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田埂上的公益种子,如何开出乡村艺术教育的花朵|| MID公益圆桌派第十期
田埂上的公益种子,如何开出乡村艺术教育的花朵|| MID公益圆桌派第十期

2019-07-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庆

田埂上的公益种子,如何开出乡村艺术教育的花朵||MID公益圆桌派第十期
 
“我们选择了为乡村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走了一条别人认为很难走下去的路……也有人会问,这条路到底能不能持续?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7月18日,在第十期“用艺术之光点亮乡村教育”MID公益圆桌派活动中,时代基金会理事长李玲玲在发言中提及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积极回应。
 
在现场的活动圆桌上,十几位来自公益、教育、媒体等多个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们,畅所欲言,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大家围绕“乡村艺术教育”不断拓宽话题的边界,各自提供多重视角的看法;又在热烈的探讨中,不断深挖事情的本质与核心,碰撞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办法。
 
乡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以时代基金会从2018年开始创办的乡村艺术素质教育公益项目“田埂花开”计划为基础,围绕如何做好“田埂花开”计划、如何开展乡村艺术教育工作,不同观点的交锋从未停止。
 
时代基金会的副秘书长陈可珺引用了两组2016年的统计数据:一个是农村地区的中心小学平均每校只有0.6个艺术教育任课教师——这个统计涵盖了音乐、美术、民族、舞蹈等老师在内——而且这仅仅是针对师资相对充足的中心小学,如果下沉到教学点或者村小,情况更不乐观。另一组数据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艺术课程的课时总量应该占总课时的9%-11%。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显示,城市学校开设艺术课的课时量平均占总课时量的10.05%,农村学校艺术课的课时量只占总课时量的5.62%,仅为城市的一半。
 
可见,当下中国的乡村教育中,艺术教育是非常薄弱的一环。
 
乡村艺术教育在当下国情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杨健对此的解读是:“学校艺术教育要与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相关联,并不是说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或书法家、画家……,而是通过学校美育,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技术技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培养“识善恶、辩美丑、遵法纪、守公序良俗、扬中华美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也是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杨健提出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是为了什么。他还指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因地制宜的艺术教育能承担提升文化自信、本土自信的功能。
 
关于艺术教育的目的,新南社会发展中心研究总监黄奕表示:“做艺术不只是为了把乡村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实际上是给乡村学生们增加了各种各样的陪伴和社群表达的机会……我们要用社群艺术的工作去理解艺术教育,而不是用专业艺术的工作去理解。”
 
广州樂在艺术疗愈工作室的主创时静洁,结合自己音乐治疗师的职业给出了一种答案。她说“为什么选择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对于我来讲,艺术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们在艺术中探索自我、表达自我,以及激发内在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乡村孩子或许从经济和眼界上和城市的孩子有差距,但同样可以从艺术中获得内心的丰盈和自由,同样可以在艺术中感知美和真。艺术对他们个人成长过程中亦是一种积极的资源和陪伴。”
 
而对于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运营总监梁毓麟来说,选择艺术教育,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艺术在孩子们面前很有表现力,艺术教育能增加自信,从不会到会,很短时间就能实现,有可触碰的、可视化的变化。这可以树立乡村孩子的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到。”
 
乡村艺术教育,可以实现提升个人素养、助力社区营造、帮助乡村孩子建立自信乃至树立乡村文化自信等目的,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乡村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在大家的讨论中,乡村艺术教育的必要性立足在了国情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一定要做、且要做好的事情。但在乡村艺术教育公益项目的实施落地中,不同的主体都有着各自需要克服的困难。
 
困境是“无人之境”。一方面,是艺术教育人才稀缺的大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艺术老师都存在较大缺口。另一方面,公益组织希望通过支教的方式为乡村引入艺术教育师资的探索也受到现实情况的阻碍。无论是“田埂花开”计划,还是其他已经相对成熟的支教类公益项目,都无法避免在招募志愿者上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
 
在乡村艺术教育中,有了人之后还需要解决“怎么教”的难题。麦田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詹敏介绍了麦田计划的工作模式和基本情况:全国各地建立志愿者团队,开展捐资助学、兴趣课程、素质拓展等项目。目前全国有85支团队,服务学校500多个,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老师怎么教的问题。一方面是课程开发较之于现状的多样性来说相对滞后,可以供老师去选择的合适的课程较少,另一方面是志愿者和乡村老师的能力并非都能满足教育需要,没办法很好的应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公益资本论”的主编黎宇琳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当一群信息时代的人带着城市的想法去到乡村,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是希望他像城市公民一样去思考问题?还是希望提升他的自身素质,以此去抓住改善经济收入的机会?”显然,乡村艺术教育如果只是去拍一两套课程视频、上几次音体美的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小而美很好,但只有更大规模的铺开,扩大乡村艺术教育的规模,才能匹配乡村振兴的宏大愿景。
 
乡村艺术教育路上的光亮与花朵
 
如何用美好愿景连接更多伙伴,这是MID南方精英传媒CEO刘敏创立公益圆桌派活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他希望可以做好公益事业的方法论。刘敏在圆桌上提出一个思考:“公益界既不竞争,也不合作,还是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而商业界的特征则十分清晰,要么是竞争,我赢了。要么是合作,我整合了。”他认为,分工合作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对此,爱德基金会品牌传播督导、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媛也强调,资源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艺术教育具有专业性,所以更需要多方的力量介入,以各展所长。当我们有了这么多的跨界资源落地乡村艺术培育,如果各方未能形成合力,那么是较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应当找到彼此的优势与区格,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尝试提炼出一个更好的合作模式。”郭媛举例表示:“爱德基金会、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在推出’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时,会有第三方的关注,以广州爱德和社促会提供观察、督导支持,不断提醒哪一些事项已有同行伙伴在做、我们的侧重点可以就此稍作调整,哪一些方向伙伴没有顾及到、或者暂时未纳入政府覆盖层面的,我们怎样差异化地取长补短进行推进。同样地,时代基金会拥有企业背景和资金资源,若‘田埂花开’项目可结合今天在座各社会组织、媒体在乡村艺术教育的差异化优势,让同一领域的资源形成一股合力,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公益行业的向前发展。”
 
在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的问题上,杨健也在论坛现场当即表示,“田埂花开”计划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谋而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都想到了这个问题。”他本人也非常乐意作为“田埂花开”计划的战略顾问,加入到这个项目的进程中来。
 
最后,时代基金会理事长李玲玲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表示这场围绕“田埂花开”计划展开的讨论对于她,对于她所带领的时代基金会整个团队来说都有着很大的意义,她非常欢迎来自各界的不同声音,共同为项目的成长出谋划策。企业基金会有着可以充分调动资源办大事的优势,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到项目运营的队伍中,连接到了越来越多的伙伴在乡村艺术教育这条路上与时代基金会同行。她同样相信,在找准道路后,唯有坚持不断地践行,才是达致目的的最大保障。她说:“很多东西需要时间去验证和成长,但是我们可以坚持去做,能做一个是一个。”
 
多帮助一个孩子去接触艺术,田埂里就能多一点光亮和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