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黄护父子:儒商成就修桥慈善佳话
黄护父子:儒商成就修桥慈善佳话

2015-02-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宋室南渡,商品流通活跃,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泉州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自古有“桥梁甲闽中”之誉的晋江,最出名的当数安平桥,此桥为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赞语。这一横跨七八百年的古桥,依然巍然屹立,默默述说着数百年来的沧海桑田。安平桥辉煌至今,可是,倡建这座恢宏工程的儒商、慈善家黄护,却鲜有人知。

黄护其人

黄护,生于宋元祐年间,父亲黄硕马是个儒生。黄护秉承父训,从小读书习文,十七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失望之余,转习经商。

从小浸润在相对开放的泉州,黄护天生就有着敏锐的经营头脑,二十岁时他随姑丈到广东经商,后又渡海到渤泥(今文莱)发展。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黄护三十岁时就衣锦还乡,在安海开了十几间商铺,成为安海当地首富。

靠海外贸易发迹的黄护,依旧是文人的做派,爱好篆隶、棋弈、诗谜等文人雅士的游戏,人称谜坛之虎将。他还喜欢结交高僧,常到当地龙山寺和高僧品茶论禅。不仅如此,黄护还热心公益,一心造福乡里。

南宋时期,安海港一片繁忙的景象,桅杆林立,商船穿梭,店铺鳞次栉比,商户熙熙攘攘。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做生意、谈交易,难免出现纠纷,能大事化小自然好,可是有些纷争连县衙门派来的税务官也管不了,混乱之余,既有伤风化,也妨碍了经济的发展。当地人向朝廷请命,请求设立安海镇官署,整治那些为利相争的违法事件。批文很快下来,可是,建官署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大家正在为难之际,黄护毅然请缨:“能让穷苦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能消除官场上那些不正之风,这是好事善事,值得去做。”他拿出一笔资金,盖起了安海镇官署。

史载黄护“劝农桑、重工商、兴义学、立药局、辟婴堂、振武林、惩邪恶、禁博赛、整市容、严街鼓、明保伍”,保护百姓,维护安宁,深受百姓爱戴,绍兴二年(1132年)被大家推举为“里正”。

修桥背景

晋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之地,历史上以海上贸易著称。南北朝以来,海交贸易逐渐兴盛,名扬四海,番商胡贾纷至沓来;隋代,《简明中国通史》就称“广州、泉州是海上贸易中心”;唐武宗会昌四年,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列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南唐945年起,开始设立“利院”进行管理;北宋建立后,泉州港的海上贸易更加繁荣,朝廷于元祐二年(1087年)在泉州设置提举市舶司;而安海港就是泉州港重要的支港。

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面六七里宽,往来老百姓乘木舟搭渡,风平浪静之时尚好,台风天潮水汹涌,白浪滔天,当山洪暴发又加海潮袭击时,海湾波涛汹涌,过往商船几无幸免。史载:“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保,从古已然,大为民患。”

泉州海外贸易空前繁荣,随着安平商帮的崛起,安海港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安海作为海港商品的集结地和泉南各郡海上的交通重镇,陆路交通受限,舟渡已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架设一座桥梁势在必行,这是非常迫切的一件事。于是,黄护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上。

建桥过程

《清源旧志》曰:“安平桥在修仁里石井镇安海渡,界晋江南安,一溪相望六七里。往来先以舟渡。绍兴八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派与护亡,越十四载未竟。”

绍兴八年(1138年),为解民困,黄护毅然捐资万缗,倡议修建一座桥梁。因黄护与高僧祖派、智渊交往甚密,便把造一座跨海长桥的想法和他们道来,志同道合的三个人不谋而合,两位高僧鼎力支持黄护的为民之举。

岁月如梭,匆匆而过,黄护全身心投入到建造“安平桥”这项伟大的工程中,他操劳多年。可是浩瀚的工程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也耗费了太多黄护的精力,人生苦短,他还没来得及看到桥梁竣工就去世了,祖派也因劳累过度相继而去。

绍兴二十一年,泉州知州赵令衿委托黄护的儿子黄逸、僧惠胜等人把桥建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黄逸竭诚尽智,夙夜匪懈,全力以赴,终于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始竟其功,历时十四年。

福泽后人

安平桥跨度太长,建桥人考虑到来往过桥行人需要休息片刻,于是,在桥上修建了五座亭子,供人歇脚。

桥中间的“水心亭”规模最大,它是晋江与南安的分界处,现存的“水心亭”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国24年(1935年)重修,三开间两进,砖木结构,廊亭面宽12米,桥从廊亭通过,雕梁画栋,颇为壮观。亭的石柱上刻有一对十分引人注目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传说此联为智渊和黄护分别撰写。亭周围保存有明万历年间的《水心亭碑记》、清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安平桥碑记》、雍正五年《重修安平桥记》等碑刻14通。《水心亭碑记》曰:“水心亭之胜,由西桥已成,旋而建之,以便休息。盖宋绍兴间,郡大夫赵令衿实倡其事,而黄逸、黄护洎僧惠胜为之先后也。”

安平桥的建造共经历了两个阶段,初次建造时,黄护捐万缗,黄逸续造时,又费钱二万余缗,从中可以看出,黄护家族的贡献是巨大的。可是,地方志书有关黄家父子的记载却极少。黄护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儒商,更是一位慈善家,他是南宋绍兴年间安海叱咤风云的人物,死后南宋朝廷追封黄护为“晋江县尉”。

由于地理的变迁,近代的安海湾已经逐渐被泥沙所淤积,恢宏壮丽的安平桥变成一座陆上桥梁,昔日桥下荡漾的海水,已被青翠的田畴取代。但安平桥以先进的造桥技术,占据了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泉州发达的经济、港口繁盛的历史事实,更以其丰富的古代石刻、诗文成就了文学和书法艺术的丰碑,留给后人诸多遗泽。

(据《炎黄纵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