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项目倾注对母亲的关爱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项目倾注对母亲的关爱

2014-12-30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闫冰



走在地铁里,不难看到“母亲水窖”的公益广告:拿着水瓢的女孩儿,孤独地站在一片干涸的大地上,眼神中充满期盼地望着地铁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不知道有多少乘客会被女孩儿的眼神所打动,并为西部贫困的女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心意。

“母亲水窖”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应运而生,早已经成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这家全国最大的以性别来界定的公募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之一,这个项目的筹款额度已经不容小觑。以“母亲水窖”为引领,“母亲邮包”“母亲健康快车”“母亲创业循环金”等一系列母亲项目,带着特有的对母亲这一角色的人文关怀为人熟知。

12月22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母亲水窖”项目实施14周年之际,发布《唤醒生命本源——母亲水窖十四周年》动漫视频短片,再次呼吁社会公众关注安全保护问题。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启动了“母亲水窖”项目,14年来,项目覆盖了以西部为主的25个省(区、市),修建集雨水窖13.9万口,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670多处,直接受益人口达250万人。其中2013至2014年,平均每月修建261口水窖、5处集中供水工程,为3694个家庭改善庭院环境;平均每月为9所中小学建设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有5492名学生喝上洁净水。

“‘母亲水窖’最大的贡献是让受益地区人民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使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当地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升,拥有了很高的话语权;村民们变得更为团结、和谐,村容村貌由此发生了转变。”这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国英对项目的评价。

老牌项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在社会转型与体制变革当中,其实需要建立健全一个政府主导、市场协调和社会参与的机制,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协同作用的综合机制,母亲水窖也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它和这个大的政策机制是协调的。”秦国英表示,

她介绍,从2000年到现在,它的资金总体规模已经达到了8个亿,额外还撬动了各方资源,比如政府配套资金,地方妇女组织、NGO、专家、志愿者来协同作战……方方面面的加入,才能让项目焕发生机。“与政府的合作是一大突破。妇基会和水利系统多年的合作一直非常好,但不只是单一的资金捆绑模式,基金会还要利用水利部系统的技术优势,他们的很多专家都是义务为基金会服务的。当然,基金会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使双方合作项目资金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互相借力 。”

“母亲水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与社会长期需求相适应,同时又能让受益的妇女可持续发展。秦国英介绍,“母亲水窖”的创新主要是推出了“1+N”的综合扶贫模式,不仅是单一的一口水窖,要扩大它的辐射效应:以水窖为龙头协调各方力量建卫生厕所、建沼气池、送技能培训……要通过一口水窖来撬动更多的资源。

“其实基金会就是做四两拨千斤的事儿,利用你现有的力量、采取社会化的工作方法来最大程度地整合多方资源。”秦国英如是说。

品牌项目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公益品牌的理解,大多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它既是一个筹资的平台,也是基金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益组织没有品牌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但是一个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项目设计之初的论证,比如社会需求是否存在,项目和整个大局的关系是不是吻合的,运作模式是不是适合于这个项目的发展,在项目发展过程中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公信力,比如母亲水窖,一口水窖一千块钱,很明白。有些项目设计很含糊是不利于进行社会动员的。”秦国英表示。

对于项目的选择如何避免同质化、趋势化,秦国英表示公益组织必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的变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政府暂时还顾及不到的,反而公益组织能做的事情上,从这里寻找我们的工作和发展空间。“比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针对灾区母亲、单亲母亲、自闭症家庭、失独母亲等项目的开展,表现出项目设计的人性化,项目实施也更精细化,以满足不同妇女的需求。”

公益项目应更有性别意识

“我感觉国内的公益领域在性别意识方面的确存在问题有待提升,人文关怀上需要更细腻。比如我看过一些关于减灾救灾方面的报告,从战略层面都有对女性的特殊安排,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时应该说是非常薄弱的。”秦国英表示。

性别意识不仅仅是妇女发展基金会一家的项目中应该具备的,捐赠者和公益组织都在公益行动的选择方面应该增强性别意识,而且要推动性别意识纳入主流,“这也是我们公益领域是否成熟的一个表现。”

“这么多年我们体会到,对于女性的帮扶是效益最高的帮扶,帮助一个妇女也是帮助了一个家庭,帮助若干个家庭就是帮助了一个社区,乃至一个社会。”秦国英表示。

(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