,则更加宽泛。除了创业者,有开发工程师、交互设计师等技术人才,也有大型网站的负责人、风投专家、天使投资人这样的“星探”,也可以仅仅是对互联网行业感兴趣的任何人。由于完全免费,所以更加开放自由。

    在产品开发之初,盖亚3D桌面的表现一直“叫好不叫座”,“我们看到了开放日的召集,就把应用的介绍发给36氪,后来就参加了2012年1月份在深圳的开放日,并且做了演示。”周华林对《公益时报》记者介绍,“随后,用户量便成千的增长,也有很多创投联系我们。”

    在开放日展示的创业项目五花八门,8月25日这一天当中,就有可以将浏览微博变得像翻书一样的小应用“微印”,也有帮助中小企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型、解决信息孤岛难题的“百草SaaS”,还有将Drobox与Wordpress融合、把2款产品的体验同时带给目标用户的“迷你云”……产品亦大亦小,涉及日常生活、工作管理、美术设计等方方面面。

    很多大公司也通过36氪或开放日,来寻找创意点子的对接。比如一款可以给照片化妆美容的软件,就被腾讯相中,成为旗下产品。

    300多杯柠檬水

    2011年4月,处于创业初期的36氪找到了同为创业者提供服务平台的车库咖啡,决定把第一次开放日的地点,就定在当时刚开业不久的车库咖啡店内。

    然而,那一天的情况出乎所有人意料。

    “后来我们收到名片或留下联系方式的,就有300多人,现场绝不止这个数字。”36氪主编王壮回忆着那天的场面说,“咖啡店都挤不下了,仅进行了2个小时我们就不得不宣布活动结束,但是大家离场的时候都意犹未尽。”

    第一次开放日,没有固定主题,更像是一次IT创业者的大party,大家聚在一起只为交流。不过,车库咖啡为此付出的“代价”是300多杯免费柠檬水,好在这些人当中也有一大部分成了车库的忠实客人。

    正因为那次的火爆场面,36氪团队看到了互联网行业中初创团队对于这种交流展示的渴求。但由于时间所限,不是所有的点子和产品都适合公开展示,这就需要筛选。其他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可以进行场下交流。

    “我们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从对用户读者是否有用,产品的生命力、可持续性、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得到投资者青睐的潜质这几方面考查。”王壮介绍道。

    这个过程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行业信息和项目,让他们有了强大的判断力。“具备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团队,所以开放日还挺管用的。”盖亚3D桌面CEO周华林这样形容。

    而创业者们的表现,也让王壮颇感有趣。每天36氪团队接收到的几十封邮件里,很多都是相当“不靠谱”的。“创业者很多,有十六七岁的天才,也有仍然坚持写代码的老爷爷,但是成功的人不多。”

    来自“氪星”的80后

    几乎所有人都会问起“36氪”名字的来源,这又会牵出一串故事。

    “群里聊天时候,大家就碰出了36氪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个注定属于我们的名字在那里等着。氪是相对稳定的惰性元素,氪星是超人的故乡,36kr的域名也没人注册。”王壮将36氪的名字由来做成了小ppt,准备随时给好奇的人演示。

    36氪的前身仅仅是一个科技博客,主要翻译外国互联网行业文献,由于浏览量增大,个人博客逐渐成了群体博客。2010年年末,这群写博客的青年人觉得可以尝试创业,将博客做成一个互联网公司,至于公司的具体内容,大家还没有想好。

    于是,四个素未谋面、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聚在北京。彼时,36氪现CEO刘成成还在念书,而王壮则是放弃了广州的营销员身份,毅然决然搭上北上的火车准备创业。

    “这真的是网友会面”,旁人听来有点冲动,但之前共同写博客、在线互相交流,就奠定了彼此志同道合、可以共同创业的基础。“现在会议室这张桌子,就是当年我们合租房子时候使用的办公桌,因为刚来北京,那个房子既是住所又是办公室。”王壮对《公益时报》记者讲起他们当时的经历,“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和雄心壮志,但是也没有犹豫和后悔。”

    现在36氪的员工都是80后,有激情、有能力,对行业足够了解就可以了。

    以博客的形式开始,《氪周刊》和《氪月报》依然保持着科技博客的血统,这种博客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开放和包容,很好地兼顾了科技博文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同时,36氪依靠广告、活动赞助等形式维持公司运转。但始终对创业者免费、对博客报道始终保持中立、做“创业服务”,使得科技博客有一大批逐渐增长的拥趸。

    “我们至今都没有一张员工的大合照。”说起这个,36氪的工作人员有点遗憾,“每次活动之后我们所有人都被参与者包围着,询问、交流,有点围追堵截的意思。”

    这还是因为“开放日”很火,所以他们心里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