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公益行业能为毕业生开辟就业“蓝海”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公益行业能为毕业生开辟就业“蓝海”

2014-06-30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雪弢



    2014年的暑期,社会又将迎来727万应届高校毕业生。这一数据比2013年的699万足足增长了28万。毕业生规模如此浩大,但商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需求热情却并不高。

根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前不久发布的《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2013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意味着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比2013年明显加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这一‘僧多粥少’的现象放到公益慈善行业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相比在营利性行业寻找就业机会的“红海”竞争,非营利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可用“渴慕”两字来形容。

由于目前国内公益行业专业人才极度缺乏,造成运营管理上存在诸多不规范,这也是公益组织几年来饱受质疑、风波不断的根本问题之一,并进一步加重了问津公益行业招聘信息之人寥寥无几的状况。根据官方统计,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就职于公益行业或从事直接与公益相关的工作。而我国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这一比例只有1%左右,如果从公益组织的严格定义上来计算的话,根据业界不完全统计,这个比例估计只有万分之一左右。因此从全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来看,这样的人才分布十分不均衡。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北师大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于近年共同创办了“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行业人才稀缺的现象。作为以“宋庆龄”命名的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与生俱来就肩负着培养优秀公益人才的神圣使命。 成立“公益慈善教育中心”除了能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公益人才之外,还能通过专业人才提升公益行业整体专业水平、推动职业化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公益行业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最终使公益行业在人才引入上形成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高校本科层次设立公益慈善专业方向的实践,在国内尚属首例。它也为我国通过高等院校系统化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开创了先河。课程无论在设置或内容上都力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不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和教材,同时还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公益界和商界领袖为学生们开展讲座。去年该专业毕业的多名学生成功被各大“中”字头的基金会正式聘用,并被赋予了重要任务,而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首肯。中国扶贫基金会人力资源部主任张雅静表示:“宋庆龄公益慈善专业的学生不仅本专业知识扎实,对公益行业有全面、充分的认识,而且实干能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投身公益有着极大的热情。”今年暑期又一批宋庆龄公益慈善专业的毕业生即将投入社会,根据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统计,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被知名基金会或公益组织确认录用,部分学生则选择继续在这一专业上进行深造。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这些学生无疑是就业市场的幸运儿。但同时对广大毕业生来讲也是一个提醒,即应该改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出狭隘的就业思路,认为只有跨国企业、世界500强、办公环境优越、工资不低于相当位数才能体现工作本身和个人的价值。其实,工作和个人的价值是在个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由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对行业创新的特殊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为人才提供一个广阔且能体现价值创造的理想空间和舞台。

另一方面国家在提升公益行业整体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策支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 2014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这一举措无论对公益行业还是2014年的就业市场,都无疑是个重大利好。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如何理性地审视市场环境,调整心态,并充分认识到公益行业这片就业“蓝海”在体现个人价值上所能扮演的独特角色,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定位才是得胜的关键。而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社会尊重公益人才,支持对公益人才培养的投入,促使行业更快地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全面推动行业的高效运作和健康发展,这或许是更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公益模式和慈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