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义演:民国时期的特色慈善
义演:民国时期的特色慈善

2015-04-0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燕客卿


为赈济灾民出演京戏的蒋方良

图为上海民新剧社为浙东水灾赈灾义演的戏单

民国时期,各种形式的义演活动此起彼伏、南唱北和,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民国的慈善事业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的开封赈灾义演和蒋经国夫人蒋方良的为募捐演戏。

“私人出资,足称慈善界之特色”

尽管演戏筹资的形式对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国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是否有过演出助赈的活动,目前尚不得而知。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的义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晚清光绪三年三月二十八日(1877年5月11日)的上海久乐园顺天班助赈义演,之后,光绪四年四月丹桂、大观和天仙数次义演,此时的义演助赈的手法已具雏形。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新丹桂园曾演戏一天,尽以戏资捐助河南赈款。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义演在上海更为活跃。该年崇明、宝山一带发大水,丹桂茶园于八月宣布将某一礼拜日演出的所有收入用于助赈。随后,天仙、春仙两家茶园也在礼拜日开演助赈专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南、江日开演助赈专场。当年,江南、江北发生严重的水灾,上海的一些戏园专场演出,形成义演的热潮。

进入民国后,随着近代都市的发展和市民娱乐生活的日益丰富,近代慈善机构在募集善款时,常通过全国各大报纸刊载各种义演义卖公启,或赈灾劝捐广告,向社会募资,收效亦佳。

1912年,中华全国义赈会因经费不足,各项赈济事务难以维系,于是商请上海伶界名角在大舞台剧院义演一天,“所得券项,除一切开销外,悉数充赈”,很好地缓解了燃眉之急。

1919年,湖北受灾,为了筹款,湖北义赈会于12月3日请粤东群芳艳影暨粤女伶李季芳在上海大剧院演剧助赈,在演剧助赈过程中,就收到“汇丰银行捐银二干元……香港华商总会一千元”。

1926年,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沪举行冬赈义演,券资悉作赈助贫民之费。所邀义演者多为伶界名角,德艺双馨,主持者亦有声望,因而捐资者亦信任之,均乐于解囊倾箧,为灾民谋一生路。

也正是由于义演的社会参与度广泛,使得慈善事业在民国真正成为一项在民间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社会事业。因而当时有人说:“私人出资,足称慈善界之特色。”

梅兰芳开封赈灾

义演,当年在梨园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义务戏”,顾名思义就是尽义务,不取报酬,而一般是由当时的梨园公会出面组织安排。迄今所见到的梨园行最早有关赈灾义演的资料,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伶界大王谭鑫培为家乡赈灾演出的记载:鑫培性豪迈,急人难有侠士风。戊申,湖北灾,独率诸园治义剧三日,所获数千金为赈,独自负其任(陈澹然《异伶传》)。

作为一代宗师,梅兰芳的义演次数可谓最多。尤其是他1934年在当时的河南首府开封的一次赈灾义演,最值得一谈。

1934年7月,河南先后发生水涝与旱灾,“灾情奇重,民不聊生”。为了给受灾最严重的滑县人民捐款,当时的省政府主席刘峙特派人邀梅兰芳先生来豫举行赈灾义演。接到邀请后,梅兰芳毫不犹豫地决定在河南义演三天。

等梅兰芳一行抵豫时,刘峙在禹王台宴请了梅剧团全体艺术家。翌日起,梅兰芳即在开封“国民大戏院”连演3场。后又追加演出8场,反响十分强烈。演出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梁红玉》、《西施》、《洛神》、《凤还巢》等。演出期间,国民大戏院门前人山人海,人们争以一睹梅大师风采为快。不仅大戏院一时爆棚,甚至因为周边省份的票友戏迷们也纷纷拥来开封观剧,致使一时交通拥挤塞途,当局不得不临时增加客运班次。

