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马拉松志愿者递国旗致选手失冠引质疑 专家:这种行为太低级
马拉松志愿者递国旗致选手失冠引质疑 专家:这种行为太低级

2018-11-2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被干扰的远动员何引丽在微博上作出回应(网络配图)

11月18日,“奔跑中国”系列赛——2018苏州(太湖)马拉松在细雨中开跑,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0名选手参赛。

在女子选手最后的冲刺时刻,争议的一幕出现——比赛还剩下不到一公里左右,参赛者何引丽与一名非洲选手向冠军发起冲击,二人几乎拼尽全力,互不相让。此时,有志愿者在赛道旁递给何引丽一面国旗,但未成功。其后,又有一名人员冲入赛道向其递送国旗,根据央视直播画面显示,此时何引丽拿到国旗后节奏有些被打乱,带着国旗跑了几步后,国旗掉在地上,而紧随其后的非洲选手立刻超过了她,直至终点冲线并最终获得冠军。

原本还有机会获胜的何引丽遗憾失冠。由于整个过程通过直播播出,引发大面积公众讨论。

19日,苏州(太湖)马拉松组委会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已经注意到此次事情的网络舆情,该事件主管单位已介入调查,目前尚未有官方声明公布。

北京博能志愿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翟雁表示:“志愿者进入马拉松赛场送国旗,这显然太LOW(低级),没有相关常识。”

比赛中志愿者能否进入赛场?

在一场正式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志愿者能否进入赛场成为公众讨论焦点,时常我们也看见一些人员在赛道中运送补给的事件。

作为志愿者服务的“老兵”,有着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服务经验的北京博能志愿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翟雁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则,马拉松比赛允许运送补给,赛道只允许裁判员和运动员进入,志愿者及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赛道,只能在赛道两侧给运动员传递补给,志愿者更应拦着观众,协助现场安保人员维持秩序。”

有评论认为,第一名志愿者在赛道内传递国旗未果,第二名志愿者直接冲入赛道传递的行为,显然违背了马拉松比赛的国际规则。

翟雁表示:“马拉松比赛进行中,志愿者直接进入场内送国旗,这显然太LOW(低级),没有相关常识。”

此次事件责任在谁?

但翟雁认为,这起事件责任在主办方,志愿者无责。主办方应履行培训、管理、告知、风控等行为,这显然属于主办方的管理责任。而在正常比赛中,有两次递送国旗的行为,如果首次不是主办方行为,其后又再次出现该行为并影响比赛,如果是主办方自行为之,这个责任将比管理责任会更大,属于明知故犯。

翟雁表示,第一,主办方疏于培训管理,使得志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冲入赛场内,应该被批评教育;第二,如果是志愿者自行行为,情节严重者应该终止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并列入黑名单。

参赛者有无权利申诉?

19日,苏州(太湖)马拉松组委会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已经注意到此次事情的网络舆情,该事件正在调查中,目前尚未有官方声明公布。“苏州这边的主管单位已经介入,等有正式公告时,我们会在官方的微博和微信上对外公布。”

如果事后调查,运动员确实是因志愿者国旗传递国旗导致耽误比赛,那么运动员能否申诉吗?

翟雁认为,如果事后证实是志愿者行为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运动员又有权利申诉,并要求主办方承担相应责任。首先,主办方对赛事有着基本的管理责任。马拉松志愿者管理是非常标准的,是一场系统工程。主办方能够举办赛事,证明其具有志愿者管理的能力。第二,经济责任。运动员因比赛结果在经济和名誉上遭受损失,可以向主委会申诉,要求补偿。第三,如果志愿者是明知故犯,参赛者可以追加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如果志愿者是被动为之,那么所有责任归咎于主办方,运动员追加志愿者,志愿者可以追加主办方。

志愿者应如何管理?

如今大型运动赛事越来越多,志愿者需求也持续看涨,如何做好志愿服务管理,翟雁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按照《志愿服务管理条例》规定,应查看主办方资质,有无志愿者使用资格。使用志愿者无论是在岗位开发、招募、信息对称、培训、签约属于中,属于重大活动中应该有着正规的管理规范。第二,应按照专业化志愿者管理规程,将大型赛事等社会活动做出定义,赛事性质是否符合志愿者使用规定,并不会所有的活动都能使用志愿者。第三,了解志愿者的岗位适配性很重要。志愿者岗位的定义、职责、需求需要适配,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监测、评估、督导、支持、保障都需要适配,志愿者在接触志愿工作后,大多会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情境下展开,知识、常识方面都不太具备,所以岗位适配性是给志愿者知识的同时再给一些保障。

翟雁认为,马拉松百米冲刺最重要,这100米选用志愿者和初期赛段的志愿者肯定不一样。大型赛事的志愿者究竟为谁服务?马拉松比赛究竟是要服务怎样的社会文化?这是每一个志愿者使用机构都应该思考。而公共产品的培育,政府也有着首要责任,应该提供相关配套政策。

翟雁强调,志愿者并不是万能的,也并非所有岗位都适合用志愿者。像安全检查等要求度比较高的岗位,就必须得用全职人员,应该花钱聘用专业人员来确保大型活动的保障进行。岗位开发是否具有专业性,是否用了合适的人,这都是一个问题。

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如今《条例》实施即将一周年。

“有多少使用志愿者的组织知道这个《条例》?有多少人能够按照这个《条例》去做?”翟雁追问道。

■ 本报记者 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