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最大限度地帮助更多的人
最大限度地帮助更多的人

2013-04-2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发放爱心包裹慰问灾区学生

【微语录】

“财富要取之于社会更要回归于社会。只有作为企业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才能作为慈善家,最大限度地帮助更多的人。”

一个福建莆田小渔村走出来的穷苦孩子,现在被数以百计受他资助的孩子称为“爸爸”。潘亚文走过的这条路,不仅是艰难的创业征途,更是充满爱心的慈善之旅。

潘亚文成长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和同龄人相比,他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自尊心,这使他在日后的创业之路上有了更大的闯劲。上世纪90年代初,潘亚文怀揣着理想,只身从福建农村来到北京,由推销木花盆开始,走上了艰苦创业的征程。贫寒的出身在给了潘亚文奋发图强的动力的同时,也让他拥有了扶贫助困、乐善好施的仁者之心。

行善的起点

刚到北京不久的一天,潘亚文在北京火车站结识了双腿严重残疾的杨雪梅——在北京早春的寒风中,杨雪梅像一只受伤的羔羊般恐惧和无助。尽管自己当时还穿不暖、吃不饱,潘亚文仍毅然将身上不多的钱都给了她。多年之后,杨雪梅每每提到那一幕,总是泪流满面。

2007年的全国助残日,已经成为一名成功企业家的潘亚文经过多方寻访,终于在陕西铜川与杨雪梅重逢,十几年前的善举得以延续——他不仅在生活上给了她巨大的帮助,还送给她一台电脑,鼓励她要像张海迪一样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即使身体残疾,仍要“站着”做人。

结缘“新长城”

2002年秋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向社会发起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倡议,潘亚文闻讯后立即与新长城项目办公室取得联系。当年,他资助了200名贫困大学生。2005年5月28日,潘亚文向该项目捐款288万元人民币,建立了“潘亚文助学基金”。

2008年4月,潘亚文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扶贫中国行”贫困失学儿童寻访团的一员,到甘肃省古浪县寻访贫困失学青少年,并捐款成立了“新长城古浪一中潘亚文自强班”。在开班仪式的现场,班上一位学生的爷爷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赶来,见到潘亚文的那一刻,他动情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们的娃,谢谢你救了我们的家。”原来,这位老人的孙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古浪一中,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但在那个干旱无雨、靠天吃饭的地方,每年近千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讲是异常沉重的负担——是潘亚文的资助让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有了未来和希望。

当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潘亚文探访慰问的脚步踏遍了从青海到西沙广袤的祖国大地。不论是参与印尼海啸之后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还是筹建“为了山里的孩子”专项基金;不论是支持家乡福建遭遇洪涝灾害之后的重建,还是在南方冰雪冻害之中送去的温暖,潘亚文始终是慈善事业忠实的追随者。潘亚文对慈善公益活动始终如一的慷慨捐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曾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多家知名慈善机构授予的“爱心人士”、“教育扶贫慈善大使”、“新长城教育扶贫慈善明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2006年“中国慈善排行榜”。

十多年来,潘亚文帮助贫困大学生和其他贫困人群800余人。他说:“慈善要从点点滴滴做起,点点滴滴都是爱;慈善就是尽我所能,慈善就是要惠及更多的人!”从这句简单的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企业家激扬的慈善情怀和永不停步的爱心追求。

【慈善档案】

1985年2月,潘亚文在北京火车站把仅有的几块钱全部给了双腿残疾的杨雪梅,以“裸捐”开始了慈善之路。2005年,潘亚文捐款288万元成立了“潘亚文新长城助学基金”。为留守儿童,为汶川、舟曲地震和南方洪涝灾害等捐款捐物,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累计捐赠1.5亿多元。在企业进入西部地区发展后,他开始将慈善爱心投向西部地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