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企业CSR > I Do基金—爱心西藏行
I Do基金—爱心西藏行

2016-11-2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爱,让他们的梦想发光

摘要:西藏,无数人梦想的朝圣之地,这里有着涤荡灵魂的神山圣湖、佛院寺宇;令人流连的澄空雪云、草原羊群;风格独特的建筑装饰、风俗民情……而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着被大多数旅人所忽略的,用好奇的双眸凝视这个世界的孩子,以及他们如父辈一般困于一隅的未来。

坚持“为了爱,我愿意”的理念,从2008年至今,I Do基金爱心西藏行项目已连续九年对西藏阿里等贫困地区的两万余名儿童、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生活物资等层面的帮扶,并且通过品牌和基金平台共同的影响力,向更多人传递“爱”的正能量。

2016年,I Do基金爱心西藏行项目以“心系西藏,助梦远行”为主题,通过架起企业间CSR互通、公众人物助力、民众参与的创新平台模式,聚合各方力量,从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到深入阿里无人区,为藏区的儿童、教师送去了实现梦想的无限可能。

爱心西藏行项目一直秉承着发掘真实的帮扶需求,并以企业自身在多个领域的资源优势为起点,不断吸引更多维度的品牌及社会力量加入,从而为公益模式的创新与升级贡献力量,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慈善公益事业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参与感创新责任 公益平台 助梦

项目背景:缘起于一封求助信

北京——拉萨4064公里,拉萨——阿里1600公里,相隔遥远的是空间尺度;现实——理想,梦想——实现,相隔遥远的是人生长路。2008年9月,一封从西藏阿里地区寄至北京I Do基金的求助信,将这遥远距离压缩到最短,从此开始了I Do基金对西藏阿里地区的孩子们的持续援助。

这封求助信,讲述的是藏区孩子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发现并不是平实习惯的手推油印试卷,不敢下笔,成绩受到很大影响,询问能否捐赠一台打印机。

作为一所县里的学校,怎么会连一台打印机都没有?可是等I Do基金志愿者们来到阿里,才发现现实情况更让人震惊。

西藏阿里常年风沙不断,严寒季节长达9个月,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方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不到7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23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藏区孩子们远离父母家园,穿越广袤的无人区,汇聚到乡里的学校里读书,而所谓的乡,还不如内地的一个村落人口多。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长期严寒却没有热水可用,上课没有电,一盆水要被用到伸手不见五指才舍得倒掉……在这里,不要说打印机,能够用上油印试卷都已十分不易。从此以后,I Do基金和藏区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持续九年进藏,每次都会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们带去最迫切需要的帮助,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拍着脑门靠想象来决定孩子们应该需要什么。

项目深化:从物质帮扶到心灵关注

I Do基金于2008年,由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先生个人出资,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创立。

过去九年的I Do基金爱心西藏行项目,曾发起“暖冬行动”、“水车行动”等活动,为阿里的孩子们送去电脑、棉服、学习用品等物资;帮助学校翻新教室、宿舍、食堂,解决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需求;“让爱回家”专项助学金计划则让在内地上学的西藏学生实现了“常回家看看”的愿望,感受到了更多来自家庭和陌生人的情感关怀;“梦想计划”的到来更是为能歌善舞的藏族孩子们开启了艺术的道路,让他们的未来多了一种可能;同时I Do基金还关注着藏区孩子们的生理健康,卫生习惯教育和医疗援助帮助很多孩子摆脱了“六指病”的折磨。

近些年,随着政府和社会力量对藏区教育的关注,西藏孩子上学的基本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2016年,I Do基金西藏行项目深刻感受到藏区实际情况以及需求的变化,于是在给藏区送去更多教育及生活物资的同时,更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并且将援助视角延伸至高原教师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

在2016年的调研中,项目组了解到由于藏区地广人稀、信息闭塞,许多孩子去过的最远地方就是不足一千人的乡里,他们甚至不知道树和青蛙的样子。为了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帮助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项目组特别与西藏地区教育局,青海、西藏、四川多地的藏文出版社深度沟通,针对学生普遍汉语水平较低、阅读能力较差的情况,准备了包括藏语、汉语注音、藏汉双语等容易理解又便于藏区孩子阅读的书籍,为普玛江塘小学精心建造了一所汇聚千万爱心的“最高海拔图书馆”(海拔5373米)。另外,项目组还携手国际钢琴大师李云迪建立了“云迪音乐爱心教室”,购置了钢琴、电子琴、口琴等各种乐器,希望通过书籍和音乐艺术为孩子们打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除此之外,从普玛江塘小学一路向西,I Do基金项目组持续前进了6天,途径措勤小学、措勤中学、霍尔小学,直达深入阿里腹地、鲜有人去的雄巴小学,为这里的师生们送去急需的生活和教学物资,并启动了用以帮助西藏赴内地学习学生的“梦想助学计划”。

