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北大学生调研学校后勤工人:超3/4未签合同或持有合同
北大学生调研学校后勤工人:超3/4未签合同或持有合同

2015-12-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9月下旬,北大校园内建筑工人讨薪,引起北大学子对工人问题的关注。
 

“他们是隐藏在食堂工作台后的脸庞;他们是屈居于八人间宿舍中的黑影。平时,他们是一个很难被北大师生注意到的群体。”

12月15日,北京大学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学会微信公号上发布《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被忽略的群体》,61名北大学子将目光投向在食堂、保安、园林、保洁和建筑工地等部门工作的,既熟悉又无比陌生的北大后勤工人。

调查结果发现,存在劳动合同缺失严重、无端克扣工资、不发工资条、多数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等工人合法权益被侵害、食宿条件恶劣等问题。

尽管他们就生活在北大学生身边,但这些问题在此之前却从未引起重视。他们本不应该被忽略,同样不应该被忽略的,还有那些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

61名北大学生的调研和呼吁

9月下旬,北大校园内建筑工人讨薪的话题引发北大学子大讨论。11月中旬北大马克思主义学会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成立校园工人状况调研小组。最终,来自社会学系、中文系、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9个专业院系的61名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调研。

11月23日—12月5日期间,志愿者分成四个小组对学校几个重点后勤部门的工友进行了探访。整个过程采取深度访谈的形式,以个体访谈为主,群体访谈为辅,共访谈约100名工友。

访谈到的工友大都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很多有长年的打工经历,生活的重压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外地谋生,却面临着回不去农村、在城市也留不下的境地。

在报告中,调研团队称希望通过此次调研真正接触身边工友,详细了解并向师生们展现后勤工友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将被标签化了的“工人”还原为全面的、活生生的人,探求校园不和谐劳工问题的根源并尝试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被忽略的五类问题

调研报告显示,北大后勤部门工人合同签订情况堪忧
 

调研报告分别对“合法权益被侵害”“恶劣的食宿条件”“乏味的地下室生活”“单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建筑工人之殇”等进行了论述,诸多问题被一一呈现。

合法权益被侵害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缺失严重,无端克扣工资、不发工资条、多数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等问题。

报告显示大约有36%的后勤工友在入职以来,单位根本就没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超过3/4的工人未签合同或者未持有合同;单位从来不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工资,只有不足一成的工友可以拿出工资条;单位为其购买社保的后勤工友比例低于40%,而全额购买的则不到10%。

与此同时,大多数工人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普遍不强,对劳动法律的规定也不熟悉。75%的人权益受到侵害忍气吞声,不敢维权。

食宿条件方面,北大绝大多数后勤工人住在地下室,大多数工人宿舍的面积和学生宿舍差不多,却放着四张上下铺,格外拥挤,因此很多生活用品就需要被放在床上;在交流中学生们得知,食堂打发阿姨早饭大都是馒头加咸菜,而其他两顿饭经常吃清汤面和炒蔬菜,肉食很少见,反正是“什么便宜吃什么”。

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工人们娱乐和文化生活的时间很少,他们能够获得娱乐和文化享受的渠道也极其有限,这其中既有经济条件的限制,又有观念的影响。对于很多工人来讲,自己的生活就只有工作。

人际关系方面,调研小组分批走访过5个保安宿舍,发现每个宿舍的工友之间并没有多少交流,经常看到的是画面是每个人都在低头玩手机,有室友下班进来后也不会打招呼。工友们普遍认为学生与工友之间的交流太少,所以一旦他们遇到主动交谈的学生就热情异常,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停不住。“谢谢你们,平时虽然一直为大家服务,但却很少和学生直接打交道,我们和你们这些天之骄子差得太远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在一部分人学生心中,外面的野猫都比打工的强……”一位中年大叔这样表述。

由于建筑工地在劳动模式上同食堂等后勤部门存在较大差异,调研报告把在建筑工地发现的问题单独列出,工资拖欠、工伤得不到赔偿是主要问题。

谁在持续关注农民工?

关注工人的NGO集中在广东、北京等地
 

报告发出后,很快就引发了北大学子、后勤工人们的讨论。报告编写组也在调研报告中呼吁学子们走出象牙塔,关注底层,走近工人,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实际行动去为身边的工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在晚上走进宿舍陪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真实的心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其维护合法权益!

其实这些工作早就有公益组织在关注、实践。调研报告中就提到“当我们聊及工友之家为工人提供的一些文化和娱乐活动时,工友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部分工友希望在工友之家组织的元旦晚会上表演节目。”

这里的工友之家全称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是一家致力于服务打工者群体的社会、文化、教育、权益维护及其生活状况的促进与改善的民非机构,成立于2002年。

在工友之家的组织下,由打工者自己发起创办、以文艺的方式为打工者群体提供文化教育服务的新工人艺术团多次奔赴各建筑工地、工厂、高校、企业及社区坚持为工友们做义务演出。

2006年,工友之家还创办了同心互惠商店,通过面向社会募捐及回收筹集闲置富余物资、在打工者生活社区开办“同心互惠商店”进行义卖的方式,以降低打工者的生活开支,发展移民社区的合作消费,促进社区参与、支持打工者群体自身文化教育事业及其他相关公益活动,从而改善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

和工友之家一样以为工人服务为己任的社会组织,还有不少。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收集的的劳工领域的NGO就有40家,其中广东20家,北京有7家。

这些机构为农民工提供生活支援、文化娱乐、心理咨询、安全防护、法律支持、权益维护、未来发展等多种类型的服务。

例如,北京一砖一瓦文化发展中心就在给建筑工人提供免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2007年成立的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则致力于为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专业化的劳动法律援助;深圳青草工友成长服务部为打工者提供劳动关系、日常礼仪、有效沟通、合理理财、普法知识等不同层面的培训服务……

不应被忽略的公益组织

虽然有这些民非机构在关注农民工,但与巨大的需求相比,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够,而且目前已经成立的这些机构发展得并不顺畅,在公益慈善行业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分析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自身数量还是与其他领域的机构相比,从事农民工工作的NGO都明显偏少。

据USDO自律吧总干事丁承诚介绍,通过公开信息搜集,截至12月9日,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共收集到1680家NGO组织的数据,关注农民工的40家,12家注册为民非机构,14家为工商注册,有4家未注册,还有10家公开信息未显示注册情况。

这一数据相较于残障领域的289家、环保领域的169家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统计显示一大半的省份里没有这样的组织。

已经成立的这些机构大多数的发展之旅并不顺畅,资金匮乏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大多数基金会的关注领域不包括农民工问题,他们从基金会获得的支持有限;政府购买项目方面则并不稳定,已经实施的项目中途被停止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公众募款方面,这些机构的项目往往传播困难,成功率不高。工友之家就曾经为设置工人活动中心大院的公共椅子发起过网络募捐,但收效并不大。“我们之后采用了社区参与的方式,号召工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制作,最终完成了项目。”工友之家工作人员付秋云表示。

发起者是工人、志愿者等工作人员是工人、资源的提供者还是工人,是目前关注农民工的公益机构的常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远离主流舆论关注的。

这种状况需要改变,不仅需要机构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外界更多的关注。他们,本不应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