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阿里正能量谈XIN会召开,正式发布“阿里正能量”项目研究报告
阿里正能量谈XIN会召开,正式发布“阿里正能量”项目研究报告

2018-08-2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龙蛟

1999年,河南23岁的陈武现因老板跑路,欠下60多名工友的工钱。15年里他靠打零工、卖水果,终于攒够钱还清最后一笔债务。获誉“信义包工头”的陈武现说,做人就要凭良心,讲诚信!2010年,不足两周岁的霍柯嘉,在杭州西湖边奋力跨过拦护铁链,被绊倒后依然挣扎着伸长小手,努力把空饮料瓶丢进垃圾桶。小柯嘉温暖了无数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文明逗”。
 

陈武现手持1999年所欠工资表(新闻资料图)
 

不足两周岁的霍柯嘉(新闻资料图,摄影:左鞋右穿)
 
8月21日上午,“信义包工头”陈武现和“文明逗”霍柯嘉一起现身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正能量谈XIN会”,近距离为大家分享他们当年的正能量经过以及之后的正能量延续。此次以“其实我们很善良,其实我们能做得更好”为主题的“正能量谈XIN会”由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主办、内蒙古晨报协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评论员和资深媒体人,旨在整合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源,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正能量的传播和社会倡导机制,为唤醒人心、改变社会风气注入更多的“心能量”。
 
关于“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官方网站截图
 
“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钱,而是看你唤醒了多少爱心。”马云说道。据了解,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于2013年7月在马云的倡议下在杭州上线,该项目以唤醒人心中的本真本善为理念,通过奖励凡人善举,以期影响人心改变人心,乃至最终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由于传播真善美的公益诉求和颇具颠覆性的公益模式,“天天正能量”项目甫一上线,便迅速得到了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的认可和加入。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瞬间,经过项目和媒体的传播,聚成了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正能量风尚,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据悉,该项目成立5年来,共有5000多位中外正能量人物获得项目的正能量奖励金,其中,“文明逗”是年龄最小的获得者。
 
“我们前后奖励了5000多名正能量人物,这5000多人又像种子影响和改变了更多人的心灵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因为我们的奖励走上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了新的境界和追求。”在“正能量谈XIN会”上,阿里巴巴公益开放平台总监王崇和说道。譬如“文明逗”,据他的父亲讲,5000元的正能量奖励金,他放进了单独给孩子开的银行账户里,以他的名义给红十字会转了一部分。剩下的钱,想在找到好的捐赠对象时捐出。而“信义包工头”陈武现,因为阿里正能量的鼓励,他开始了新的追求,用2万元正能量奖金开启了自己的公益之路。云南鲁甸地震时,他买了两大卡车矿泉水拉到灾区。他说,自己之前对公益很陌生,那次之后开始身心投入地去做。
 

霍柯嘉和爸爸在正能量谈XIN会现场
 

陈武现(图右)在正能量谈XIN会现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念之善,只要呵护好,培育好,激发好,就可能给人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在道德化育方面,民间社会组织可以大有作为,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整合、调动和撬动各种社会资源。”王崇和表示。“只要我们相信人性善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有效地去激发、去呵护、去培育自己心中那颗善良的种子,这个世界一定会好起来。”
 

阿里巴巴公益开放平台总监王崇和
 
关于“阿里正能量”项目研究报告
 
探索新时代下的社会倡导机制是本次“正能量谈XIN会”的焦点之一,对此,大会特别发布了由公益时报社推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倡导机制研究——以“阿里正能量”公益项目为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封面
 
公益时报社副社长侯剑在发布现场肯定了以“阿里正能量”为代表的公益项目所体现的社会倡导机制以及其对于形成日常化的公益范式的作用和意义。侯剑表示:“阿里正能量项目借助宣传和倡导,实际上是以渐进地反映善举这样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社会、由微观到宏观,能够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很有效的一个社会倡导机制。它借助自身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宣传的这种杠杆去撬动公众的公益理念,促使公众执善念、行善事和积极奉献,这个过程很好地诠释了一种常人公益理念和价值。”
 

公益时报社副社长侯剑
 
关于“益见汇”评论联盟
 

“益见汇”评论联盟成立仪式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正能量?社会需要传递哪些正能量?如何搭建更多倡导机制,激发每个人的善意善行?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评论员和资深媒体人就上述问题各抒己见也是本次“正能量谈XIN会”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正能量?“应该是人人可为的东西”、“应该是接地气的”、“不一定是特别大的事情”分别代表了专栏作家、独立学者童大焕,澎湃首席评论员沈彬以及浙江日报评论员郑亚丽对正能量的看法。
 
关于如何搭建更多倡导机制,激发每个人的善意善行,不同评论员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观点。著名评论人、原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苏文洋认为:“社会上的好人好事,需要正名的肯定和褒奖,功德怎样评价都不过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评论员王石川表示:“正能量有被污名化、标题化的趋势,亟需正名。天天正能量是一群有情有意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唤醒爱心,就是做慈善,而不是通过道德绑架。你做了,改变的是你自己。一路走过来,你是受到影响的。”长江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鲁珊建议焦虑的当下,我们需要一点一滴的耐心。新京报评论部副主任佘宗明认为:“慈善是尊严的赋予。慈善应该高调的做,不用理会一些‘作秀’之类的质疑之声。”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教授贾西津谈道:“倡导,本身就是一种公益传播。对象是凡人,效应是裂变。现在其实不缺善意,但是只有善意是不够的。真正的公益不仅是奉献公心,更是自立。做公益可以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公益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长春晚报采访中心主任王海涛表示:“现在媒体上正能量的内容越来越多,很多事情很容易去做,正能量的边界,不能有条条框框,可以有更多细微的东西增加进来,从而有助于媒体在转型中找到成长的土壤。”
 
会议最后,包括上述知名人士在内的全国“益见汇”评论联盟宣布成立,并在现场发布了正能量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