在2016爱心西藏行项目中,I Do基金首次将高原教师推到公益服务的前台,不但专门为高原教师送去了慰问金和笔记本电脑、按摩仪等礼物,更针对他们渴望提升专业素养的需求,特别开设了“藏区教师培训计划”,为当地师生打开了放眼看世界的梦想之门。

项目升级:公益平台模式创新

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集众合之力,打造多维立体公益生态,九年的援藏经历让I Do基金沉淀下很多思考与实践。2016年的“爱心西藏行”项目,更是以藏区教育实际需求为原点,整合平台资源优势,实现1+1>2的公益能效。

项目筹备阶段,I Do基金借助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的资源优势,邀请李云迪、李晨、张静初、马苏等众星助力爱心西藏行。通过海报、视频的形式,爱心天使们集体上妆高原红,助力“最高海拔图书馆”的筹建及书籍的捐赠,实现公益与时尚的跨界,利用明星的社会效益撬动公众关注点,把小众公益带入到大众视野。

与此同时,I Do基金将企业自身的商业合作模式延展至社会责任层面,联合京东金融旗下“白条”的小白公益,通过“互联网+”的新模式,利用电商平台为学校师生募集了多媒体教室器材,并联合京东众筹,筹集了“最高海拔图书馆”内的部分图书和书柜等物资,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可以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在京东金融及京东白条主要推荐位及新媒体账号一致力推下,数百万用户线上同步响应,传播覆盖达1.5亿人次,为活动的前期物资筹集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I Do基金始终坚持,公众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方,公众的关注、参与可以进一步加速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和创新。在今年的西藏行项目中,项目组同样尝试同引领社交时尚潮流的运动APP合作,在乐动力线上发起了通过健身、跑步实现“卡路里捐建图书馆”活动,创造了近200万点击量以及社交平台高达42%的分享率。另外,知名户外品牌CAN•TORP(肯拓普)也全程助力此次“爱心西藏行”,以拳拳公益之心提供了海拔5000米之上必不可少的冲锋衣、冲锋裤和背包等户外装备。

2016年I Do基金爱心西藏行以商业运作的方式来运作公益,聚合社会力量,打造多维度的互联网时代公益新生态,让公益变得更科学、更公开、更透明、更广泛、更有效。

项目延伸:以巧搏大,公益传播精准覆盖上亿人次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公益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公益组织和企业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新媒体渠道传播撩动人心的内容,以轻量化的投入,让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理念传播得更广、更远,做到以“巧”搏大。

2016年爱心西藏行项目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关注到藏区有帮助需求的群体,I Do基金选择了影响力、互动性、转化率、精准度都更高的网络直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主阵地,并辅以相对传统的网络媒体、视频网站和传统媒体等渠道,以轻量化的传播投入,实现了多维度的传播矩阵,让“爱心西藏行”的公益理念和行动可以感召、影响到上亿爱心人士。

“爱心西藏行”的整体传播中,I Do基金秉持“真实”二字,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立体地讲述了藏区师生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以及最迫切的需求,完整记录了公益行动的过程和效果,引发了众多爱心人士的情感共鸣与积极互动。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最高海拔图书馆#和#云迪音乐爱心教室#的总阅读、互动量超过7600万人次,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微信平台上,“爱心西藏行”项目赢得了近30家公众大号的鼎力支持,相关文章的整体阅读转发量超过220万人次。一段时间内,西藏行相关内容霸占、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除此之外,I Do基金还联手一直播和网易直播实现全程实时直播,保证了项目的透明性、公开性和互动性,同时创造了“海拔最高的网络直播”、“首个西藏公益直播项目”等多项纪录,让近1700万人仅通过手机和电脑,就能更容易地关注并参与到公益之中。

I Do基金的持续投入和贡献获得了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认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都对本次项目给予了连续的大篇幅报道,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项目展望:

未来,I Do基金期望能够将爱心西藏行项目打造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公益平台,持续发掘藏区真实的帮扶需求,并以企业自身在多个领域的资源优势为起点,挖掘商业模式与社会利益兼顾点,不断吸引更多维度的品牌及社会力量加入,从而为公益模式的创新与升级贡献力量,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慈善公益事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