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08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09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10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数字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社会组织发展教育如何“破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08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09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10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数字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会组织发展教育如何“破圈”?
多方联合试水寻求答案

    深圳市慈善会志愿者科普健康知识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我国登记注册社会组织数量已超90万家,社会组织正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行业相关培训与教育市场热度也持续上升,市面上的短、中、长期课程不计其数。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社会组织能够选择参与的培训项目有限,且培训教师大多是熟面孔,培训内容局限于机构本身,社会组织自我成长过度依赖行业内部人士。能否让商业思维和领导力教育更好地赋能社会组织,让其突破认知局限,引入行业外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实现自我发展的破圈升级,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近日,全国首个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跨界教育项目——公益星火六期·深圳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长江之源”培养计划在深圳开启。多家机构加入其中,在试水中寻求“破圈”的答案。 试水社会组织商学教育

    2021年12月2日,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文海与长江商学院代理院长阎爱民有过一次深入交流。在交谈中,李文海指出了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四个挑战:第一,内部治理与管理之间的矛盾;第二,行业商会、学会之间的矛盾;第三,“一业多会”之间竞争的矛盾;第四,社会组织服务与会员之间需求的矛盾。

    李文海表示,深圳社会组织从业者过多强调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却较少看到机构管理和运营方面的缺憾,“他们要在高质量人才培育上下功夫”。

    李文海的表述令阎爱民有同感。

    作为“长江之源”培养计划的主要参与方,阎爱民举例说,在一些大型灾害性事件救援中,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踊跃冲在一线,但一些尴尬场景也时常出现。比如,社会组织公开募捐来的资金和物资,如何在第一时间高效精准发放经常面临挑战。组织架构、协调能力、资金匹配能力等都会成为制约公益项目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

    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行动?机构创新及转型怎样才能体现社会价值?公益如何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这些均可通过商业教育赋能,扩大社会组织认知视野,达到迭代发展的目的。

    阎爱民表示,在社会组织培育中,运用商业思维赋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对于机构发展而言将事半功倍。

    一个多月前,在深圳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下,长江商学院、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行业教育,尝试在上述领域进行破圈试水。

    根据长江商学院项目设计,“长江之源”培养计划属于长江商学院非学历、学位项目,通过培育社会组织优秀领导者,直接影响管理层,更直接地解决社会问题。

    阎爱民表示:“社会组织主动与企业对接,让企业家关心社会问题;商学教育让社会组织在体系、战略、渠道等方面可以更高效地实现自身目的。商学教育使企业与社会组织实现双向流动,搭建沟通桥梁,这是社会组织商学教育的初衷。”

    活动联合主办方、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曾亚琳介绍说,“长江之源”培养计划由政府、企业、商学院、社会组织跨界共建,各方共计投入价值近千万的专业资源和百万资金打造。长江商学院代理院长阎爱民教授、朱睿教授等十余位商学院专家,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会长王石、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高级专家史文刚等十余位跨界专家将共同进行“理论+实战”授课。

    60人的商学教育试验

    为保证招生规模和申报质量,“长江之源”培养计划制定了周密的申报原则:要求联合主办方每家邀约60人申报,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再次扩大声量,让申报达到量级的同时又控制人数;申报学员需填写四张表格,回答相关问题,如“为何申报”“过往最优品质的创新实践公益项目是什么”“找一个社会组织推荐人”“找一个非社会组织推荐人”等。

    经过严格评审流程后,该培训计划将录取60名社会组织学员,其中来自综合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学员25名,行业协会商会七名,基金会19名,社会服务机构七名,其他两名。这批学员不仅聚集了深圳本土的社会组织,更吸引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级的社会组织,涉及政府、金融/经济、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服务领域。首批60名种子学员将通过为期一年的项目制学习,成长为全国首批社会组织高素质领军人才。

    作为申报评审的参与者,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房涛表示,申报表格流程评估和课程模块与申报者匹配度,是申报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社会组织要在某个社会领域拥有精深的服务力,且这个服务力是值得用户信赖和购买的。因为它有可能涉及政府、社会、市场三个部门的交叉地带,超越一般企业在商业领域的同质服务。”

    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执行会长苏建东表示,“长江之源”培养计划聚焦两大议题:一是赋能。通过体系化项目培育,对参加学习的学员从“社会创新+产业创新”角度全新赋能;二是传承。围绕深圳社会建设重点方向进行实操性培养和项目孵化,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发挥行业和慈善组织力量精准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等重要议题,让项目可持续并传承下去。

    壹基金秘书长李弘认为,社会组织要做大做强,必须做好组织建设,长江商学院针对组织管理开发的课程资源,将从机构自身发展角度助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早年从商的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副秘书长谭维佳跨界加入社会组织后,成了“长江之源”培养计划的首批学员。她表示,社会组织的管理者非常需要被引领,非常渴望与不同行业人员结伴而行共同成长,此次项目也让他看到了“商业和社会服务的融合机会”。

    普惠培育项目需求强烈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已深刻影响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引领社会发展。但由于地域差距,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很容易出现数字鸿沟。对一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社会组织来说,他们更加渴望能力提升教育,这些地区也拥有更多的市场需求。

    2014年,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戴北方曾高度肯定公益星火计划的价值和意义。他将公益星火计划比喻成深圳社会创新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黄埔军校”,并为之题词“点燃公益新希望”。此后,深圳市社会组织从业者将该计划落实并细化成“公益星火计划”项目,影响力一度上升到全国“慈善公益跨界人才培育计划”第四名。当时,北京、上海、福建多地的学生经常在周末拖着行李箱来上课。

    目前,“公益星火计划”已经开设五期,让项目“破圈”也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究其原因,目前公益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扶贫济困、救急救穷、助学帮扶等方面,行业培训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大公益的范畴中寻找教育理念。

    阎爱民表示,“长江之源”培养计划是一次试水,做好教学、获得反馈、积累经验、让更多全国性和地方性社会组织共同受益是长江的期待。

    不过,他也坦言,长江商学院体量有限,要实现社会组织普惠教育,最重要的是受益群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发达和偏远地区的社会组织在经费、人才、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如何参与?这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从业者提升认知,运用一些行政策略激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并在认知层面达成共识。”

    要坚持“长期主义”

    “社会组织基于社会问题产生,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企业一样是多维的,涉及多学科。解决问题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有市场的无形之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强调融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战略及经济学教授陶志刚表示。

    2008年,致力于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商学院师资力量培训的“西部MBA高校携手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在长江商学院倡议下,由全国MBA教指委与长江商学院共同推动的公益项目,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累计有来自中西部各省50余所院校的400余名MBA教师参加了培训。

    2017年,长江商学院配合吉安市政府,启动“领航井冈”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项目,长江商学院及其校友对当地企业领军人物进行创业创新及管理系统培训,并配置多种优质资源,助力当地经济振兴。“领航井冈”项目迄今已连续开展五年,累计150余位吉安本土企业家受益。其中,有两家学员企业上市,并开始反哺革命老区。

    吉安模式摸索出了一条“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当地企业+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校友生态体系”等多方协作、联手助力老区发展的“社会创新”新路径。

    在阎爱民看来,与吉安模式不同,“长江之源”培训项目瞄准的是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其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更加直接。此外,吉安项目聚焦“点”,深圳项目覆盖“面”,从400余名报名者中选出60人,他们代表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每个社会组织都关注不同社会问题。“我们要打造社会组织培训的深圳模式,做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