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影响青年 事半功倍 上海:破解垃圾围城要靠青年参与
影响青年 事半功倍 上海:破解垃圾围城要靠青年参与

2019-06-1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长宁区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STEAM课堂上学习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这件事,如今在上海成了一件上到市委书记、市长,下到普通百姓,特别是中小学生都在关注的“大事情”。

此前,上海为期三年的“环保战役”正式打响。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2018~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针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明确了“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完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等5条具体要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计划到2020年所有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90%以上的居住区垃圾分类实际效果要达标。

但这件事定目标容易,落实起来却很难。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上海的虹口区、崇明区、长宁区蹲点采访垃圾分类具体实践情况后发现,破解上海的“垃圾围城”难题,“青年参与”是关键。

环保达人跟踪“垃圾去向”

宋慧是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总干事,36岁的他已经与垃圾打了近10年的交道。他干过很多“蠢事”,比如辞去外企高薪工作自己创办公益组织,比如吃力不讨好地待在小区垃圾桶旁教居民怎么把垃圾分类,又比如,清晨五六点钟起床开车跟踪垃圾装运车。

从2011年开始“与垃圾为伍”,宋慧和他的团队目前已经为全上海309个社区制定并执行了垃圾分类宣传、推广、落地计划。看到居民定时定点拿着不同类型的垃圾袋出门扔垃圾,是他最开心的事之一。

“居委会、物业都拿垃圾分类这件事没有办法,他们能做的,最多就是挨家挨户发放分类垃圾袋。”在上海各种小区的垃圾桶旁待下来,宋慧发现,自己团队能做的其实有很多。比如,爱芬环保每次入驻小区前会进行一个垃圾分类行为的入户调查,分析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再制定专业的执行、推广方案。

这种推广包括但不限于挨家挨户上门宣讲、双休日举行大型宣讲活动、志愿者在垃圾桶旁蹲点指导、带社区居民参观上海最大的老港垃圾填埋场等,“得让老百姓觉得,做这件事情很有必要”。

有一段时间,小区里的居民对“垃圾去向”问题特别敏感。“小区业主群里讨论说,垃圾混装、混运的情况很突出”,分类率原本可以达到90%以上的小区,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大幅度下滑,很多本来认真分类的业主,不分类了,“大家觉得,反正分完要混装,有啥好分的”?

较真的宋慧决定一探究竟。他清晨五六点钟起床,跟着小区里运湿垃圾的车辆一路开到了垃圾场。他从垃圾场的门缝里朝内张望,拍下了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

画面中,一名工人穿着橡胶筒靴,在一个垃圾池子里捞塑料。“他是在湿垃圾堆里捞其他垃圾”,宋慧一边给居民们播放视频,一边告诉居民,“如果湿垃圾分类不纯净、不除袋,垃圾场就需要工人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分拣;如果大家不分类或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分类,工人会判断这是混合垃圾,会一股脑儿全部扔进需要焚烧的炉子里或者进行填埋,不再进行二次分类,这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有图有真相”的解说,破解了小区居民的顾虑,他们开始重新认真分类。“垃圾分类的源头在老百姓,老百姓的习惯最难改变。”宋慧说。

据团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介绍,目前像爱芬环保一样从事垃圾分类的青年社会组织已经有30余家,他们每天都在用更加专业的手段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为此,团上海市委还发布了面向全市青少年的垃圾分类倡议和上海青少年参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五项行动计划。

15个年级“课课不重样”

上海长宁区建青实验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共计15个年级的一贯制学校。这样的学校,成为了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工作校。有意思的是,学校把乍一听上去有些枯燥的垃圾分类课,上得有趣、有益,还能锻炼孩子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部的“生灵之境”探究小组是首个进行垃圾分类探究活动的小组。学生们从教室里的湿垃圾、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中,分别取出一种垃圾,将它们埋入土中并种上植物,模拟自然界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对比它们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

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和调查,同学们发现:不同的垃圾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是不同的。

比如,湿垃圾橘子皮,经过4周长出了霉菌,并开始降解;干垃圾餐巾纸出现了小部分变色情况;可回收垃圾矿泉水瓶则完全没有被降解的迹象。五年级学生王睿迪很快理解了“为什么要把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后,可回收垃圾可以用资源回收的方式循环利用,湿垃圾可以用填埋或堆肥的方式处理。不同种类的垃圾都有了对应的去处,实现资源再生,不污染环境”。

学校初中部大队辅导员黎雯越介绍,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程度的环保课程。幼儿园的孩子基本掌握认识“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小学、初中学生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怎样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高中生则带着课题进行环保类、垃圾分类研究性报告的学习和撰写。

这所学校的教学楼中有一棵创意“环保树”。二手书籍、旧校服、文具用品、雨伞等闲置物品都可以捐赠到这里,通过这棵“树”,将可再利用的资源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同学。

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办法》和《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及相关要求》于2018年11月正式公布。上海交大后勤保障中心物业与环境管理办公室主任卢琦介绍,学校早在2017年就提出“校园垃圾革命”的设想,并建成东三宿舍区、下院教学楼两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如今,校园里所有的生活垃圾都由专业的城市环卫服务企业进行全机械化的集中收运,再由政府指定的环卫企业统一外运处置。

“垃圾之战”要观念先行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上海人到现在只能说暂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宣传、宣讲。”上海市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以来,虹口区已完成居民区全覆盖入户宣传工作,宣传户数26.9万户,发放宣传册28万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000本。在居民区、单位、园区、楼宇开展各类积分兑换、宣传培训场次约363场次,参加人数达3.9万人次。

5月底,在虹口北外滩滨江码头上,虹口区领导为虹口区“彩虹宣讲团”成员颁发聘书。宣讲团吸纳了来自街道、分减联办成员单位等各层级的垃圾分类宣讲人员,未来,他们将定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公园宣讲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北外滩街道党建服务站工作人员韩栋每周都会有一个中午在北外滩的高档写字楼里讲“垃圾分类”,“重点给那些白领讲讲,年轻人爱公益”。他时不时会到写字楼的分类垃圾桶旁“检查工作”,看看哪栋楼分类情况不好,再有针对性地重点宣讲。

24岁的环卫青年工人徐杨帆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宣讲”的重要性。他和宝谊环境卫生服务公司的工友们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垃圾分类创意情景剧《一分到底,一学就会》,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和企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宣讲垃圾分类知识。他还因此站上了团上海市委2019青年社区达人赛的舞台。

“我们宣讲的重点人群,就是青年群体。一个青年可能有一个配偶、两个孩子、4个父母,他还有同事、同学、朋友,一个人可以影响一群人。”徐杨帆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一条规律,“影响青年”可以事半功倍。

2013年起,上海市政府在“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项目的基础上,推出“绿色账户”正向激励机制。经过多年努力,“绿色账户”已普及上海16个行政区共400万户,“绿色账户”发卡量已经达350万张,而“绿色账户”的户主以40岁以下青年为主,他们把开通绿色账户当作一种时尚。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