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王赛:我是一个小人物,但为了公益,我想赌一把
王赛:我是一个小人物,但为了公益,我想赌一把

2017-11-1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文梅


2016年,益桥发布10名益桥伙伴最终人选,现场,王赛代表益桥向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致谢。

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将近20年的华裔青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而且一头扎进了中国农村做公益,为的是什么?王赛说,他是带着寻根的想法回到祖国的。

王赛1989年出生于山西,九岁随父母移居加拿大。他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后以“罗德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获得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2012年,王赛回到中国,他想走完他的寻根之路,就此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缘公益。其后的几年间,他先是在“美丽中国”担任云南保山项目主管,后又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负责培养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国内外大学生,还参与了东非社区发展项目与北京农民工法律援助等项目,他也是哈佛社会创新的种子伙伴以及世界经济论坛杰出青年代表。

2016年,他创办了“益桥中国”。他说“益桥”要做的是连接希望改变世界的人和正在改变世界的公益组织。

为了做公益,王赛已经先后三次推迟了赴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他说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更有挑战的、同时可能是更有意义的一条路,就是长期在祖国发展。“我想探索一种可能,就是在祖国扎根。但我们的祖国这么大,我又是一个小人物,那我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还未知。从理性的层面说,我想‘赌一把’;从感性的层面说,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王赛如是说。

大格局、可持续、有效连接是核心竞争力

《公益时报》:自2016年创办至今,益桥已经先后得到了盖茨基金会、险峰基金会、南都基金会、爱佑基金会、凯风基金会等5家著名基金会的赞助和支持。这么短的时间里赢得这么大力度的扶持,你觉得他们看中了益桥的哪一点?

王赛:我想,第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益桥的创新模式。益桥的创立首先是抓住了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公益行业人才的问题。但我们的亮点在于不仅抓住了这个痛点,还采用了比较创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相较于现在很多公益机构从内部培养、培训公益人才,我们更多的是引入一股新的力量,就是引入有国际背景的、商业背景和跨界背景的全球青年精英力量,通过这些高端人才来推动更多的公益创新。

第二就是团队。首先是我个人的背景,再就是我能联合凝聚在一起的那些虽然比较年轻、但是非常有活力的朋友们,说服他们加入益桥,不管是通过全职还是兼职的方式,共同为益桥发展助力。第三是我们的一种战斗力、魄力和担当。

《公益时报》:益桥的宗旨是要搭建“公益之桥”,将封闭的公益圈打通,打造良性公益生态格局。这座“桥”你打算怎么搭?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王赛:第一个步骤是对人才做精准的筛选和匹配。我们要把一些最合适的机构和最合适的人找到,将双方做最合适的匹配。这是一个缜密的系统,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积累和夯实。

第二个步骤是培训和入门,也就是如何将跨界人才快速地融入公益机构。比如我们每年针对公益入门的CAMP,以及每年三次的线下培训,都是在考虑怎么把这个内容具体实施好。我们培训的内容很多元很丰富,除了公益人才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还会融入中国文化等,这是一种综合的学习,从而将这种培训和专业入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培养和陪伴。新加盟的公益伙伴入职以后,我们会给他们匹配导师和教练。要知道在这些公益伙伴看来,除了语言上的差别,他们的障碍更多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不同。教练的作用就像辅导员,导师更多的是从专业层面上提供支持。我们的陪伴就是建立公益人才的社区,而且将其日益发展壮大。当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聚拢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那个氛围是很棒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益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创始团队本身的特质,再就是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梳理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校园的校友会、人才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找到这些人才,并且为中国公益所用。我们不会选择成百上千的人都来做益桥伙伴,我们的团队最初只是10个人,这种小而美的团队搭配,可以最大化地开发和使用资源,避免无效连接和资源浪费。我们的团队虽然整体年轻化、人也不多,但我们拥有足够大的格局,可持续和有效连接会使得我们这个公益社区越来越强大。

《公益时报》:为了达到公益资源最佳优化匹配,你要如何去把控和筛选这座“桥”两端的点——机构和人才?

