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当我们谈慈济时,会谈些什么
当我们谈慈济时,会谈些什么

2015-06-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徐辉


慈济基金会举行的浴佛仪式,以表达对佛陀的敬意,启发人人保持清净的心,同时祈求天下无灾难。

6月1日至6月5日,在参加由中国慈善联合会等机构在台北主办的“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期间,我和大部分的参会人员一起拜访了慈济医院、慈济大学,并在位于台湾东部花莲的慈济基金会总部和创始人证严上人面对面。

证严上人193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俗名王锦云,法名证严。因父亲脑溢血去世觉人间无常,于1961年出家。1966年,29岁的正严在花莲县创立慈济功德会——慈济基金会前身。目前,慈济基金会资产已超1400亿元,每年运作的资金达百亿元,在55个国家设有慈济办公室或注册有当地的慈济基金会。

在此番和慈济零距离接触之前,我对慈济并不陌生,即使从没刻意搜集慈济的资料,慈济的信息总是从不同的公益人士那里传来:慈济有自己的电视台、大学和医院;慈济是有佛教背景的基金会;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在灾难发生时,慈济的行动速度比政府还快……

当踏进位于花莲慈济基金会总部的静思精舍,面对瘦削飘逸的证严上人时,她一直对我们强调:慈济是大家做的。已经79岁的证严上人,每日三点半起床,忙到十点多才就寝;一日只吃两顿饭,三分饱,每日都在忧虑人间疾苦:人生的时间有限,但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五毛钱救人

静思舍位于山脚下,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外形似基督教堂的静思舍里没有庙宇里常见的佛龛、功德箱,也没有烧香,摆设简单但静雅肃穆。

6月初的花莲稍显闷热,证严上人接见我们的地方没有空调,两排吊扇在头顶转动,木地板、木茶几,屋内弥漫着类似香茅精油的味道,让人神清气爽,内心宁静。

证严上人对佛教实施改革:无庙宇无佛像无香火无膜拜,号召信徒将买香火的钱捐出去救人行善。当证严上人将遁世的修行与人世的疾苦相连,将佛教的慈悲化为人间的爱,佛教便有了人间的温暖。

证严上人语速缓慢,声音轻柔。在问及抛弃佛教一些传统形式的原因时,证严上人说:佛法为正信,不是迷信,正信没有恐惧、怀疑,重在倡导心灵,倡导爱。

因为倡导爱,有一念不忍之心才因缘汇合,有了慈济创立之初的“五毛钱”救人的故事,才有了现在慈济的“慈善帝国”。

在当天,证严上人又向在场者讲述了“五毛钱”救人的故事。1966年,证严上人知道了一个产妇因没有钱生孩子而死于难产的事情时,号召她的30位跟随者每天捐出5毛钱放到竹筒里。渐渐地,加入5毛钱捐赠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慈济开始救助一个丈夫去世,贫病交加又不能回大陆的八十多岁老人。慈济请人帮忙来送一日三餐,并帮忙日常照顾和看病,直到老人离世。从此,“五毛钱真的可以救人”开始传颂,慈济也开始有做不完的救助。

我不由想起内地很多号召“每天捐一元”的公益机构,而今越来越多企业重视大额捐赠,距机构设立之初的使命却渐行渐远。在台湾,慈济在社会大众中有巨大的影响力,众多普通人仍在定期给慈济捐款。随车导游就是慈济的志工,他告诉我们他每个月在发工资后都会捐出1000台币给慈济,一直捐了10年,直到近期台湾的经济不景气,他的收入减少,才停止了捐赠。

生命教育

在做救助的过程中,证严上人发现人们“往往因贫而病、因病而贫”,便以一个弟子捐出的家为地点,花莲医院的四个科的主任来支持义诊。但在开始了一段时间后,证严上人发现,这个模式并不能诊治大病。深感医疗缺乏而给人们带来疾苦的证严上人开始有了建设医院的信念。

