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小鹰计划:不下乡何以成青年领袖?
小鹰计划:不下乡何以成青年领袖?

2017-07-1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小鹰计划学员张志扬希望通过“豆本”形式为乡村儿童开展艺术教育

“通过一年时间,小鹰学员能够完整地了解我们的情况,同时也能逐渐了解乡村治理、教育、养老及留守儿童等各方面的问题,了解一个真实的社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通过创新的手段解决问题,他们的到来也能刺激基层公益组织实现良性发展。”

7月2日,“2016-2017小鹰计划年度庆典”在北京举行。作为河南省信阳市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主任、小鹰计划项目导师,姜佳佳也参加了当天的庆典。自2014年至今,姜佳佳已经带了七名小鹰学员。在被问及如何评价小鹰计划及小鹰学员时,她作出了上述回答。

小鹰计划是友成基金会2011年发起的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旨在发现和支持优秀青年深入基层,用一年时间开展公益实践,投身乡村建设,培养行动力和影响力兼具的领袖型人才。

目前,该项目已培养了来自剑桥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优秀学府的130名青年人才,但这也仅仅是申请人数中很小的一部分。那么,这个项目有何独特之处,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通过创新解决乡村问题

姜佳佳所在机构主业是乡村综合发展,如乡村自组织孵化,项目点所在地郝堂村曾上过两次《新闻联播》,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

2013年,小鹰计划中期培训选在了郝堂村,姜佳佳及其所在机构因此和小鹰计划结缘,并在次年成为项目合作伙伴。

“学员到乡村之后,我首先会让他们去和村民交流,帮助他们梳理乡村工作,让他们尽快了解并融入乡村。当然,我们更多是希望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发挥自身作用。对于他们一些好的想法,我们会帮助他们去实践。”作为导师,姜佳佳的任务之一就是陪伴小鹰学员成长,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实践。

2016年,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迎来了一批新的小鹰学员,其中包括对公益充满热情的艺术生张志扬。

此后一年时间,张志扬工作和生活几乎都在郝堂村。“对于一条习惯了被安排的咸鱼来说,真的很不习惯这里的‘非典型’工作方式,不用朝九晚五,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没事找事!”张志扬表示。

张志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小伙伴刘臻成立“十八线工作室”,在导师姜佳佳的支持下,他们开始在郝堂村的公共空间用“豆本”的形式开展艺术教育(“豆本”也被称为迷你书,高约5.6厘米,宽约4.2厘米,每本只有8页)。通过这种小篇幅的、故事性的形式,乡村的孩子很快喜欢上了画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当“豆本”达到一定数量后,张志扬在村子里的公共空间举行了豆本展,并通过微博等渠道展示孩子们的创作。后来,他们还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展览,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一年的探索,目前已有三个村子的300多名儿童使用“豆本”。今后,他们还希望将这一项目推广到其他项目点,并寻求出版商、社会企业、策展人等多方力量加入。

与之相类似的创新项目还有周音言的“小农场”。同样作为2016级小鹰计划学员,周音言选择了四川凉山作为实践基地。“没去凉山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这个地方的印象仅仅是来源于媒体所报道的悬崖村、毒品、艾滋病等,但也正是这些极端的名词深深地戳中了我,我决定要去那里长期待一段时间。”

到达凉山一段时间后,周音言发现当地村民每天吃的都是坨坨肉、荞麦粑粑、酸菜汤这样的食物。她了解到,由于凉山地区海拔比较高,村民生活十分原始,当地基本不种植蔬菜。生活在山里的孩子缺乏对蔬菜的认知以及蔬菜种植的常识,甚至连常见的西红柿、茄子这类蔬菜对他们来说都十分陌生。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周音言深知这样的饮食结构并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于是,她决心要在当地中心校建立一个小农场。通过在网上发起众筹,周音言筹到了3000余元启动资金,深受鼓舞的她带领十多个孩子开始了小农场的建设。对孩子们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更加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

“我觉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他们了解了一个完整真实的社会结构。原来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了解到的乡村可能都是片段化的或者不全面的,到乡村之后他们会了解乡村治理、环保、教育以及养老、留守儿童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他们能够直观地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创新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另外,小鹰学员的到来能够对同龄人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青年人到乡村创业就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推动人才流动和创新。”姜佳佳谈道。

乡村公益更需要专业人才

与张志扬和周音言的情况不同,张超在工作两年之后才申请成为小鹰计划学员。2012年7月,张超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考到了湖北恩施。由于工作经历,她对乡村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她发现当地教师资源极其紧缺,而仅有的乡村老师也没有办法顾及美术、绘画等艺术课程。

