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做慈善是为了帮助他人 做公益是为了帮助自己
做慈善是为了帮助他人 做公益是为了帮助自己

2015-09-0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8月28日,“百人青海公益行”活动举办了公益分享会。

“缘分让我们在这里相聚”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胡广华

我到青海来有两个原因,一因为这是刘社长牵头的活动,《公益时报》的活动我都支持。二是因为去年我代表基金会到过玉树,给那里的学生发放助学金。那时我刚做完脑垂体的手术,身体不是特别好,青海民政局的朋友说欢迎你明年八月份再来,我就又来了,也是满足自己的心愿。

说到这次青海行的感受,我有三点,一是感谢,感谢主办方,感谢随行的各位领导,也感谢一路同行的伙伴;二是感动,无论是吉美坚赞学校还是养老院,那里的孩子、老人、工作人员都特别让我感动;第三是感悟,从西宁到青海湖,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空旷的风景,我想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是一瞬间,缘分让我们在这里相聚,一起做公益,做一点好事情,做一个好人。这很难得。

我是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秘书长,我们的理事长是许嘉璐先生,我们基金会的理念是“以仁爱为本,解困者之忧,尽社会之责,行天下之善”。我们做了一些项目比如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大爱清尘以及关注老兵,我们在青海玉树也有一些项目。

我打算以后每年都来一次青海。除了捐赠外,我们来感受青海,回去宣传青海也是一种公益。让我们都做大爱青海的天使,也做大美青海的宣讲大使!

“我感到责任重大”

中脉道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张建仑

 

感谢《公益时报》的邀请让我参加这次活动。来青海我是第三次,前面两次是看朋友,来旅游的。这一次公益行给我的感觉是意义非凡。

我想到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刘社长发的一段话:一个人,如果是真实的,在哪里都是真实的。是怎样的人,就会遇到怎样的人。我们大家聚在这里,我们都是真实的人,都是做公益的人。

这几天,我们在各位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学校、福利院、养老院,我感触很深。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还有许多贫困的人,有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企业家来说,我感到责任重大,这次青海行最重要的不是对我个人的教育,也会对中脉道和基金会今后的走向有所影响。

中脉道和基金会比较大的项目是跟关工委合作的“朝阳计划”,花五年的时间投入一个多亿在全国边远地区的学校建立两千多医务室。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致力于对孩子健康卫生的教育;二是通过硬件的建设让孩子们享受到日常的卫生服务;三是通过医务室完善学生们的一个健康档案的收集。

所以这次来青海,我们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学习怎么更好的做公益做慈善,怎么回馈社会,了解我们的受助群体究竟有怎样的需求。去年,我们建了625所医务室,我也在吉美校长那里承诺建立一所医务室。

青海之行是公益之旅,也是我们的学习之旅。

“爱心的传递要靠我们所有人”

四川宏达集团副总裁 刘德山

非常感谢中国社工联合会和《公益时报》、青海民政厅和社工协会,给予我们来参与“让公益更有力量——百人青海公益行”这个学习、交流和考察的机会。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眼见为实。大美青海,果然确实名不虚传。地域辽阔、山川壮美,民风淳朴。这些体现在我们每天穿越三、四千米的海拔高度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的大巴路途,浓缩在政府部门、公益机构、企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百人公益朋友圈微信群的精美图片上,洋溢在养老院、福利院和吉美坚赞学校幸福老人的慈祥目光和快乐学子的欢歌笑语之中。

这几天的耳闻目睹,我们感动于一直不辞辛劳带领并陪同我们的刘京会长、克保厅长、喇秘书长,他们对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的坚守和付出,令人钦佩。我们感动于吉美坚赞活佛校长21年如一日倾其所能创办民族学校、造福藏区子孙后代,他对藏区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执着追求和全身心的投入,值得我们学习!

