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丁立国:参与时代变革的企业家要坚守价值观
丁立国:参与时代变革的企业家要坚守价值观

2018-12-1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庆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污水处理中心用处理后的污水养金鱼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李庆

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17—2018年度亚布力论坛轮值主席,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发起人、理事……

丁立国的头衔若一一列出,远超过这些,然而,这几个头衔是他无论出席何种场合都使用的。作为2017—2018年度亚布力论坛轮值主席,2018年,丁立国推动了亚布力论坛首次增设公益分论坛。

在前不久习总书记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丁立国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之一出席了座谈会,除了代表工业制造业的企业家身份外,丁立国在环保及慈善方面突出的表现成为了他的另一个标签。

是的,提到丁立国,首先想到的是他“钢铁大王”的身份;提到德龙,首先想到的就是环保——全国首个钢铁企业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据丁立国介绍,2012年以来,德龙在环保治理方面投入30亿元,转型升级,建成了全国首个钢铁企业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申请4A级,国家首批绿色工厂,成为环保部树立的标杆企业,赢得了行业、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企业的认识,对钢铁行业乃至工业企业绿色环保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016年,邢台的环保局长带着几十位记者到德龙工厂参观。在水处理中心,环保局局长现场拿起杯子接了处理过的工业废水就喝了,让到场媒体彻底信服。德龙不开采使用地下水,都是使用从山区引进地表水。德龙全部的工业废水和部分雨水都可以回收处理、循环利用,污水实现零排放。利用反渗透技术,废水经过10道工序处理后,达到国家一级水质标准,可以直接饮用。”丁立国介绍说。

一个钢铁企业将环保做到了极致,被问及原因,丁立国露出了笑容,他表示,作为参与时代变革的企业家,一定要始终强调坚守价值观和家国情怀,一定要回馈社会。于他而言,回看人生,财富的增加只是数字的积累,不是他看重的,自己只是财富的管理者,如何让财富发挥更大的作用,回馈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是他的追求。他多次提到当代的企业家,应该转型为社会企业家。

立志为钢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公益时报》:作为一家重工业企业,环保的话题是始终绕不开的。但你的厂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和政府环保部门相连,且在公共场所同步显示,接受社会监督。为什么要用如此高的要求打造厂区?是如何做到的?其中的障碍和阻力肯定不小吧?

丁立国:中国这40年发展下来,整个环境跟40年前、30年前、20年前完全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参与时代变革的商人也好,或者企业家也罢,我们虽没有上升到“先知先觉”,但是做到了“后知后觉”,主动去变革,去融入这个时代,使得我们能够走到今天。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治理环境,我们应该率先去垂范,因为这跟我们的行业背景有关系,钢铁是高耗能产业,同时,所处的区域压力也很大,我们的企业在唐山、保定、邢台,都是雾霾相对严重的地区,当然雾霾问题跟工业发展有关系,跟城市规划也有关系,它是历史形成的。对于历史形成的这部分我们很难去改变,于是德龙选择了自我变革,在环保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

要说阻碍和困难肯定是有的,2012年以来,德龙在环保治理方面投入了30亿元,转型升级,建成了全国首个钢铁企业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申请4A级。由于不断投入环保的设施,不产生效益的情况下还需不断注入成本,内部也出现过质疑声和反对声,他们认为已经做得非常好,老板没必要再折腾,为此我们曾撤过两任总经理。我们并不是把环保当成阶段性的,而是做成长期的,因为环保的基础在不断提升,国家也在不断提高环保标准,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环保的设施,不断去投入。

我们并非只做简单的达标排放,而是要践行环保的理念,人人参与。曾经有个山东企业的老总来我们工厂参观,他抽完烟看着厂区这么干净就做了个测试,将烟头扔在地上看是否有人捡起来,第一个人过去时没捡,而第二个人走过去时,就把烟头捡起来了,这就是德龙的企业文化和环保理念。

让公益更加专业化、体系化

《公益时报》:2010年9月,你和夫人赵静发起成立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为什么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之外,还要单独以基金会的形式投入公益?

