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企业CSR > 正觉:佛教促进社会慈善资源的整合
正觉:佛教促进社会慈善资源的整合

2014-08-27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赵明杰


  正觉于高雄巨蛋举办万人佛法讲座

 2014年,正觉同修会理事长廖宙(左)和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公仆(右)代表正觉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款。

正觉同修会理事长廖宙(右)和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公仆(左)代表正觉向有困难的老人送来慰问金

佛教慈善是世界三大慈善思想之一,其特征是普世主义的慈悲观念。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也是佛教慈善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佛教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贡献突出。这种社会服务,既是佛教精神的体现,也是利他精神的弘扬。扶危济困,是佛教始终贯彻的理念。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就成为社会服务的有效载体而存在,并承担了填补社会公共慈善事业空白的使命,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慈善事业已成为佛教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渠道,慈善一词即是从佛教中借鉴而来。

自佛寺在中国建立,就开始从事慈善救济活动。伴随着佛寺的兴盛及寺院经济的发展,中国早期的民间慈善事业也逐步开展起来。两汉六朝之际,佛教寺院在灾荒救治中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6世纪以来,佛教僧侣常在地方公共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慈善活动有所扩充。魏晋以来,寺院经济仰仗权贵的支持、山泽田产的拥有,实力一旦颇为雄厚,就致力于济贫赈灾、施医给药、戒杀放生、劝善培福等善举,佛教慈善具有开启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意义。

到唐代,佛教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并且开始在寺院内建立了固定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由专门的僧人负责主持,收养社会上的贫病孤残的老人,救济贫困、施药义诊。如创设于武周时期的悲田养病坊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较完备的矜孤恤贫、敬老养疾的慈善机构。宋代以前,慈善事业主要是由佛寺出家僧人和信徒从事和承担的,其内容包括济贫、赈灾、医疗、修路造桥等多个方面,寺院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模式之一,集宗教团体与慈善团体于一身,对社会民生贡献良多。在明清,各地善会、善堂常创设于寺院,由僧众管理。到民国,很多佛寺都以兴办慈善为己任,济贫施药、收留孤老,佛教慈善也因此取得很大发展。

历史上高僧硕德救苦济世的事迹,代不绝书,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四众弟子的优良传统之一。近代以来,佛门慈善理念的阐扬成为中国佛教在近代振兴的强大推助力。佛教高僧本着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的宗旨,积极倡导大乘佛教的六度菩萨道,而六度的实修首重布施精神,兴办服务于社会人群的慈善公益事业。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佛教慈善也迎来了春天,以中国佛教慈善基金会、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佛教正觉同修会等为代表的海峡两岸佛门慈善组织,依托于寺院或各地佛协的专门性机构纷纷建立,除戒杀放生、劝善培福等道德慈善外,更重视济贫赈灾、助残养孤、造林搭桥等实物慈善,在佛教融入现代社会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事功,并促进了慈善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佛教信众众多,佛教慈善组织在全国分布较广,在慈善救助的覆盖面、深入度和持续性等方面,往往是政府和其他团体做不到或不可替代的。一直以来,佛教界积极开展公共服务,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基于佛陀慈悲为怀的精神。这一点无论在何时何地,古往今来,乃至于今后,都是一致的。佛教募集资金是来自于社会,并用于社会,即佛门所谓“源于十方,用于十方”,它在吸纳善款的过程中起到了财富二次分配的作用,将有助于社会公平与和谐。在我国,佛教慈善组织与其他宗教慈善组织相比,更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底蕴,佛教的布施伦理、报恩思想、慈悲精神、积功德观念深入人心,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据研究,我国台湾地区佛教慈善发展迅速,不仅民间佛教慈善团体数量众多,这些佛教慈善组织多以财团法人和基金会等形式呈现,不但开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还提供大量的社会福利服务,帮助困难群体,并呈现出国际化的态势,对民间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在台湾的大溪,有一些家庭并不富裕,台湾慈善团体正觉教育基金会本着“与众生结缘”、“积极入世”的佛家理念,多年来一直向整个大溪地方的中小学生提供奖学金。他们和其他很多团体的奖学金理念不同的是,只考察接受奖学金学生的品行是否优良,而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好坏并不过问。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经济支持、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暖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取向。在该基金会的“结缘”理念引导下,很多获得奖学金的孩子在走向社会后,成为乐于助人、促进社会和谐而不计个人回报、不和别人攀比的人。

正因为佛教慈善组织的慈善活动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其募集慈善资金的动员力量不可小觑,是一股重要的民间慈善力量,所以两岸佛教界都把人间佛教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信众重视现实人生,积极建设人间净土。在两岸关系出现新转机的情况下,佛教界在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可以起到团结、整合内部和维系、凝聚情感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社会遭逢重大灾害时,就表现出反应迅速及时有效的强大动员力。比如在汶川大地震灾难中,两岸佛教界加强联系和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7月中旬,国内五大宗教向汶川地震灾区宗教募款近7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佛教。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台湾佛教界也迅速做了大量功德,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之情。台湾佛教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陆续募集善款,如台北佛教正觉同修会、正觉教育基金会、正觉寺筹备处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善款60万美元,用于灾区学校、寺庙的重建及残障人士的康复治疗。捐赠仪式在国家宗教事务局贵宾厅举行,蒋坚永副局长和台湾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公仆作为双方代表出席。张公仆表示,这次是带着台湾信众对四川灾民的关怀而来。台湾也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因此对这次汶川灾区民众所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地震发生后,正觉寺、佛教正觉同修会的会员踊跃捐款。他们希望能将这笔善款用于四川灾区的学校重建、受损庙宇修缮以及抚恤。2014年8月初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地震对当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巨额的财产损失。正觉两会的同胞闻知如此悲痛消息后立即积极组织捐款救灾活动。8月21日在北京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总部举行捐赠仪式,仪式上正觉两会张公仆先生和廖宙先生一行受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丁硕副秘书长的亲切接待。正觉两会同胞再一次向处在悲伤和痛苦的灾区同胞伸去了援助和关爱之手,为灾区捐赠急需的救灾款项。这证明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该笔善款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往灾区。

佛教慈善组织的这种慈善活动极大地辅助了政府和社会福利的不足,促进了整个社会慈善资源的整合,应是未来社会福利发展的明确方向和主要类型,将在当代广大民众社会福利建设中大有作为。(赵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