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万通基金会:一本难念的“钱经”
万通基金会:一本难念的“钱经”

2016-08-0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菅宇正


无论是去企业化还是“去冯仑个人化”,万通基金会始终没能走出不受企业财政情况影响的道路

2016年7月20日,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万通基金会)公布2015年年度工作总结,表示2015年度工作计划中,万通集团对基金会捐赠并不确定。(万通基金会的捐赠资金来源固定,每年定向接收万通地产当年利润的0.5%,非上市公司万通控股当年利润的1%,同时接受万通高管、中基层员工及合作伙伴的捐款。)

通过2015年度万通基金会年终工作总结可以看到,由于集团财务困境,基金会年度财务状况“十分不乐观”,捐赠迟迟无法到位,2015年度总收入为230余万元。

自2008年高调注册成立后,万通基金会于2009年就将原始注册资金缩减至200万,2010年捐赠收入达到最高的1200多万之后,到2014年捐赠收入跌至206.87万元,跌幅超过80%。

冯仑,在出售了创办25年的万通集团后,其亲手发起成立的万通基金会走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8年前,他不曾想过会是现在这般的黯然结局,也不曾想到企业出资成立的基金会会如此脆弱,没有公募权的他们一旦失去了企业的支撑,即使项目做得再好依旧无济于事。更为致命的是这不仅仅是万通基金会,而且是众多企业成立的基金会所共同面临的近乎决定“生死”的难题。

每况愈下的资金来源

捐赠资金的固定来源方式并不能带来固定的资金捐赠,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万通地产和万通控股的经营状况。

回看这些年的捐赠资金数据,2010年,万通基金会捐赠收入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200多万元(12,614,322.8元);2012年,万通基金会净资产为343.08万元,捐赠收入为539.06万元,其中万通控股捐赠100万元,万通地产捐赠150多万元(1,557,293.85元),冯仑个人捐赠280万;2013年,基金会捐赠收入跌至264.04万元,下跌超50%;2014年,基金会净资产已缩减至238.46万元,而捐赠收入继续下跌至206.87万元,其中万通地产捐赠仅为95万元,万通控股已经消失在了捐赠来源名单当中,反而是一家叫做洋浦耐基特实业有限公司捐赠了100万元。

如今,万通基金会没有捐赠资金入账,原因只有一个,万通没钱了。万通控股和万通地产没有盈利,就无从再谈对基金会的捐赠,据2016年1月12日万通地产公开发布业绩报告称,公司2015年年度经营业绩出现巨额亏损,净利润为-5.8亿元至-6.2亿元,而2014年,万通地产净利润仅为4500多万元(45,089,851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88.16%。至于万通控股,据业内人士爆料称,近两年万通控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没有盈利;而万通控股官网披露的财务状况也只更新到2013年,截至2013年实现净利润共计仅为1.05亿元。

时间退回到2008年,冯仑依旧是万通的掌门人,在那个房地产崛起的年代,仅万通地产当年就实现了11亿的营业利润,纯利润达到了5.2亿元,而万通实业(现更名为“万通控股”)净利润亦达到了1.1亿元,可谓风头正劲;成为商界领军人物的冯仑,就在那年的夏天高调在北京民政局注册成立了万通公益基金会。原始注册资金由万通控股、万通地产及冯仑个人捐赠共计400万。也就在那时,冯仑作出了“基金会的资金来源由万通地产拿出当年利润的0.5%,非上市公司万通控股拿出当年利润的1%,同时接受万通高管、中基层员工及合作伙伴的捐款”的决定。

8年前的冯仑,也许考虑过会持续投入巨资到基金会当中,但他可能没想到亲手创立的万通基金会会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从2013年开始,关于冯仑将出售万通股份的消息就甚嚣尘上,而据媒体公开报道,早在2014年,冯仑已经通过减持的方式,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北京嘉华筑业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华实”)。而嘉华实业也已经取代冯仑成为万通控股的第一大股东,又根据万通控股拥有万通地产51.1%股份,因此,嘉华实业已经成为万通地产的实际掌控者。据万通内部人员透露,冯仑手中剩余的股份也已经于2015年底基本上悉数出售。因此,万通集团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去冯仑化”的时代。而作为万通集团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资金来源全部依赖一个已经出售公司的冯仑身上显然并不现实。据万通基金会公开年报显示,从2008年成立至2012年,冯仑个人累计向万通基金会捐赠资金达到1400多万元。而在这期间万通控股和万通地产两家集团累计向基金会捐赠总额分别达到了1000多万和800多万。

行将破碎的公益梦想

基金会成立之时,冯仑说:“专业性和独立性是万通基金会运作上的最大特点。基金会采用独立理事会制度,11个理事席位中,万通地产仅占三席,基金会运作不会受主要捐款方万通的直接指令。”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当年冯仑高薪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聘请的李劲早已远走深圳壹基金出任秘书长,虽然其目前依旧担任着理事长一职,但在2015年12月万通基金会召开的理事会上,李劲将其在任时期聘任的4位理事同时解聘亦可看出,在万通基金会也走到“去冯仑化”的地步时,他亦决心离开。而在此届理事会上,接替李劲担任万通基金会秘书长的陈键也正式宣布离职。据知情人士透露,陈键的离开,一方面是万通目前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冯仑出售万通后,新的掌舵人对于万通基金会未来的发展迟迟不下定论。

说到底,还是没有摆脱“谁出钱谁老大”的现实规则,企业出资成立基金会,初衷都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做公益,做更好的公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金会虽然具有独立法人身份,企业也只是会与基金会达成口头捐赠承诺,大多不会签订书面捐赠协议,因此基金会秘书长更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重大决策权依旧掌握在提供资金的企业大佬手中,依旧会受到来自公司决策层的影响,秘书长只是负责对决策进行实际操作及负责基金会日常事务;甚至有的基金会所有的工作人员均来源企业,工资亦由企业发放。他们无法像公募基金会一样,秘书长具有完整、独立的决策、管理权限,基金会的捐赠来源都是社会捐赠,而所开展的公益项目亦按照基金会宗旨及目标有序开展,不受捐赠人个人意愿左右。

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钱惹的祸”。而万通基金会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案,而是作为众多非公募基金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存在着,那就是一旦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企业基金会将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企业基金会症结:公募资质

而这也是企业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普遍所面临的问题,有时并无关乎基金会自身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依旧以万通基金会为例,成立至今的8年时间里,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社区,项目覆盖了北京、天津、成都、杭州、上海、台湾的64个城市社区,可谓是踏踏实实扎根于社区的优质公益项目。但依旧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公募资质的原因。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从1996年至今的20年间里,全国注册的基金会从533家增至目前的5025家,数量增加了9倍有余,而其中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达到了3471家,占到基金会总量的69%。作为非公募基金会,它们无法公开募集资金,只能通过固定渠道接收善款,而企业成立的基金会,其固定渠道显而易见。

如今,我国《慈善法》即将正式实施,而2016年7月29日,民政部刚发布了《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获得公募资质进行了更为清晰的界定,满足申请条件的慈善组织均可申请公募牌照。我们期待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公益基金会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更能够改善基金会自身的生存状况,内与外的共同繁荣才是真正的兴盛。

■ 本报记者 菅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