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汕头:打造粤东“慈善文化名片”
汕头:打造粤东“慈善文化名片”

2014-10-15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由汕头澄海爱心义工社、艺林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圆梦行动——百米长卷绘童年”公益活动在汕头澄海举行

乐善好施是潮汕地区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汕头市积极探索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将其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来抓,动员各方力量包括海外华侨共同参与,拓宽思路和优化服务方式,有效促进了社会爱心帮扶工作。如创建于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的“存心善堂”走出一条独特的民间公益“百年慈善”之路,成为粤东家喻户晓的“慈善文化名片”。

出台募捐条例

促进慈善法制化

汕头市根据实际,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募捐条例》,标志着汕头慈善公益事业步入了法制化轨道。该《条例》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共分六章五十条,内容涵盖募捐活动、募捐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进一步细化《汕头经济特区募捐条例》中关于募捐备案的具体程序,出台了《汕头市民政局关于募捐活动备案实施办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募捐组织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募捐活动备案的有关规程,进一步促进了《条例》的顺利实施。此外,为规范直接捐建公益工程项目的管理,出台了《关于捐建公益工程项目价值认定的工作指引》,明确了捐建公益工程的范围、要求和竣工后的价值认定办法,保护了捐赠人、受赠人、使用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广泛发动华侨

反哺家乡公益

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珍惜华侨资源,通过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团体的共同努力及广泛发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举办各类联谊活动,鼓励海外潮汕籍华侨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反哺家乡建设,慷慨解囊支持公益福利事业。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广大华侨和潮汕地区热心群众自发捐赠物资解难救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募集赈灾款物,支持和参与应急救助和灾后重建。截至2013年底,海外侨胞为桑梓捐资兴学、医疗、修路、赈灾等公益慈善事业超过人民币74亿元。著名侨领李嘉诚先生捐资超过60亿港元建设汕头大学,近期又引进世界知名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汕头,影响深远。

创新募助方式

提升服务能力

全市各地通过举办“慈善一日捐”、“小慈善家”、“春节情系特困户送温暖献爱心”、“行善举促和谐”、“广东扶贫济困日”、“扶贫济困万人行”、“24小时存心救助热线400-866-6394”等系列活动,多渠道筹资,多形式挖掘社会资源,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每年6月“广东扶贫济困日”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各地各部门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社会各界热情支持参与爱心捐赠、扶贫济困和专项救助等活动,成效显著。全市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1056支,有5.2万名党员常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化民忧、解民困,有效密切党群关系。各区(县)及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或群团组织,结合实际开展助学、助医、助困、助残、助孤等救助困难家庭、关爱弱势群体的义捐活动,共同打造一个政府主导、各方响应、社会参与、全民关注的爱心平台,有效促进全市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完成,推动公益慈善事业深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募集善款20多亿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救助困难群众,受益群众超1000万人次。

成立“慈善超市”

打造特色品牌

汕头“存心慈善超市”是汕头市推进慈善事业的大胆尝试,也是推进实施民政部、民政厅、市政府共同签订的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建设的创新项目之一。去年,市民政部门投入资金55万元,在设点、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该超市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赠为基础,接收、处理和销售市民捐赠的物品,针对不同购买对象实行平价、折价、免费发放的阶梯式价格模式,最终为建设慈善超市探索新路子。“存心慈善超市”借助超市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把经营所得再投入慈善超市的运作,帮助更多弱势群体,有效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培育慈善组织

构建网络体系

全市7个区(县)均依法成立慈善会,在其带动下,各地民间慈善团体、善堂得到发展壮大。据了解,目前全市慈善团体有100多个,基层村(居)几乎都有善堂或善社。各类慈善组织在募集善款、扶贫济困、发展公益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存心慈善会、蓝天义工协会等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珠浦社区慈善会在本乡募善款超7000多万元而成为后起之秀。汕头慈善总会成立10多年来,积极开展慈善募捐和救助工作,共接收捐赠3.5亿多元,救助困难群众60多万人次。新设立的“联泰公益基金”、“关爱女性健康基金”、“潮商公益基金”和“锦峰慈善基金”等,既创新行善形式,又丰富工作内涵,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汕头存心慈善会会员4.3万人、义工5000多人,设立社会工作者办公室,设置个案及小组工作室,开展戒毒护助、残疾人工疗站、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探索以会员制为主体,多元化、实体化、长效化的“链式”救助新途径;成立存心特教学校、文武学校、养老院、慈善诊所、残疾人工疗站、残疾人托养中心、物资救助站、免费快餐厅等实体慈善机构,开办临时、定期、应急和交通肇事逃逸、无主收殓等救助项目,开通24小时求助服务热线。各区(县)、各街道(镇)和部分社区建立一批捐助接收站(点),初步形成常态化的慈善捐赠接收网络。同时,社会志愿组织和志愿队伍得到发展壮大,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20多万人,已成为汕头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

建设慈善文化

营造浓厚氛围

汕头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专题活动,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宣传慈善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增强公众爱心意识,逐步形成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例如,每年举办“广东扶贫济困日”评选表彰活动,近两年来,共有68个单位或个人荣获省扶贫济困“红棉杯”认定、1个单位获省扶贫济困“优秀团队”称号、1个项目荣获省扶贫济困“优秀项目”;有97个单位或个人被市政府授予“爱心慈善之星”称号,14名爱心人士被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通过汕头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媒体宣传先进典型,传递社会正能量。目前,“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人人可慈善”在全市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新风尚。

(汕头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