作为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张超始终相信艺术教育对孩子们成长的巨大作用。于是,她开始带着孩子们画画、举办夏令营。然而也正是通过这些尝试,张超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2014年,张超加入小鹰计划,来到了四川北川羌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在项目点的时候,她恰巧遇到了鲁甸“8·03地震”和达州洪灾。“你会发现,在那样一种巨大的悲痛的场景之下,我们的孩子在拿到画笔的时候,眼中所含的那种希望和快乐。这再次验证了我们的看法,即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无穷的,它拥有巨大的能量。”

在小鹰计划的一年里,张超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和他们一起创办了果糖儿童艺术教育工作室,她希望让乡村艺术教育这件事情,从一个人的力量变成一个集体的力量。

作为一名专业人才,张超的加入得到了项目导师、北川羌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高思发的欢迎。“对于我们这样的县域公益组织来说,招聘专业人才或者来自大城市的人才很困难,小鹰学员的专业能力都比较高,很容易看到机构存在的问题,他们的加入能够搅动整个团队的状态,刺激我们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实务经验也能够增强他们对县域公益组织生态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城市是无法实现的。”

一年的项目期结束后,小鹰学员仍会与项目点保持紧密联系。“我们上一届有三名小鹰,现在他们都是我们的资助人。还有一个学员马上会回来参加我们的夏令营当志愿者。另外还有两名学员要去国外深造,未来他们也会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协助我们做研究。我们跟小鹰已经通过这种方式绑在了一起。”高思发说。

实际上,除了能够为基层公益组织补充专业人才,小鹰计划也为他们带去了很多资源。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小鹰计划负责人李佳琛告诉记者,项目组每年会召开一次项目点导师研讨会,了解导师和机构需求,同时基金会还会将其他项目资源对接给他们,比如远程教育和电商扶贫等,而这些也是乡村公益亟需的。

据李佳琛介绍,小鹰计划也向其他公益机构开放,机构可以向项目组提出申请,成为小鹰计划合作伙伴。

不过申请机构须满足以下要求:必须扎根一线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这是硬性条件;机构服务的领域要和项目关注领域匹配,如乡村生计发展、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等;机构本身要有比较完善的建制。

李佳琛表示:“我们希望小鹰学员成为资源携带者,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带下去。比如,我们了解到很多地方都需要性教育课程,那么我们就会通过基金会对接相关资源,对学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带着课程下去,这样我们的学员就能够讲性教育课程了,这也是带给当地的一种资源。”

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自2011年至今,小鹰计划已经培养了来自剑桥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优秀学府的130余名学子,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该项目每年申请人数与入选人数比例约为10:1。

“我们要求申请人有做公益的经历,关注社会问题,这是一个硬性条件。另外我们现在选拔的基本上都是教育背景比较好的,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标准,有的人可能是名校毕业,但他可能不适合我们的项目,比如他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对自己和对项目的认识也不是很明确,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拒绝。”李佳琛表示。

为让小鹰学员得到专业辅导,项目为学员配备了四类导师:第一类是实践导师,他们在基层公益机构工作,有比较多的时间陪伴和辅导学员;第二类是发展导师,这类导师数量比较多,包括公益界前辈、教育方面的专家,也包括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会给学员讲授相关课程;还有一类是有专项技能的老师,他们可以教给学员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如农村工作方法、传播、众筹、项目管理等;另外还有一种职业生涯导师,他们其实也是发展导师的一种,帮助学员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

为让学员尽快融入乡村生活,项目组对一年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规划。

“7月份是我们的开营时间,项目组会对学员进行大概20天的培训,内容包括个人成长与修为、公益理念和视角、能力技能等,之后学员就会到他们选择的项目点。11月份我们还会有一次集中的培训,这次培训是在他们了解当地的情况之后,对个人目标、角色的一次调整。另外,我们也会要求大家写一篇行动研究论文,通过论文的形式督促大家对一年的工作进行反思。第二年6月我们会举行结营培训,包括对大家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也包括一年成果的分享和展示。”李佳琛谈道。

小鹰学员毕业之后,项目组也会对学员进行持续追踪。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学员选择了继续深造,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创业或就业,剩下三分之一的人留在了公益领域。在姜佳佳以及高思发等导师看来,“通过小鹰计划,他们能够了解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该项目的最大价值。”

对此,李佳琛也十分认同。“小鹰计划的意义并不在于为公益行业培养从业人员,而是培养更广意义的公益人。这是一个价值观影响项目,我们希望在还能够影响到他们的年纪,在他们心里埋下一个公益的种子,然后有一天种子生根发芽,回报社会。他们跟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不论做什么,他们始终会带有关照社会的视角和情怀。而且即使他们现在没有在公益领域从业,他们以后也可能会做公益,或者以其他形式参与公益,比如成为捐赠人或者志愿者。”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