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互联网给予民间公益的机遇
互联网给予民间公益的机遇

2015-04-0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冯永锋

公益不能止于众筹。这两年众筹开始火起来,众筹网、路人甲、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优酷公益、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等,足足地给了草根公益人士筹资的无限想象。

乍一看,“众筹”似乎考验的是“人脉资源”。但以我的经验,互联网众筹资,挑战的恰恰不是熟人,而是“陌生人”;互联网筹资,真正诱人的不是传播的便利,而是项目本身的说服力。因为,如果一个人想做的事没有说服力,他的人脉再广,得到的支持率也将极低。出于同情和出于怜悯的支持,终将是少数;出于敬佩出于协作出于无私的援助,才是真正的“捐款人”。

线上的众筹容易让人沉湎于简单的刷屏。而中国民间公益界一直没有打开的门是线下的宣讲,无论是进学校进机关,还是进企业进社区进党校,无论是熟人路径的内部讲坛还是面对陌生人的街头开讲,都鲜有人去开拓和尝试。想象一下那些伟大的推销员们,想象一下那些伟大的革命鼓动者们,想象一下那些传销迷恋者们,想象一下那些远赴他乡的传教士们,我们民间公益的宣讲,尤其是带着目的的“筹资型宣讲”,实在太少了。

虽然互联网给众筹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也可能让民间公益界更加逃避,好像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可以在线解决。其实,如果你是一家警醒的公益组织,这时候更应当做的,是线下的筹资宣讲。

民间基金会应学会填补空白。互联网给基金会尤其是民间基金会带来了众多的挑战,但民间基金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做得更好,如何主动出击、如何填补空白,就有好多说道可言了。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两种:一是一些优秀的非公募基金会注重支持机构运营和人力成本;二是一些公募基金会愿意支持“精彩的人做精彩的事”,因此,开放其公募牌照,充分与互联网平台协作,让无论是草根个人还是草根组织,都可在第一时间发起众筹。

但显然还可以做得更多,因为,中国公益处处是空白点。过去,服务型基金会的极致,是寻找到社会上已经显现的公益苗子,对其进行贴身型、追逐型的资助。显然,这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但这样满足的,仍旧只是极少部分公益人的需求,而不是公益的真正需求。

中国的任何地方都需要有公益组织,这不是行业发展的追求,而是公益本身的需求。就拿我相对熟悉的民间环保公益领域来说,发展至今,全国仍旧有至少一半的省份没有真正的环保组织,至少有90%以上的地级市没有真正的环保组织,至少99%以上的县级市没有真正的环保组织。但中国所有的地方,环境却是在走向崩溃中的。

如果在这时候,真正有追求的基金会,与真正有追求的草根公益组织联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展开“公益空白点填补战”,也许有可能更大规模地带动民间公益业的大发展。

资金和方法是为公益众筹资源的保障。如果我们把目标都回归到公益需求本身,我们现在有可能在各地快速复制公益组织吗?如果我们真的要像投资或者孵化那样,在带动就业的同时,催生当地公益组织的坚实发展,那么,就需要有基金会来出资金,公益组织来出工作方法或者工作模块,当地来出人力。如果能够长期投入、精心维护上三年五年,那么,这个地方的公益组织一定会得到稳固的生长。

钱当然不是直接就给的,至少要有共同创造才能获得真正的收益。获取资金的过程,一定是能力同步生长的过程,一定是既做了常规的工作,又适度做些不常规的工作的过程。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地方适合以什么样的方法起步,都需要本地化的实践和探索。因此,无论外部的方法给养得多么丰盛,都要给当地留足探索和发挥的空间。

相对稳定和可靠的资金,相对成熟、丰富的方法,才能给公益入行者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无风险感”和事业投身感。这样,社会上的不少人,才有可能愿意将其纳为自己的职业规划。

只有这样,对于基金会来说,多少钱都可能是不够了的,整个团队可能就此更加地被激发;只有这样,对已经入行颇久的草根组织来说,多少方法也是不够的,需要继续和新的伙伴持续地探索;只有这样,对各地的公益空白点来说,由于有了资金、技术、方法、管理、文化、品牌、理念等的强势介入,众筹当地更多的资源,则是有了极大的可能;只有这样,对于中国的公益界来说,才真的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迅猛的发展。

“自然大学”发起人 冯永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