梅兰芳为人一向谦和,虚怀若谷,从不恃才傲物,耍“角儿”的派头。他此行开封,有来有往,并遵从梨园界“行客拜坐客”的风俗,除了对当地要员、记者的走访回拜外,对开封演艺界知名人士以及这次义演给他做“底包”的华光戏院艺人们,也都做了拜访。来不及登门拜访的,还借当时的《河南民报》刊登启事声明,“敬祈亮察”。据当时的报刊记载:“梅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围观,每至一家门首,市民隔窗相窥,人头累累然。”梅兰芳的这些举动,虽属细枝末节,却给河南人民留下极好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普通百姓也能看到演出,梅兰芳主动要求头等票以下通通降价、设法增加演出场次。这样每场演出三四个小时,有两天还加了日场,河南报纸盛赞“梅君为报答各界雅意,不辞艰辛特别卖力”。当时省府官员也纷纷摘下免票徽章,自动购票入场。梅兰芳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献给河南省赈灾委员会,最后一场收入捐赠给当地贫苦演员。省赈灾委在末场演出结束后,上台向梅先生赠送一面汴绣谢匾,上绣“灾民受福,德音孔昭”八个大字。

蒋方良为募捐而演

蒋方良虽然是蒋经国的夫人,但她一生却少有机会公开露面,不为外人所知。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时期,蒋方良却曾以贫儿教养院指导长的身份不断发起捐款赈济灾民和筹募慰劳荣军活动,有一次,为了扩大影响、广集捐款,她上台主演了一出《苏三起解》。

苏俄女子蒋方良学会说中国话都不容易,怎么会唱中国国粹京剧呢?原来,当时已经退休的京剧名旦童秋芳和当红青衣坤角盛叶苹正在赣川,为了募捐救济难民,大慈大悲的童女士和盛女士特地耐心细致地教会这位俄罗斯夫人演唱《女起解》,以资广为号召。

蒋方良走进后台化妆,心里却“咚咚”打鼓不踏实。《苏三起解》是盛叶苹和童秋芳手把手教会她的,还没有唱熟,台词念不准更是没有办法,她是贤妻良母型和内向型的女子,平时又不喜欢抛头露面,为了躲避人们的好奇围观,她连晚饭后与丈夫携手散步的节目都免了。

如今要她在这样盛大的场合抛头露脸,实在为难她,但为了心爱丈夫的事业和得民心,她也就只好大着胆子到处抛头露面,热心参加各项有利抗战的公益活动。女界的宣传集会,儿童的宣慰活动和福利事业,各种抗日募捐,各类振奋民族精神的抗日救亡的比赛,她都踊跃参加,在骑自行车和游泳比赛中,她还夺得了全赣州女子冠军。

只见舞台上锣鼓一响,苏俄苏三还未出场,台下已是掌声雷动,蒋方良慌得忘了台步怎么走了,吓得要缩回去。但该死的幕布已经拉开,台下的观众都眼巴巴盯着台上,她已经没有退路。蒋方良一急也就顾不得那程式化远离生活的台步,索性像平时上街一样快步登了场。

观众们被她的不伦不类的扮相惊愕得目瞪口呆,但见这位身材高大、碧眼高鼻的玉堂春,在台上大步行走,又不禁失声大笑。好奇心不可遏止的观众们,立刻将注意力转到欣赏她的异样的脸部而忽略了她的台步,所以只有掌声没有嘘声。“丑媳妇”见了公婆,慌乱的情绪立即稳定下来,熟悉的鼓点琴声奇妙地使她的乱步迅速调整成了台步。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蒋女士仅仅唱了几句流水,便浮皮了草地落幕结束了表演。这半生不熟很不地道的唱腔,出自苏俄女子、蒋专员夫人之口,居然赢得满堂彩,把晚会硬是推向了群情沸腾的高潮。

第二天,有某小报刊登一则新闻,令人捧腹。消息中说:昨夜,虔州第一台,演出了天下第一剧。剧中有精彩之唱词,值得读者们欣赏研究,其词曰:“索山利辽翁通线,匠声乃道度节钱。”

读者们阅后,开始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云然。经再三推敲,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句台词,便是蒋方良在台上唱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的谐音,中俄混杂的道白,可谓雅而谑也。

■ 燕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