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灾害救援的民间“通信员”
灾害救援的民间“通信员”

2013-07-30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近年的数次地震,令一批类似“卓明社”的民间救援力量逐渐成长。图为今年芦山地震期间,四川农业大学志愿者通过走村串户的方式,在芦山县寻找灾区盲点,并给灾区群众带去药品、饮用水和帐篷

“救灾信息源用这样一个模式串在一起是不是会更好?从信息收集、整理、核实、发布、反馈、展开救援这一条龙我们都能很好地涉及。”网名为“海龟”的网友在线上发起讨论。

“能不能在救援整个过程中,更多地授权组织?现在还有一些信息不对称,分工需要进一步明确。”网名为“老鬼”的公益人士也加入到这场讨论中。

7月27日晚8时,一场名为“灾害信息协作机制探讨”的交流会在网络工具YY语音上展开,与会者均是来自民间各救援机构、信息组织和其他NGO的代表,最高峰时有近50人同时在线。这是一次完全民间意义上的灾害信息机制分享论坛。

这次论坛由一家名为卓明震援通讯社的民间组织发起,同时也是该机构再普通不过的一次讨论会,这家从2010年玉树地震后建立起的民间灾害信息机构,在国内每次出现自然灾害时都能够发布出很多及时有效的信息,供其他民间团队参考。

在这个平台上工作的同事们很少有人真正见过面,大多都是通过网络构建起彼此的信任。就在他们有时甚至会弄混男、女同事性别时,却已经与伙伴们展开一场为刚刚发生的甘肃地震而进行的救援。

灾难中萌芽

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北京大学医院牙科医生的郝南向领导请假选择赴灾区救灾,郝南向同去的志愿者询问:“你们去灾区知道要具体去哪、做哪些工作吗?”同行志愿者们大多无从答起,只知道先挺进灾区,视当地的需要再作决定。

此时,由郝南早期建立的“北京志愿者之家”、后改名为“地震信息”的QQ群开始逐渐发挥萌芽作用。在那次地震与后来的玉树地震中,众多救援力量慢慢聚集到这个群,人群的聚集令郝南想到应该建立一个灾害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供这些志愿者们共享。

郝南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我们作为志愿者来到这个平台,是因为民间救灾工作对于信息有很迫切的需求。民间救援组织到了一线,眼界会变窄,只能看到正在做的这一块事情。后方对灾区各个地方与层面收集筛选整理的内容,可以对它们的工作有全方位的帮助。而现在民间团队里专门做灾害信息的非常少见,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从空白起步。当然,我们来做这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灾民能够更早地得到援助。”

随后,这个信息机构拥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卓明”。

“这是取自电影《2012》中西藏地区的卓明谷,那里有可以避开世界末日的诺亚方舟。”郝南说。

就这样,2010年4月14日卓明团队正式成立,并入驻新浪微博,以“卓明震援通讯社”的名称开始灾害信息发布工作。

目前,信息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向外发布,不少信息经常得到各大媒体的采纳。灾情严重时,郝南和队友们一天要拨打上百个电话进行协调,保证信息供需双方对接。

在本月22日甘肃岷县发生6.6级地震后,截至目前,卓明震援通讯社已经以简报的形式陆续发出了7份灾害信息。

信任与协作

“简报对于我们在芦山地震中的救援还是很有用处的,队伍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会参考国家相关部委发布的灾区灾害信息,同时也会看卓明简报,这样使我们深入一线救援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洪双全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洪双全是壹加壹紧急救援队四川方面的负责人,这是一只源自于浙江苍南县的民间救援队伍。在提倡属地救援的理念下,各地壹加壹队伍纷纷集结成立。在芦山地震中,壹加壹四川救援队在灾区通过卓明简报得到了有效的救援信息。

“简报的信息很细,从灾情分析、政府与民间力量动向、物资缺乏、信息核实,直到某条村、某个人的救援需求,这是国家灾害信息发布中所不具备的,对于我们开展救援工作很有帮助,能在救援第一点完毕后迅速对下一点作出有效预判和部署。”洪双全说。

从玉树地震开始,卓明震援通讯社面对每一次灾害的发生都吹响着信息的集结号,通过大量的文字、数据和图片信息传递着一个民间机构参与灾害救援的各种讯息,并使之成为其他民间救援力量的信息参考。面对着海潮般涌来的灾害信息,其准确性成了当务之急。

王中现在是卓明震援通讯社的协调员,这个工作做起来很费劲但他感觉很喜欢,在王中看来,信息的真伪比救灾本身更为重要。

“我们跟政府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太一样。政府的优势在于人员岗位明确,灾情发生后启动应急响应,所处灾区一级的政府有专人负责灾情上报,同时灾情信息也会随着逐级上报后形成高层决策下达指令。卓明则是通过当地的志愿者和一线救援人员反馈信息,再通过后方的信息员与当地灾情一级的政府或者是志愿者直接沟通,获取最实际的信息,最后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我们也会在接到求助信息后通过合理推测作出预判。”王中说。

几年前的一次信息甄别过程,至今还令王中记忆犹新,那时的王中在卓明还是一个新人。

“信息是从一个受灾乡发出的,但信息并不完全,无从查找,用上百度快照也只能看到信息的部分遗留,通过114查询该电话也显示不再使用,最终是在灾区外围志愿者的帮助下了解到最终的信息源。”王中介绍说,“对于灾民救助,卓明除了弄清位置外还要知道需求的详情并进行甄别。在紧急救援期,如果当地有300户人家,那只需有100顶帐篷就已经足够了。但在3天之后的过渡期,这300户至少需要300至350顶,这是一个合理的范围。同时我们还会结合现场信息员反馈情况推断援助数量,将虚报的求助部分压缩,并在核实后进行采购,这样才能保证物资效果的最大化。”

就在几天前的甘肃岷县地震中,壹加壹四川救援队通过卓明简报了解到灾民地点,将一批救援物资迅速转运到了灾民手中。

“物资能够准确运抵,这就是一种长期合作产生的信任。作为独立第三方民间机构,大家从事之初就是抱着公益的目的,所以三四年来,机构一直在信任中成长。”王中说。

困意与困境

27日的这次线上会议进行的同时,甘肃岷县的前方灾情也正不停地传来。会后,郝南看到核实组组长“宝儿”(网名)在微信里面以疲惫的语气留下这样一条信息:“不管怎么说,我现在处理好这些信息,能让灾民获得一些帐篷,不让他们晚上过夜淋雨,我就觉得很满足了。”

一脸困意的王中也表示:“群里其实有几百号人,但是来来回回就那么20几号人在做灾害信息简报工作。就拿这次地震来说,从22号到现在,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睡不过4个小时。”

在这次会议中,与会的民间组织各自分享了自己在一线救援的经验和想法,创始人郝南则从中看到了当下的问题。“平台不完善、人手不足、人员流动性大,是当前卓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灾害时,大家在全国各地做着各自的本职工作。灾害来临时,我们会立刻组织起来,按照信息平台预设的岗位开始工作。但这种工作强度是很大的,有时为了核实收集来的一个信息,队员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打出数十个电话。”郝南说,“每次工作因为人手不足,我们都不得不迎来一些新人,为了让他们能胜任,我们需要花人力重新对其培训和组织。我个人觉得在未来,整个灾害信息工作应该可以不依靠卓明这一个组织来做,而是让其他各个方面的人都来参与到救灾信息平台的工作中,有更多的人和团队,能进入到灾害信息管理这个领域。”

(本报记者 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