2005年开始,与《公益时报》结缘,见证了中国慈善排行榜十一年的发展历程。在公益中国、爱心中国、爱在天空下、善行天下、共筑中国心、公益论坛、社会责任、中国社工、企业公民、让公益更有力量等一系列主题与品牌活动中,无论企业公司还是我们个人,对于公益慈善、社会责任、社工工作,都有了更多的感悟和认识。宏达集团不打广告,宏达品牌形象的传播,靠的是企业文化基因、公益慈善项目和社会责任口碑。

宏达集团以科学财富观引领的战略性社会责任管理,就是要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财富观,全力践行“十大社会责任原则”:改革创新,做强做优;创富纳税,诚信守法;提供就业,关爱员工;品牌塑造,团队成长;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反哺农业,共创和谐;扶贫济困,热心慈善;义利兼顾,德行并重;修身立业,传承文明;百年发展,基业长青。

感谢刘京社长创建的中国慈善、中国公益、中国社工的优质平台和优秀品牌!中国公益慈善要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正能量氛围的营造,公益慈善先进理念的引领,榜样示范与标杆案例的传播。我相信:这个品牌平台,以其强大的聚合力,整合各方社会资源,政府与民间、企业与个人、公益组织与新闻媒体,加之跨界的资源整合、创新的组织思维和公益模式,中国公益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公益的力量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京

“百人青海公益行”活动起源于7月对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考察。第一次来到学校,吉美坚赞校长的言行举止令我们感动,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是我们应该帮的。他是活菩萨一样的人,不帮他我们帮谁啊?

校长提的需求并不多,主要是学校宿舍的问题。在回去的路上我就在想,如果仅仅是宿舍,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这并不是《公益时报》最擅长的。《公益时报》应该做什么?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只有和自己的核心资源、核心优势结合在一块,才叫一个好的项目。一加一等于二,并没有产生更多增值的东西,我们做的事应该达到一加一等于十一的效果。

我们与企业家、媒体、公益组织、政府部门或是高等学校都有接触,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就是希望把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做成一个示范点,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平台作用,对于大家来说,起到一种互相学习交流,互相增进感情,互相把资源对接的作用。

就活动的成果来说,第一,学校方面,比吉美坚赞校长最初期望的要高:建宿舍已经改为建设教学楼了。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组织会员捐了100多万元,还请国外的设计团队来帮学校做规划。昨天晚上半夜还在为学校的方案进行讨论,大家已经是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了。

中国扶贫基金会还会给建宿舍配比捐赠,中脉道和公益基金会还捐建了一个医务室,这是开始没有想到的。上海仁心公益基金会也提出来建一个电脑室。我们要把学校做成一个公益的示范项目,让更多的人受益,教育更多的人。

第二,青海省社工协会方面,我们看到他们有很多非常非常好的救助的项目。中国社工联合会将帮助青海的社工协会一块去做更多的项目。一个项目的资助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好地跟社会资源对接解决的才是长久的问题。我们会以青海社工协会作为试点,把这个事好好地做起来。

第三,我更为感谢的是这次一块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公益人士。马云说,做慈善是为了帮助别人,做公益是为了帮助自己。一个人捐100万、10个亿对社会的改变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指着改变别人来改变这个社会,可能性也不大。那应该怎么来改变这个社会呢?需要更多公益人的参与。大家到了青海,公益就已经增加了一份力量。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发挥我们的平台作用,让更多的人有爱心,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这样的活动,来改变社会!

“参与者心灵得到净化”

青海省社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喇英才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程度来讲,青海和其他省份都大不一样,所以社会工作的需求也不一样。青海社会工作协会根据青海的实际,走出了一条“雪中送炭”式的社会工作道路,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在青海,如何让公益更有力量?从青海的山区来说,我们感到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就是集中力量办公益——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把事情办成。我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对自己提出了“四个基本满意”:资助方基本满意,受益方基本满意,当地政府基本满意,社工协会自己基本满意。

