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四十年后再“重逢” 头条寻人帮第200位烈士“回家”
四十年后再“重逢” 头条寻人帮第200位烈士“回家”

2018-12-2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上世纪70年代,邱爱英在福建省福清县上的邮筒投递出的一封信,要穿过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跨越长江与黄河,最后到达祖国南疆戈壁滩上驻扎着的星星点点的军营,在那个空邮还未起步、绿皮火车晃晃悠悠、交通欠发达的落后年代,一封信,要走十多天,才能送到铁道兵黄章森手里。

收到爱人的来信,是黄章森在军营孤寂生活最好的礼物。一封信,往往六七页纸,塞满了整个信封。

爱人工作变化、家长里短,甚至女儿的出生,这些生活中的大小事,远在边疆的黄章森都是通过信件得知。从1973年,邱爱英和黄章森相爱开始,信件是爱情的使者。

1979年,信突然中断了。

参军

65岁的邱爱英,早已退休。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带10岁的外孙。自从外孙出生以后,她就和大女儿一家共同生活。

她和所有帮助子女照看孩子的老人一样,给外孙做饭,照顾孙儿的饮食起居。晚上6点多,外孙的托管班放学,她收拾出门去接孩子。

不过,10岁的外孙,从来没有见过自己外公,甚至孩子的母亲,对于自己的父亲,也没有记忆。

邱爱英的“爱人”——黄章森,是一位革命军人。上世纪70年代,他在祖国的南疆修建铁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铁路建设成为一项国计。此后的30年时间、40万中国铁道兵,走出家门,远赴边疆,在戈壁与山林等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凿出一条条“天路”。他们的青春、奉献与怀念,因铁路交织在一起。

1969年,高中毕业以后,黄章森没有跟着当时的风潮上山下乡,而是选择入伍参军,投入到边疆建设,报效祖国。这是他的理想,也是现实的选择:他的家境不是太好,父亲幼年去世,只靠母亲一个人,把黄章森和哥哥抚养长大。

从家乡福建福清县到新疆,隔着4500公里,大半个中国。黄章森随着部队,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扎起军营。他们将在这里“建功立业。”

当时,黄章森的文化水平比较高、能力出众,在部队的发展很好。他当上了所在部队的政治指导员,“跟着首长后面,做文书工作。”

“十全十美,什么都要争先进。”战友这么评价他。黄章森是球队队长,带着战士打球,去北京参加铁道兵部队的篮球比赛。

爱情

黄章森参军那年,22岁,未成家。

1973年,黄章森入伍的第四年,他从部队休假回家探亲。通过自己姑姑的介绍,他认识了19岁、在邮电局工作的邱爱英。

黄章森姑姑单位与邱爱英单位,相距不远。有一天,下班之后,邱爱英如约来到了黄章森姑姑的宿舍。她眼前的黄章森,“人长得漂亮,一米七四,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

两人一见钟情。

此后,只要晚上没有工作,邱爱英都会到黄章森姑姑的宿舍坐一坐,聊一聊。“那时候不知道女孩子都想找当兵的,我们单位好几个女孩都找了部队的。其实找当兵的,又照顾不到家里。”说到这里,邱爱英笑了起来。

当然,邱爱英自己也非常出众。“那时候有工作的女孩很少,我在邮电局工作,条件算不错的。”

不出意外,“准新郎”黄章森顺利得到了邱爱英家人的认可。当时邱爱英的大哥在地方政府工作,对未来妹夫的要求很高,“必须是党员身份,否则不同意。”黄章森通过了邱爱英的家人的“考核”,对他都很满意。

两个年轻人,彼此确定了关系。不过,由于邱爱英年纪尚小,为响应晚婚晚育的政策,没有立即结婚。到了1974年,黄章森再一次休假回家。两人成婚,喜结连理。

婚礼在冬天举行。黄章森坐车把新娘邱爱英接到了他家。那个年代,婚礼简单朴素,黄章森家置办了几桌酒席,招待前来道喜的亲朋。

孝子

“他是个好人,是个模范丈夫,是个孝子。”邱爱英这样评价自己的爱人。遇到晚班,邱爱英晚上9点多才下班,黄章森总会提前到邮电局等着邱爱英,俩人一起回家。

黄章森非常孝顺,每年探亲在家休养的日子,只要母亲下班归来,他总是立即站起来,出门迎接。对于邱爱英的母亲及家人,也是非常尊重。

婚后的邱爱英听婆婆说过一个故事。黄章森在部队服役时,一个领导的女儿对他有好感。黄章森在信件中针对此事询问母亲的意见,但母亲激烈反对。黄章森的母亲说:“我抚养你长大,你找个部队的女儿,四年才能回来一次,我死了你都不知道。”

黄章森很听话,就婉拒了。邱爱英说,“他觉得母亲很辛苦抚养他长大,他听妈妈的话。”

“对每个人都很有礼貌,很尊敬。”以前住在邮电局的单位宿舍,邻居都是邱爱英的同事和领导。只要有人进门打招呼,他就赶紧搬椅子倒水。“特别有修养,我们这很多人对他印象都很深。都说这个人很有素质,很有修养,对每个人都有礼貌。”

