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第六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在京举办
第六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在京举办

2014-01-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木兰


年会现场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顾勇华致辞

中国公益评论微信平台启动

2013传媒公益推动力奖颁发

公益人与媒体人共话未来

1月14日,第六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顾勇华等领导出席年会。

会议当天发布了经“中国公益新闻年会”组委会推荐,网络公示投票、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综合评选出的年度十大公益新闻、传媒公益推动力奖。《公益时报》还推出一个全新的官方微信公众账号——“中国公益评论”,旨在打造一个在中国公益领域全新的观点平台。

“2013年度十大公益新闻”收录了“芦山震后壹基金募款”、“雅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政府主动探索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灾后重建模式”、“政府开放四类组织登记”、“兰考火灾”等在公益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事件(详见本期第10版)。

《财经》杂志、旅游卫视、人民网、《京华时报》、环球网、凤凰新媒体等10家媒体获“2013年度中国传媒公益推动力奖”。获奖媒体不仅在报道公益新闻方面影响力较强,受到公众高度关注,还身体力行,独立开展或合作开展公益项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已连续举办六届,成为我国最权威、最具影响力、传播效果最好的年度公益文化传播活动,在我国最早引入了“公益组织评价新闻媒体”的评价模式,旨在宣传推广中国公益文化理念,推动中国公益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多元化公益时代,媒体模式的转变使公益的传播方式面临着巨大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六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主题为“创新·洞见·未来”。

传媒视角下的

公益薪酬

中国公益行业人才薪资水平过低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留住人才成为很多机构努力求解的难题。

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媒体的高管们又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热议。环球网副总经理熊娟认为:让做慈善的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公益是一个很温暖的职业,公益人才必须有信仰,他在传播爱的同时,获得了比薪酬更多的内心满足感。而作为媒体,更多的是要传播正向舆论导向,通过传入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标准,逐渐引导公众,认可在新环境下做慈善的人是应当被尊重的,也应当获得应有尊严的工资和待遇。

旅游卫视助理总裁史明锋则从效益角度分析了该问题:假如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或者他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价值,他水涨船高,获得相应的好的待遇,社会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只要这个效益可以在阳光下计算。

据调查显示,87.68%的公益从业人员选择公益行业的原因是个人理想和兴趣。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低但工作强度却很大:平均每工作日超过8小时的占到43.40%,周末需要加班、双休无法保证的达到了30.55%,60%以上的公益专业人士没有年终奖。

社会化募捐时代

“网络首善”的亮相

“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随时都能在网络上发起一场公益救援。据《中国网络捐赠研究报告》显示,至今已有5.6亿人次的中国网民参与了网络捐赠,参与人数最多的平台已吸引超过1600万人参与网络捐赠。该背景下,40岁的钢子凭借“豪捐”、“傻捐”,在新浪微公益爱心榜,钢子以500多万爱心值高居榜首,被网友封为“网络首善”。

在“第六届公益新闻年会”的现场,投身“微公益”一年多的钢子低调亮相宣传“人人公益”理念:“我的钱直接捐出去可能影响到的只是一个个体,影响力是暂时性的,但是如果我要捐一个理念、捐一种方式,那么就能够帮助更多人、影响更多人。我的想法很简单:慈善是一个行为,我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做一个大家都来参与的慈善。”

全球化引发

公益组织走出国门

频繁的国际交流使中国公益界和国际公益界之间的互动探索成为常态。公益全球化,成为当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随着国际公益慈善组织对中国视角的转变,中国公益组织与国际公益组织的关系从学习更多地转向了合作,并正在尝试着走出国门。

针对互联网上一些类似“中国还有许多穷人需要帮助,公益组织没到走出去时候”的言论,在场嘉宾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熊娟就认为:慈善是没有国界的,因为慈善是一个很温暖的事情,不应该有地理的限制。同时对于公益组织来说,走出去还可以学习到很多国际上优秀组织的管理经验。

(本报记者 张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