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多方面原因制约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
多方面原因制约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

2013-02-2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闫冰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发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近期发布了于2012年合作开展的全国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现状调研项目结果,经过对全国的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展的较系统的调研工作后,发现大学生环保社团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中资金支持不稳定、不持续成为首要外部因素,而从其自身来看,不论是项目运作能力还是管理团队建设,很多方面都有待加强。

本次调研共获得了全国28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内蒙古、宁夏)231所高校的276个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有效问卷。在参与本次调研的社团中,专门从事环保公益实践的社团为250个,以环保为分支业务的社团26个,所有社团均为学校注册的社团。项目组从参与问卷填写的社团中选取了105个社团,并组织分布在各地的30个环保社团的34位志愿者对选取社团进行了电话和实地访谈。

资金来源缺乏稳定支持

调查发现,资金匮乏仍是社团遇到的最普遍挑战,志愿者流失和积极性不高、项目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也是众多环保社团面临的问题。当然,社团还面临其他挑战,如新成员招募难,成员招募后由于社团活动吸引力不足导致流失。少部分社团表示学校主管部门对其约束较多,限制其外出活动以及开展与筹款相关的活动。

在网上填写问卷的276个社团来自全国28个省和直辖市,其中广东、福建、湖北、江苏、山东、北京、广西、四川、贵州、山西、江西、湖南等12个地区的大学生社团参与程度相对较高,每个省参与调研的社团数量不少于10家。

不同地域社团的筹款能力不同。总的来说,山东、湖北、福建、广东、江苏、山西六省社团筹款较活跃,以0至1万元的小额筹款居多,筹款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社团很少,仅分布在青海、湖北、贵州、江西、广东、福建、新疆、天津、北京这9个省份。

资金来源缺乏可持续、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是绝大多数社团面临的问题,71.6%的社团通过收取会员费、会员个人集资、帮助商家组织校园推广活动等方式自筹资金,近50%的社团表示学校团委和以中华环保基金会、WWF为代表的公益组织是社团主要的资金来源。

与社团面临的挑战相对应,居首位的社团需求是资金支持,同时,社团对“培训”、“社团间的交流活动”、“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也有很高的需求。部分社团希望与环保类企业合作开展环保类活动合作,在承办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促进合作共赢。

缺乏专业性、可持续性的瓶颈

目前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包括项目运作和组织建设。对此可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大学生环保社团属于大学生自身进行环保锻炼的平台,它们在投入时间上与筹集资金上都无法保证较高的水准,因而目前的情形较为正常。二是认为社团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

在项目运作方面,大学生环保社团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以防治污染为例,社团虽然也可能投入人员、进行认真的调研,并积极向地方政府反映情况,但由于该领域里的工作需要更深度的政策把握、更多的公众动员和更职业化的投入,所以,大学生的环保社团还难以实现专业化的运作。在这一方面可以与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会在其运作中遇到怎样的难题相对应。

项目运作一方面很类似于社会中的NGO,需要认真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学术科研的特点:在程序上走完要求的步骤,然后向资助方或负责单位交个差。后一种因素通常会影响项目的运作深度,同时又因为项目的资助金额很低,甚至没有资金支持,所以,项目运作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仪式性的特点。

除此之外,大学生社团的项目很难形成长期积累的效应,这也影响到所开展项目的运作专业性。除了污染防治类的项目之外,践行、倡导低碳环保生活类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环保生活实践,有些时候还很难用一个标准的项目来衡量,例如节水行动,或者是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而且,即使以项目的形式存在,其涉及的专业性程度也很低。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项目运作方面,46%参与调研的学生认为社团的主要挑战是项目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32.9%的学生认为主要挑战是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或改变人们行为,21.9%的学生认为主要挑战是项目缺乏可持续性。而其实,这些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项目运作缺乏深度的原因。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社团在项目运作中的通病:一是项目设计不够聚焦,立项过于宽泛,使得项目运作超出社团自身的能力范围;二是项目设计缺乏严谨的论证和深入的研究,对现有的研究和最新信息掌握不足,严重影响项目的专业性,甚至出现重复劳动的现象。三是前期准备不充分,包括:活动策划不够完善,面对突发状况无预备应对方案;四是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经验和能力不足;五是活动组织者对主要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考虑不足,如没有充分重视活动中对资助方品牌的宣传,又如缺乏对参与者的激励机制。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这里并不是专业化运作的团队,它们大多数属于环保锻炼的性质,其环保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还可以支撑起主体性的活动,但其作为一个社团、一个非营利组织,它们缺乏的是社会组织管理的技术和专业化设计与运作项目的技术。其大学生社团的身份限制了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发展。

管理团队受局限

同样的原因也影响到大学生社团的团队管理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项目能力的不足而使得行动者感受不到结果的激励。

在团队管理中,核心的方面之一就是对于其公益行动中志愿者的管理。要想让志愿者投入其中工作,就需要有自己的吸引力。而在这一方面,大学生社团既缺乏管理志愿者的管理技术,又会因为其项目的落地程度不足而影响到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0.9%参与调研的同学认为自身社团面临的要问题是志愿者流失率高、志愿者积极性不足。在访谈中,受访学生普遍表示志愿者管理的难题主要是因为社团的项目缺乏吸引力,导致志愿者无法获得成就感。

一位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的社团负责人说道:“志愿者感觉自己和捡瓶子的大妈没有什么区别,干几次就没劲了。”

另一位开展乐水行的社团负责人说道:“走水发现的(污染)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志愿者很快就不爱来了。”

除了以上谈到的项目与志愿者管理两个方面之外,大学生社团还存在着稳定性的问题。这一方面的典型表现是社团普遍缺乏传承机制,没有充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即使是运作良好的社团,社团的质量也普遍受负责人的个人特质的影响,个人色彩较为浓厚。这一点与社会中的环保组织具有类似的性质。

此外,还有一些受访学生反映社团负责人缺乏领导力、机构设置臃肿、社团负责人出现家长制、不民主、“一言堂”等现象。

渴求与NGO、企业和政府的对接

调研的价值,在于看到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优势不在其所产生的环保效果上,而在于其倡导自然之美、作为实践环节而锻炼大学生能力等方面。从专业的角度看,其项目深度不足却可以通过一种策略而得到补偿,这就是多部门的合作。

大学生社团与专业化的环保NGO的合作、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把大学生环保社团所做工作充分利用起来,这时,需要大学生环保社团去做的,就只是整个环保行为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环保行动的整体乃至于关键的技术要件,则可通过另外的主体加以把握。

同时,这样的合作对于其他那些从事环保的机构来说,这也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因为大学生环保社团特有的优势(人员多、积极性高、活力足)也可以为自己提供难得的人力资源。

以湿地使者行动为例。该项目是WWF为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而开展的一项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发动和组织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环保社团和环保爱好者,利用其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开展湿地保护和宣传工作。在湿地使者项目中,大学生环保社团的调研与WWF长期开展的湿地保护项目形成了有机结合。大学生社团的调研帮助WWF更好的发现地方湿地保护的需求,评估WWF湿地保护的成果,配合WWF开展的针对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湿地保护宣传工作。

(闫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