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企业CSR > 为老人建精神家园 70岁美籍华人开创养老新模式
为老人建精神家园 70岁美籍华人开创养老新模式

2017-06-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徐辉


焕然一新的养老院

2017年6月3日,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成立典礼在上海罗山养老院举办。作为送给基金会成立典礼的“礼物”,在现场,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举办了慈善义拍,义拍的所有收入都将全部用于资助贫困老人和有需要改善设施的养老院。

模式创新

而在此前,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已经协助罗山养老院“旧貌换新颜”——所有墙面粉刷一新,裸露的管道都实施了隐蔽工程,灯光照明系统进行了改善。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在养老院原本的户外空地上,搭建了实木结构的休闲区域,阅览室也更换了全新的透明顶棚,还添置了藤制座椅……

罗山养老院的负责人周玉琴认为,对养老院的环境进行改造,关系到老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非常符合老人身心需求的、实实在在的援助。

而对于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出资人杨之国来说,除了为老人建设生活家园,更重要的是,要为老人建设精神家园。在杨之国看来,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绝对不是只有吃饭和睡觉,老人也需要图书馆和电脑等这些年轻人需要的东西。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接触和新鲜事物的学习,必然会提高老人对生活的热爱程度,也会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

为老人们打造阅览室,建设健身场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将是杨之国关注老人的重点。“让老人们可以在更加惬意环境中享受晚年生活、享受精神生活。”杨之国说。

业内养老专家认为,现在养老院的老人基本的物质需求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却不为社会所关注。杨之国这种关注老人精神生活的助老模式,为现在的老人们所亟需,也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

不为名利

1945年出生的杨之国现在是位退休老人。他1963年考入华东师大,学英美文学。受“文革”影响,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煤矿当一名矿工。1980年,杨之国自费去美国留学,靠着奖学金,他从硕士读到管理学博士,然后创业。1991年,爱国心切的杨之国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

关注中国的养老事业,是因杨之国退休回国后感触于比他小一些的“老三届”们的晚年生活的困境。他们当年也大都上山下乡,虽然现在已经回到上海,但步入老年后大多生活困顿。

杨之国当时就想,自己虽然也经历了一些苦难,但毕竟是属于所谓的幸运人士,还是可以帮助一些有困难的老人的。从开始有帮助贫困老人的想法,到去年9月份基金会在上海正式注册,经历了两年时间。

当有人问杨之国成立基金会的目的时,他很坦然的回答:“我一个退休的美籍华人,不需要扣税,也不需要名利。我只想实实在在地为老人们做一些事情。”

在杨之国看来,中国的成功人士也同样应该把慈善作为义不容辞的义务。让他高兴的是,在成立基金会的过程中,企业家朋友倪建忠和程静夫妇主动要求出资加入,不仅如此,被杨之国的行为所感动,杨之国更多“老、中、青”朋友们纷纷出钱出物出力加入到关爱老年人的队伍中。

和谐社会

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的定位是立足慈善,聚焦助老,注重人文关怀,弘扬爱心精神,支持慈善事业。

杨之国对基金会未来的工作有清晰的规划:一方面,尽可能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老人;另一方面,向公众宣传养老慈善,让更多人投入到养老领域。

现在在他手上,有上海1000家养老机构的联系表。基于这个表格,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对于条件较差的养老院将进行改造。另外,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也会从民政系统去了解哪些是需要人照顾但是没有钱进入养老院的老人,基金会将会为这部分老人提供资金,让他们进入养老院颐养天年。

“现在社会上对于老人的关注相较而言比较缺乏,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社会人士都来关注。既能解决这些老人的困难,也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社会。”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杨之国告诉《公益时报》,在美国除了为有钱人服务的民营养老院,政府资助的为符合条件的贫穷人士设立的公立养老院,还有一部分不符合进入公立养老院的穷人,这一部分人群,也依靠的是美国民间慈善机构的救助。

杨之国退休前在美国就倾力慈善,在母校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上大学。而对于自己倾心打造的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他感慨,如果能够真正地帮助到老人,并能够唤起大家的博爱之心,他这一生,也算是圆满了。(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