王赛:虽然我们没法承诺可以帮助每一家公益机构都找到合适的人,但是我们会认真地去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加入,才能对公益机构的事业和方向带来真正长期有效的变化及影响?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一片好的土壤,让这些优秀的公益伙伴们成长。除了硬件、待遇等基本指标,我们更关注这家公益机构的创始人背景、有没有好的团队来带新人,带队的人对自己的员工是否关心等。即便你这家公益机构条件再好,如果你们不重视人才,不能给予他们成长的健康氛围,我们也不会考虑。

人才方面,益桥有几个关键的定位。首先是年龄层,我们寻觅的人才大致都是在35岁以下的青年精英;第二、我们关注其综合素质和教育背景;第三就是我们关注这些人才的公益初心,以及他们的修养品性。所以,如何才能找到那些具备了真正的公益之心、有着纯正的公益价值驱动的优秀的年轻人才是最关键的,这个需要我们长期的挖掘和准备。但也恰恰是看到益桥的这些考量依据,我们才能吸引到足够优秀的人,这和单纯拿高薪酬来笼络人才并不是一回事。

和而不同,君子不器

《公益时报》:益桥将发展核心定位于集结海外有志于投身公益事业的青年精英,为中国公益助力。你认为具体操作中的关键点是什么?如何实现?

王赛:海外的很多优秀青年都是有着公益情怀的,就是缺乏合适的平台施展抱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公益、尽快地融入中国。这实质上是为我们投身中国公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埋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加上阳光和水分,这颗种子迟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希望我的伙伴们可以体现出一种当代君子精神。如果我们中国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君子不器”,能用一种现代的、年轻的、公益的方式体现出来,通过公益活动得以实践,并产生一种示范作用,通过个体的带动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这也是从价值观层面的一种引领和倡导,这是我当初决定做益桥很重要的一个初心。

同时,我们也鼓励这些伙伴把各自环境中学习和吸收到的公益思想传播给国内的同行。

《公益时报》:在此过程中,哪些东西可能是最难磨合的?

王赛:首先你要真正地放下你自己,不要带着你自己固有的那些假设,或者你自认为完美成熟的商业思维和观点去做事。要以谦卑的心态去学习,这样你才可以学到东西,才能进步。这是我所理解的“和而不同”的“和”。

第二就是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所谓“和而不同”的“不同”。这也是理念认知层面的东西。在这两个方面,我们会花很多精力跟伙伴们沟通,培训中教练和导师们要帮助他们去调整心态,因为只有心态好,才能最大化、最好的发挥创新思维。

最后就是请一些公益圈的前辈来跟大家谈心。有时候那些前辈们会花整个晚上跟十几个公益伙伴聊,把一些关键的问题谈透、谈开,彼此都很有成就感。这种磨合最关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基本认知的价值观体系,然后共同成长。

做了“家长”,就要对“孩子”负责

《公益时报》:做公益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热情,还要有足够的坚韧和执着。走到现在,有没有让你觉得疲惫、颓丧或者想撂挑子的时候?

王赛:其实做公益这件事并不是我的人生计划,而是走到这个阶段的一个想法,然后就去做了。有时候我对朋友开玩笑说,益桥就像是我意外生了个“孩子”,突然变成“家长”了,那你就得对他负责任了。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孩子”培养成才、你自己有没有资格做一个“好家长”呢?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当中,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是益桥的定位,一个是我在益桥的定位。其实寻找这个定位花了很长时间,也会有迷茫的时候。

现在已经基本释然,想明白了。我们做公益,又不像商业竞争那样,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同的创始人带着不同的团队,都是抱着美好的公益愿景在做事情,所以对我来说不用想那么多,只要带着自己的团队,加强互动互补,放下小我的狭隘和偏执,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这个团队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所有的挫折和迷茫都是对我的一种修炼。

《公益时报》: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公益之路?

王赛:我并不算是个资历很深的公益人,但从这几年的一点积累和学习我可以感觉到,未来中国的公益事业应该会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因为不断叠加的公益力量,会将中国公益之路变得更专业、更多元,公益精神和价值观也会更加凸显主流化。公益本身就涉及公共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要不断地培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希望我们的国家不仅可以从创业、商业领域出人才,还可以让公益也成为不断滋养高端人才发展的一个非常棒的领域,只有这样,中国公益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跨文化的公益理念和实践会越来越丰富,互动会愈加频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会更丰富包容,关键是有没有人愿意站在第一梯队去为这个目标打基础,我们益桥的价值就在于此。

■ 本报记者 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