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企业CSR > 从象牙塔到职场
从象牙塔到职场

2014-01-0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马季


 “激励行动”报告显示,行动从多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

 “激励行动”项目正在着手建设的分层培训体系(信息来源:《“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发展建议报告》)

号称“史上最难就业”的2013年毕业季已经过去,但新一届的毕业生并没有盼来好消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新增28万人,规模达到727万;如果再算上上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新一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然而在劳动力市场的另一端,大量企业却陷入了“人才荒”的困境。很多从事校园招聘的用人单位深感毕业生能力良莠不齐。麦肯锡咨询公司今年5月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许多雇主认为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life skills);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自己也认为,学校教育并没有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成了“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大学教育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很少顾及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也往往以单向的知识教授为主,而不像西方的研究性或探索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这正是大部分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

“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力资源部一位长期从事校园招聘的工作人员说道:“能力金字塔顶部的那10%的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就业难的问题,反而选择更多了”。的确,劳动力市场上能力强的学生一直都很吃香,但就社会整体来看,教育最大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优秀的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是要让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同样收获成长。

“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对高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开始关注并支持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其中公益实践和创业受到了颇为广泛的关注。

一箭双雕的公益实践

所谓一箭双雕的公益实践,应是同时兼顾“工作能力”与“社会责任”。

国内目前已经存在很多推动大学生公益实践的项目,这些项目甚至正在形成一条从教育到孵化的完整生态链。就目标而言,这些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育类项目、以推动实践为目的的实践类项目和以孵化成熟业务模式为目的的创业孵化类项目。这三类项目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个以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为最终目的的“产业生态链”。该行业内的所有项目要么以生态链中的某个职能为目标,要么横跨生态链的多个职能。虽然目前国内的这些机构或项目出现时间不久,项目质量良莠不齐,但一个完整生态链的形成将是必然趋势。依据此生态链,各机构和项目可以了解未来行业的发展格局,从而更加清晰地规划自身的项目定位和目标,还可以从“上下游合作”的视角完善自身项目内容,推动行业内合作。

企业和企业家在这一过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直接驱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在校生开始通过这些项目,了解并培养了包括开拓、创新精神在内的、非常宝贵的企业家精神。据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统计,仅在2011年,全国范围内针对大学生的公益大赛就有30项以上,来自全国范围内2,000所高校提交的创意方案超过70,000份,其中仅谷歌支持的“益暖中华”一项赛事就收到了1,273所高校提交的24,500个创意;除此之外,还有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等知名企业资助的大学生公益实践或创业项目。

“希望工程激励行动”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1989年10月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在国内知晓度很高,那双“大眼睛”至今还深深地印在几代人的脑海中。

但青基会早就认识到单纯的硬件建设远不足以应对当前青少年教育和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希望工程”对大学生的资助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从“助学金资助”逐步向“搭建平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转变。

当代的大学生有全新的特征,他们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发现、理解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较为不足,往往影响他们对大学阶段及以后的学习、工作的适应和发展。怎样更好地为这样一个群体提供资助和服务,是青基会“希望工程”这些年来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由青基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开展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

“希望工程激励行动”(以下简称“激励行动”)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全国31个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于2009年开始运作。“激励行动”是一个以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付诸行动的能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项目。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激励行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走向社会,资助在校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主设计并实施公益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培养了社会责任感,还锻炼、提升了个人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截至2013年,“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项目已经收到全国大学生申报的2377个项目,其中有445个获得了资助,带动了近万名大学生亲身参与公益活动。自项目实施,中国青基会已投入500万元资助大学生实施公益项目。此外,该项目设计了颇有特色的自筹款环节:项目成员平均需要自筹1000元左右的款项,有效培养了学生营销和策划组织的能力。

此外,优秀项目的团队代表还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迄今为止,“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已组织32个优秀项目代表赴英国交流,34个项目代表赴香港交流。优秀的大学生代表们与当地学生社团和社会企业分享公益活动中的思考和困惑,感受了文化差异下不同的社会企业和公益模式。学生们将自身实践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在中国运作社会企业,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积极探索可行的公益模式。

“激励行动”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项目策划、设计、申报、培训、实施、分享、交流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学生团队内部明确的协作分工,不仅发挥自身特长,还要通过学习弥补自身不足。通过参加“激励行动”,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项目的全过程培训体系,在协助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项目能够整合到非常高端的培训资源,例如:国际参访和交流机会、由中英两国教育专家合作开发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等等。目前,该项目正在进一步完善培训与指导体系,希望通过分层次的高质量培训,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培训需求,进而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我们并不是很关注你是否创业,我们更关注学生是否行动,以及这个行动给学生带来的能力提升,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年轻人有能力,走到哪里都不怕。”中国青基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禹在评价“激励行动”项目时说道。

“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项目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推动更多的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而是为了提升大学生能力。“能力提升”固然能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大学生通过公益实践锻炼的很多能力并不是“公益创业”所独需的,这些能力无论对于就业还是商业创业,都大有裨益;而且,影响大学生人生轨迹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比较中立和客观的做法就是纯粹地协助他们提升能力,将规划未来的权力留在学生自己的手中。

曾经参加过“激励行动”项目、目前已经工作的学生中,约84%认为该项目提升了自己求职的竞争力。

“竞合”是发展方向,也是最高境界

对于众多的支持大学生公益实践的项目来说,未来行业以及项目自身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013年12月13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的“大学生公益创新与实践论坛”上,来自本行业内的代表机构与专家学者,对项目和行业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未来的“产业链”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

“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学生资助部部长盛园园,在谈及该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说道:希望“激励行动”的项目模式可以逐步复制推广,进而能够支持更多的青年人提升能力。

项目的长期目标是生态链的整合,青基会希望在未来,公益的教育、实践,以及创业的孵化,都能够整合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需求不同的大学生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支持自己能力发展的资源。“希望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平台上学习后,可以去‘激励行动’这样的实践平台应用学到的知识。”定位于教育的友成基金会“创业咖啡”项目负责人彭天说道。

“中国社会公益和商业市场的竞争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竞合。”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在评价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时,深有感触地说道。

(文/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