公益无大小,民生无小事,凡是有益于青海高原老百姓的事情,我们保证做好。老百姓的困难解决了,参与者心灵得到净化、爱心得到奉献,各方都是收获者。

感谢《公益时报》组织公益行活动!我们青海社工人还是那句话:缺氧不缺精神,缺钱不缺爱心;虽然自然条件差,但是我们的工作绝不差。

“公益从我们自己做起”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总经理 唐小尧

我的感触有几个。第一个,感动于吉美坚赞校长坚持21年做一个学校,更不容易的是学校做得很有名气,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去想办法帮助他,于是有了这一次的青海之行。

第二个,马会会员给了我很多感动。我们发现学校有很多地方需要帮助,但我们一个机构不太可能解决所有事情。我们在会员群里发起了募捐的号召,短短十天的时间里募捐到了100多万元。我们的会员还拉来了建筑师团队,来之前已经跟校长多次沟通,要给学校做一个整体的建筑规划。来了之后,进行了实地考察,晚上半夜还在和校长一起讨论。整体方案已经基本做出来了,今后还要保证建筑的质量。

第三个,感动于刘京以及他带领的社工联合会、公益时报社,对我们的信赖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公益慈善项目,从第一步像一个小孩到慢慢成长,全是在社工联合会的帮助和支持背景下。包括这一次本来就是给吉美坚赞学校建一个教学楼,现在发展到影响整个青海省的百人公益行。

公益慈善是每一个企业公民应该做的,公益从我们自己做起,这样公益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

“让更多人对公益有正确认知”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会员刊物《庭》主编 李若男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做得好到令人惊叹的公益项目,听克保厅长讲了很多工作中的事,那是克服各种困难做成事的决心,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真实的极为认真严肃求实的项目时,也让我们对公益更有信心,也让我们看到公益中的善待,不仅是给人生存的机会更是给人生存的尊严。抛却媒体身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载体,当我们看到这些并情不自禁的分享出去的时候,已是对公益对正能量做了很好的传播,回归媒体身份,我们有机会有能力让更多的人对公益有正确认知,让整个社会对公益也更有信心。

我们近百人为什么不远万里一个大队伍来到这里呢,在来这里之前,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毕竟即使在城市,钱可以照捐,新闻稿可以照发。但经过这四天,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有一句歌词便可以做最好的解答: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公益不是简单粗暴的,捐赠对象的意愿需要尊重,被捐赠对象的意愿亦要尊重,来与他们感受同一种生活,才会知道怎么做更合适更有意义。

所以我们来到这里,跟这里的同胞们吹一样的风,淋一样的雨,看一样的风景,吃一样的食物,呼吸一样的空气,走一样的山路,我们已经路过你们的路,苦过你们的苦(虽然这苦体验的远不足够),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尽一切所能为同胞们分享快乐,也希望能尽力帮助同胞们实现大家的生活追求。

行走,去听,去看,是寻找真理的最好途径,当我们一起行走在公益的路上,公益会更有力量。

“交流的快乐,跨界的碰撞”

中国少年儿童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 姜莹

这次《公益时报》邀请我来青海,我立刻做了决定前往,因为青海给我的感觉是两个字:亲切。

儿慈会最大的项目就是在青海玉树,所以从2010年基金会成立至今,我每年都要回到青海。当然在做公益项目之外,更多的感受就是,这片土地给自己带来的宁静和广阔,让我们的整个心灵都得到净化。

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走上公益这条路,为什么会坚定地走上了这条路?为什么这么多的伙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多少艰辛,都还坚持在这个行业中不断前行?答案就是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着内心的这份纯净和感动。

我希望对于青海儿童的救助,无论是成长救助、医疗救助还是心理救助,我们都可以一起更好地合作下去,真正把这一片神圣之地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这几天的公益行,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有两个字:跨界。

因为我做公益十年,其实我不断地遇到我的天花板,我不知道整个公益界或者我们的机构在未来将要如何发展。在遇到这个平台之后,我发现我交了很多不同的朋友,认识了很多机构以及企业,而这就是公益在未来给大家带来的最多的东西,就是让我们进行跨界。就像古语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其实我们每一个身边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给我们很多的工作启迪以及生活的启迪,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我希望《公益时报》未来有更好的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一起在做公益的同时,享受这种交流的快乐、跨界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