丁立国:这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富起来一批人,富起来的人肯定要回馈社会,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成立一家基金会一直是我们的心愿,我们想着把慈善做得专业化一些,有计划地、系统性地做。慈弘基金会在行业里面虽然规模不大,但注重专业、效率性和透明公开,在慈善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慈善在中国历史久远,慈善文化也丰富多样,但是真正系统性地推进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我认为是政府的制度性的推动。北京市鼓励民间建基金会,鼓励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成立基金会。

有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以及想做慈善的那颗心之后,就得有专业管理运作的人,这就促成了我们和庄伟(基金会秘书长)的缘分,她曾经是国家公职人员,我和太太跟她谈了我们的想法后,基本是一拍即合。我信任慈弘这个团队,他们一直扎根在一线,踏踏实实做公益项目。

《公益时报》:慈弘基金会成立三年后,就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估为5A基金会。作为发起人和理事对基金会健康透明和发展方向有怎样的规划?

丁立国:庄伟搭建了“专业的班子”,基金会人员基本都是在公益领域从事过相关工作的,还有一些志愿者,是受过资助或者跟随基金会长期做项目的,这样一批充满着对公益事业的热情的人,他们汇聚到一块,一直不断学习,基金会才能不断发展。

同时,我们和理事会的一些理事是从商业转型到公益,商业的成功模式对公益的运作是有借鉴的。之所以运作得好跟开始的定位也有关系,我们做实业不盲目强调做大、做强,而是做优、做长,这跟德龙的文化一脉相承。

那么基金会也一样,我们不强调做大,但要做到专注,力求把每一件事、每一个捐助人捐助的每一分钱实实在在地发挥出效果来,让受助者不光是得到物质的普惠,更要让他们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到温暖和正能量。

记得有一年去贵州纳雍的一所乡村小学走访图书角项目,那会儿都放学了,我就问了一个放学路上的小同学,我就问他看图书角的书了么?他说在看儿童哲学绘本《生活是什么》,我当时就问他:“你说说看生活是什么?”孩子当时很自信地回答说:“生活是自信和梦想!”这些都是那本书传递给他的价值,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那个孩子是个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是他却始终抱有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好的书籍能给孩子带去正能量和价值,这也是我们慈弘项目坚守的目标。

始终坚守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公益时报》:你于1992年开始创业,作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一分子,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你觉得这些年来,企业家群体在助力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群体与你创业之初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丁立国:今天的企业家跟我创业的那个时候比,从国家对企业家的定位到整个社会环境都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是为了生存而战,如果今天你还强调“小我”就不行了,你需要“大我”。说小点是为了公司变得更卓越、更优秀,能够长久发展;说大点我们要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比如德龙的环保实践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成为了行业环保的标杆。

今天的企业家能够走得更远的一批人一定是能够坚守理想、坚守价值观,一定是有家国情怀的,因为今天的情况跟过去不一样,今天治理国家和30年前也不一样。过去可以招商引资,现在都饱和了。今天的企业家要从认识上去调整自己,如果再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生存模式,一定是走不过今天这个坎的,更走不到未来。德龙的发展实际是得益于这么多年对价值观的坚守,对事业的追求,不胡来也不折腾。

定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公益时报》:你于前不久参加了习总书记出席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你认为此次座谈会重点坚定了民营企业家哪些方面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参与此次座谈会,你对企业家精神有哪些新的思考?

丁立国:在月初的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还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企业家群体,提出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勇于创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几代企业家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企业家理应肩负更崇高的历史使命,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争当社会企业家,企业家不仅仅要创造社会财富,还要通过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来推动社会进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对企业家提出了要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我也将带领全体德龙人脚踏实地做实业、践行公益,推动行业发展,服务社会进步,为国家振兴做贡献,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