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上海:公益,让城市温度直抵人心
上海:公益,让城市温度直抵人心

2017-09-1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越来越多的白领青年开始加入公益的行列

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主题的第七届“上海公益伙伴日”,于2017年9月15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开幕,活动为期三天,倡导“人人公益、处处公益、随手公益、快乐公益”的公益生活方式,延续“公益之城”建设理念,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一个人,因公益而更具魅力。一座城,因公益而更显卓越。今年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一目标,公益是对“有温度”的最好诠释和表达。

今天,你公益了吗?一个有温度的城市,需要人人参与公益,处处可见公益。上海把“公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吸引和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广怀仁爱之心,广行济困之举”,展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公益慈善新形象。

近几年,上海在以“公益之城”建设为核心、不断建立制度化公益体系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公益慈善领域的法律空白。上海层面出台了两部地方性法规、一个实施意见。

两部地方性法规,分别是2009年制定了《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明确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关系;另一个是2012年出台的《上海市募捐条例》,这是全国募捐领域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强调政府监督管理的责任和统一募捐信息查询、限制成本支出比例等。一个实施意见:即2015年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规范培育,推动慈善组织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了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上海先后制定一些政策。如,2009年上海制定《关于鼓励本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12年制定 《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导则》,2014年制定《上海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若干规定》,2015年以落实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研究成果为契机,出台 《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若干意见》。2016年,财政局下发《关于本市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给予税费方面的支持。

目前,上海全市社区社会组织4515家,占登记总数的30.4%,其中社区公益慈善类1593家,占36.96%。

资源统筹形成“蓄水池”

建设“公益之城”资源统筹,主要包括基金会资助公益项目、公益捐赠、福利彩票公益金等三方面。

近三年,上海全市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61.24亿元,受益人群1500余万人次,涉及公益项目10800余个。其中,教育类占比29.16%,社会救助占比36.05%,文化类占比9.18%。同时制定《上海社区基金会建设指引》,大力推进社区公益基金会发展,形成社会资金“蓄水池”。

上海公益捐赠方面呈现以下特点:政府推动和民间发展相结合,民间力量日益显示出良好发展态势;突击性捐助和经常性捐助相结合,经常化的社会捐助日益成为主体;依法登记的组织和“草根性”组织相结合,基层社区慈善公益类组织正逐步发展;捐款捐物与义务服务相结合,义工志愿服务成为新的慈善亮点;“节日加温”和“四季如春”相结合,制度化的日常慈善帮困已经蔚然成风。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上海各种新兴慈善业态萌生发展,网络募捐、联合劝募、社区义卖、微公益等创新形式,让慈善透出勃勃生机。2016年度社会组织接受社会捐赠为42.14亿元。

2016年度全市福利彩票销售额为44.98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4.11亿元。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实际使用46864.8万元,主要用于扶老类20个项目,共计35727.2万元; 助残类2个项目,共计704.3万元;救孤类3个项目,共计892.3万元;济困类1个项目,共计306.6万元; 其他社会公益类11个项目,共计4605万元;社区公益服务招投标项目4629.4万元。

回应需求展现活力

上海将公益之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放在社会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的大局中来谋划。将社会治理创新的难点作为公益之城建设的突破点,将民生改善的重点作为公益之城建设的着力点,公益之城建设效果不断显现,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老人空巢化、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老人照料、子女抚育、家庭关系调适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另外,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失业、贫穷、生活压力等问题,催生了大量就业援助、社会救助、心理调适、职工帮扶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正是这些庞大的社会需求,成为公益之城建设的动力源泉。2016年度全市社会组织共开展公益活动项目3.31万个,举办各类公益活动84万次。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997个,政府补助项目2359个,受益对象715万人次。在回应社会需求、大力发展公益慈善项目中,涌现了一批品牌性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蓝天下的至爱”、“千万人帮万家”、“九九关爱老年人”等传统慈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而“梦想中心”、“一个鸡蛋的暴走”等新兴慈善品牌方兴未艾,彰显了公益慈善的蓬勃活力。

跨界合作搭建平台

公益之城建设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从上海实践看,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财力投入机制;注重建立社工、社区、社会组织“三社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资源补充作用;注重建立社工、志愿者“两工联动”机制,通过调动广大志愿者参与,进一步扩充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力资源。

下一步,上海将着力推进几个方面:一是广发“公益之声”,市民政局与SMG合作建设了全国首家公益性新媒体演播和发布中心。二是打造万家“公益基地”,对接公益服务与公益需求,展示公益文化,支持公益创业。计划在2020年建成1万家。三是推行“公益护照”,由公益基地对志愿者发放,与身份信息挂钩,具有唯一性,对公益服务时间和公益捐赠内容进行权威记录。四是推出“公益发布”,将在第七届公益伙伴日上首次发布,通过量化的公益数据,体现上海公益慈善发展水平,增进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扩大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五是借助信息化手段,研发制定上海市“公益地图”,公益组织和市民都可进行搜索和查询,做到供需对接。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