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扶贫助农相结合 公益基金交完美“答卷”
社区解难题 少不了我和你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区解难题 少不了我和你

    华胜社区志愿者开展活动

    晚上7点钟的社区议事厅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商社区事情;白天你来我往的社区里,遇上什么不方便的事情,给便民热线打个电话,就能获得解决;去街道办点事,不用像以前一样找特定窗口特定人,一个社工就能“包圆”……针对新型农村社区特点,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围绕村居融合发展、城中村环境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治理服务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走进议事厅 有事好商量

    “分类垃圾桶离我们楼太远,能不能多设几个?”“我们常年不在家,家里老人记不住怎么分类,怎么办?”“想问一下志愿者团队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新北区薛家镇中巷社区的“19:00议事厅”照例举行,当天的主要议题是垃圾分类。面对一些业主提出的问题,社区书记、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小区物业分别答疑解惑。

    “物业费收缴票据怎么开?”“垃圾堆放场地清理由谁负责?”“个别车辆长期占道怎么办?”翻开厚厚的一本《19:00议事厅议事记录》,里面详细记录了中巷社区每一次议事厅居民反映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从商铺油烟噪音问题的解决,到文艺作品创作奖励办法的出台,从邻里纠纷、车辆管理,到环境卫生、消防安全……不论大事小情,中巷社区的居民们都可以来“19:00议事厅”说一说、议一议。

    对于议事过程中居民提出的问题,社区会迅速督办,居民在下周同一时间就能得到答复,已办理、未办理或办理进度都会给出相应的公示。此外,社区还会邀请主管部门派员到场,现场答疑解惑,更加突出高效便民的原则。

    2019年2月以来,薛家镇在辖区14个农村社区普遍开展“19:00议事厅”活动,针对村民生活中的难点、堵点,深入倾听意见诉求,群商共治。

    除了这里的“19:00议事厅”,常州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议事机制。比如溧阳“百姓议事堂”、天宁“民生茶室”、武进“民情气象站”等,都是促进基层协商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同时,在常州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各辖市区还深入培育挖掘“新乡贤”和“乡贤文化”,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做到“民事民治、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

    遇上不方便 就找帮帮团

    华胜社区,是金坛区一个居民达4700多户、1.2万多人的拆迁安置集中区。这里安置居住了14个自然村的村民。如今社区安定祥和,“红色帮帮团”正是法宝之一。其下设问题收集团、法律援助团、环境巡查团、假期帮学团等10支团队,现有成员1000多名。他们各有所长,热心公益,力所能及地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

    有一次,问题收集团成员李平了解到,通向华胜幼儿园的一条临时便道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给小朋友和家长的出行带来困难。社区向上级部门作了汇报。不久后,500米水泥路便修好了。

    社区居民冯建民骑电瓶车发生车祸,拨打“红色帮帮团”的便民服务热线求助。法律援助团成员徐金亮律师受理了他的求助,为他分析事故情况,梳理案件主要证据,并主动担任他的诉讼代理人。

    “红色帮帮团”成立以来,收到社区居民反映行路不便、管道堵塞等各类问题建议和求助服务300余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红色帮帮团”成员们主动处置的。

    有了社区自治管理的模式,居民们逐渐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上千起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没有出现一起“回炉”或越级上访现象,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高。

    这些年,针对新型农村社区特点,常州市民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鼓励基层单位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围绕村民融入、留守老人关爱、文明习惯养成等开展活动。截至目前,常州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7981个,平均每个社区达到7.7个。

    办事没头绪 去问小百科

    “小李啊,你帮我看看,这个大病救助怎么申报?”“小李,我的残疾证到期了要怎么申领?”

    在新北区三井街道府新社区,居民来办事,已经习惯性地先走到第三张桌子前询问,这是“全科社工”李一丰的办公桌。

    去年,常州市民政局在全市开展“全科社工”服务标准化窗口建设:将原先专人专岗、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模式,转化成全科全能,即一位社工帮居民办理N项业务,并将“一人受理、全程办理”后节省下来的人力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以往,社区工作人员按照条线分工,民政、社保、残联等每条线都有一名专人负责。这样虽然职责清晰、政策熟悉,但是如果对口社工不在岗位时,其他社工无法接替工作,居民就会“跑空趟”。

    在全新的工作要求下,李一丰一下子成了居民公共服务的“小百科”。除了日常的网格管理,他几乎要熟悉社区所有条线的事宜,以便能在第一时间为居民服务。

    前一阵,一位居民向李一丰咨询大病救助的事宜。通过前期的“补课”和实战,再加上实地走访了解情况,他很快就为居民提供了救助方案。

    一直以来,社区作为基层最小单元,承担着各种职能。常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常州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统一要求、规范设置、立足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形成“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全科社工”服务品牌。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