证严上人讲了一段在建医院期间婉拒巨额捐助的事情。一位在台湾长大的日本佛教徒听说了她建医院的计划后,因为感恩于当时台湾和平遣返他们回日本,便想捐出2亿美金(约合当时的80亿台币)。“我当时建立医院的目标是救贫病苦难,如果接受了,作为老板的日本人,可能实现不了最初的目标。”证严上人谈到拒绝接受这笔捐款的原因时说:“慈济的传统是希望好事人人做。”于是证严上人从零开始,和众人一起艰苦创业,一砖一瓦建医院。

“十分感谢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慈济医院创新的‘无语良师’(捐赠遗体给医学院进行解剖学习)项目的顺利实施。”证严上人说:“是一大群人成就了慈济医院和慈济大学。”如今,慈济医院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而“无语良师”项目,让慈济医院成为全世界医疗界闻名的“解剖中心”。

在慈济大学医学院,我们了解到“无语良师”的情况。慈济大学医学院将佛教运用到人体解剖课,将之变成充满佛教人文精神的课堂。慈济志工将死后遗体(被称为“大体”)捐赠出来供学生上解剖课使用,被解剖者被称为“大体老师”,更被尊称为“无语良师”。

由佛教法师、医学部师生按照佛教精神,在助念声中接回大体。解剖前,师生为“大体老师”做庄严的佛教法事。在解剖完火化前一天,医学院师生到殡仪馆为“大体老师”们打扫卫生。出殡之日,医学院师生、慈济大学领导以及大体老师家属云集慈济大学,医学部以最隆重的礼仪送“大体老师”最后一程。

以佛教精神贯穿的人体解剖课,对亡者及其家属给予了最真挚的尊重,对于学生则是最深刻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参与这一课程的过程,就是理解什么是人、为什么要尊重人的过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慈济大学通过生命的教育,教医学院学生以术,并育之以德。

试想,接受这样一种生命教育而出师的医学生,在以后的从医生涯中,怎能不对手术台上的生命尽以全力,怀以敬意?有这些学生从业的医院,医患关系会缓和很多吧?

将心比心

因为不忍之心,佛教慈济走向人间,开始救苦救难;因为想从根本上解决贫苦的悲悯之心,慈济建医院建大学。回顾慈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证严上人执着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究竟是什么让证严上人这样一个出家人对佛教进行创新改革,行动在人间?

“当把心放在苦难人身上,将心比心,当执着于如何解决这些苦难时,创新就会出现。”证严上人回答。

为了更形象地回答这个问题,证严上人请慈济的同仁现场演示了即将给尼泊尔的灾民使用的“复合床”。这张床既可以用来睡觉,还可以折叠成椅子,不仅质地轻巧,而且折叠后体积小,透气性也好。“复合床”的出现就是源于对当地灾民需求的观察:大部分的尼泊尔灾民住在帐篷里,潮湿的环境中没有床,也没有椅子,于是慈济团队就着手发明了“复合床”。

慈济在1999年台湾的9·21地震之后,在南投县开始灾后重建的尝试。慈济发现,灾民们在最惊惧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慈济的策略是向灾民提供安身安心的生活,并照顾到孩子,不耽误他们的学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慈济帮助灾区重建了50所中小学。为了加快进程又保证质量,慈济同仁天天守在工地和建筑工人在一起,天天对着他们说感恩,以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工人天天面对着这一群对他们“感恩”的彬彬有礼的慈济人,怎么可能不用心建好学校?

有大陆公益人士在现场问:慈济吸引了巨额善款,但在面对怀有别样目的的捐款者时该怎么办?证严上人表示“善门难开”,但是慈济从没有这样的困惑。慈济的募款之初就是募心,强调的是有心的付出,付出无所求,不仅如此,还要对受助者说感恩(在慈济,听到最高频率的一个词就是“感恩”,帮助了受助人,还要对受助人说“感恩”,感恩受助人给你这样一个助人的机会)。“慈济坚持的是该做绝对不少做,不该用的绝对不多用。由此培养善心和善根。”证严上人说,现在慈济的医生、志工大都是自假自费参与慈济有关的工作。

其实证严上人的话换成公益套话就是:把受助人放在第一位,必然会出现创新;同样,在面对捐款人时,将受助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别有用心的捐款者就不会出现了。将心比心,募款即募心,证严上人就这么轻松化解了大陆公益界的难题。

(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