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中国初探
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中国初探

2014-06-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闫冰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爱晚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周铁农(右四),民政部原副部长、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右三),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公益时报》社社长、世纪爱晚(北京)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大爱城教育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刘京(左四)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统计数据显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养老金偏低、城乡养老差距大、养老院难进等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正在成为近年来最热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居家养老、养老并轨、社会化养老、提高养老金水平等关键词备受关注。

5月27日,由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公益时报社承办,世纪爱晚(北京)置业有限公司、香河爱晚投资有限公司、大爱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支持的“2014中国·香河社会化养老研讨会”在香河大爱城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养老服务行业的代表以及主流媒体近两百人,围绕“中国社会化养老及社区养老”这一主题,以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民生项目爱晚工程为范本,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多层面、大规模地就中国社会化养老展开了精彩研讨,为破解养老困局出谋划策。

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421”家庭结构当中子女负担过重,流动人口迁徙、打工者离家在外而产生大量留守老人等与社会经济发展伴生的问题,让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产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过去,新型养老市场方兴未艾,从个人到家庭都躲不开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养老观念的相互碰撞下,整个社会表现出对于一个适宜中国国情的养老方案的强烈渴求。“9073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最理想的养老模式,符合国际养老产业发展大趋势,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照顾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我国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养老观念和赡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化成为必然趋势,从劳动就业、收入保障、医疗保健、生活服务、心理关怀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来创造共同的养老新格局。

“大爱城”模式探路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爱晚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周铁农的领导下,爱晚工程、爱晚中心已经在全国开花结果,而作为爱晚工程的一部分,大爱城在“爱晚”旗下做社会化养老的实践和探索,成为社会化养老的探路者。

大爱城的发展模式是打造中国文化下市场化、规模化、全龄层、全配套的健康养老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依托四个产业支撑一个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养老医疗产业、全龄教育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即“四加一”模式。此外,大爱城还容纳了三个国家级工程:国家爱晚工程示范基地、国家开放大学社工学院、住建部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示范区。

香河爱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彦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大爱城的模式:“大爱城提供的是养老服务加全龄产品,它构建了一个综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多元化养老体系,全龄产品包括养老养生公寓、养老养生别墅、机构养老公寓、护理型公寓和介护床位。”

其中,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采取“1+1模式”,即选择产权养老物业,附加养老服务协议,两份合同促进产权养老物业增值,保障居家养老需求。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则采取“会员制养老”方式,“入门押金+月份”的形式,客户在入住养老社区时一次性支付的费用,待其完全退出社区时全额返还。根据选择居室的大小和服务种类的不同,入门费的价格不同,按月支付的费用则涵盖每月的房屋租金、居家服务费用、护理服务费用、餐饮费用、社交娱乐费用等,视客户的身体状况和所需的服务内容不同,月费的价格不同。同时,顺应养老政策和新型养老的创新实践,大爱城探索将保险金融与养老相结合,并与银行合作推出大爱储蓄养老卡。

“虽然是在做养老地产,但是不管怎么样,养老服务应当是养老地产最核心的成分。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强社区的公平性,也可以对既有住区进行养老改造。”中国房地产协会的名誉副会长朱中一在研讨会上表示。企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引擎,在涉及经济与民生问题的权衡之间,也不可避免地要担负起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

爱晚格局初显

研讨会上,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表示,对当前老年人需求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整体高估老年群体消费水平;普遍重视高收入群体,低估中低收入消费群体;普遍重视满足基本需求,刚需重视不够;等等。与此同时,政策落实能否到位、民间资本参与不充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仍然受到多方面限制等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一个创新可复制、适宜中国特色、兼顾老年人多样化个性需求的产业模式,成为社会化养老中的关键一环。

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社会化养老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策,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行动,全民参与社会化养老”的基本方向,明确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会养老内涵,提出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方针。

爱晚中心顺势而生。2010年2月,“北京爱晚中心”在京揭牌,这标志着中国最大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工程——“爱晚工程”在全国的布局已成雏形。

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爱晚集团总裁孙继惠介绍,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紧密合作,以世纪爱晚工程作为项目,利用金融理念,在全国启动建设包括北京、海南、江苏、四川、山西、河北香河等20个爱晚工程项目,组成了全国连锁、异地互动的爱晚工程养老服务体系,并涵盖餐饮服务、心理慰藉、医疗保险、文化娱乐等6种核心服务,形成了长期的爱晚服务模式。香河爱晚大爱城,丰富了我国养老产业的资源,使京津冀地方养老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为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世纪爱晚(北京)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以后,以“北京爱晚中心”为核心的全国爱晚大格局已初具模型。

社会化养老的社会参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为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改变养老服务业的管理模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注入活力。在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单位福利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多重背景下,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已进入以社会化为重要特征的重建阶段,这就需要明确民间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意义。

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弥补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不足,而且克服了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所产生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要重塑企业和政府,前者要成为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企业,后者要成为以宏观调控为主要职责的现代政府,因此它们原来所承担的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功能需要由社会组织来共同承接。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则分析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广阔发展空间,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化养老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社会组织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从1988年的4446个,增长到2013年的54万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利好政策的春风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可能。”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他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并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王素英介绍,十八大以来,中央打出一系列改革的组合拳,比如2013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尤其是在投融资、税收等方面,让养老服务业的巨大潜力商机为市场开放。

诚然,社会化养老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且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起各方潜力,建立公正、公平、透明化并照顾到最广大的老年人,兼顾弱势少数群体,一套井然有序的市场机制的建立依然任重道远。

公益时报记者 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