在邱爱英眼里,黄章森是个细心周到的男人。在部队,补贴不多,黄章森都是把一年的补贴存下来,留着回家探亲。每次探亲来家,都是给双方父母置办衣服、鞋子,给哥哥家的三个孩子带礼物。“我自己在部队省吃俭用,一年回来,就花光了。”黄章森对邱爱英说,自己去北京参加比赛打球,战友买苹果吃,自己都舍不得吃。“我要是花光了,回来探亲就没钱了。“

邱爱英听着爱人这么说,“我都很心疼。”

除了40天的探亲假,多数时间,这对新婚夫妻都只能离别。一个在东南沿海,一个在西北内陆,相隔4500公里。

“他很会写。”说到这里,邱爱英露出了难得的甜蜜笑容,“每次恋爱信都写十几页,整个信封都是满满的。”那个年代的感情含蓄内敛,信的内容多是各自工作与生活。

那个时候,邱爱英在邮电局工作,当话务员。但通讯条件落后,一切都依赖信件。如今说起来,这种交流似乎增添几分浪漫色彩。

信件很慢,写信的人却格外认真。黄章森要求邱爱英一个星期要写一封信,要知道她每天的生活与工作。“不在一起,想了解今天干嘛,明天干嘛。”

在信中,黄章森得知了女儿的出生。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1979年4月,突然,信断了。

那会恰逢黄章森和邱爱英的二女儿出生,邱爱英正在在坐月子。“我已经出院了,在家里照顾孩子。”

县里民政局打来电话,通知她和家人过去。在民政局,她见到了两个部队的人。

民政局的人说,“我告诉你个不幸的消息。”

“什么事?”

“你的爱人在部队牺牲了。”

“怎么回事?”

“他在部队出差时出了车祸。”

瞬间,邱爱英的情绪一下子就崩溃了。

邱爱英事后了解,两个战友,因为知道邱爱英正在坐月子,担心噩耗对她打击太大,“两个战友在市委的招待所住了二十多天,没敢打扰我。”

牺牲的消息传来,邱爱英的整个单位宿舍的人都哭了,说着“怎么这么好的人,就牺牲了。”

女儿

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邱爱英的体重暴减了20多斤。

“带着2个孩子,一个才2岁,一个才出生”。悲痛之余,邱爱英也要思考,以后的日子,怎么生活。当时部队给了一些抚恤,每个月给女儿一点生活费。邱爱英盘算着自己的工资,邮电局前三年一个月18块钱。三年以后转正33块,“抚养两个孩子确实困难。”

邱爱英要工作,同时照顾两个孩子。婆婆因为儿子黄章森去世,哭的死去活来,无法帮衬她。邱爱英只好回到娘家,跟两个哥哥去商量,把自己的母亲接过来照顾孩子。说到这里,多年的生活心酸浮现眼底,老人留下了眼泪。

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个角色,一直缺失。“他们也羡慕别人都有爸爸,会说我们为什么没有爸爸。”女儿哭诉这些时,邱爱英听着非常揪心。等到女儿渐渐长大,邱爱英和他们解释,爸爸在部队出差时牺牲了。

在邮电局分配的单位宿舍,邱爱英拉扯着两个女儿,供养她们长大成人。

时间淡化了生活的磨难。到2018年,大女儿42岁,小女儿40岁。爱人牺牲快40年。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2018年11月20日,今日头条发布消息,寻找福州烈士黄章森的家人,消息迅速推到了烈士的家乡。

很多亲戚、朋友以及黄章森的战友都打电话给邱爱英,“头条新闻你赶紧看”。邱爱英在消息中见到了黄章森墓碑以及陵园的照片,“看着照片,挺安静的。”

这是今日头条“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启动以后,第200个成功案例。

2008年,邱爱英和大女儿,在两位战友陪同下,去了一次新疆,“他们战友都很好,我一打电话,就同意了。”那时,安葬地的环境比较荒凉。2013年,散葬的铁道兵烈士墓迁往了和静县革命烈士陵园,这个消息曾在网上发布,但是邱爱英并不知情。

他们的小女儿一直没有去过,这次得知消息以后,她也和两位女儿说了。等到明年天气暖和,邱爱英和两个女儿,去祭奠黄章森烈士。

时间过去了近40年,许多记忆还清晰如昨日。邱爱英保存着黄章森的遗物,部队送回来的大箱子放在家里,里面装着黄章森穿的棉大衣等衣物。太阳暖和的时候,邱爱英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的晒一晒。

1979年,铁道兵部队开始撤编转业。牺牲之前,黄章森还在信中开玩笑和邱爱英说,“你等着吧,等我转业,让你享福。”

意外让幸福戛然而止。再回忆,老人淡淡地说,“这是我没福气,没办法。”

这些信件,邱爱英悉心保存着,带在身边。有空的话,她会拿出来看一看,“看了还是会伤心、会流泪”,但总有一丝美好浮上心间。

聊到信的内容时,邱爱英露出了少女般的羞涩,时光仿佛回到了1973年,她19岁的年纪。

那时,“……,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头条寻人是由今日头条于2016年2月发起的一个面向全国的免费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各类家庭寻找走失者,其原理为在走失者失踪地点附近弹窗寻人信息,借助今日头条的庞大用户,极大提升可能目击者帮助寻人的几率。头条寻人已陆续发起“两岸寻亲”、“无名患者紧急寻亲”、“寻找革命烈士后人”等多元化公益寻人项目,升级成为国内最大的公益寻人平台之一。今年上线抖音寻人和头条寻人小程序,用技术让寻人效率更高。目前,头条寻人已帮助近八千个家庭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