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关于如何高效组织慈善活动 的思考(下)
关于如何高效组织慈善活动 的思考(下)

2016-05-2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范笑天

近年来,慈善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与法律改进、政府政策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也表明民众的慈善意识有了明显的觉醒。各类慈善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景,越来越多的人也将参与慈善活动视作为理所当然,积极热情地投身其中。

名人示范效应最大化

公益活动的成功有两大标志,一是活动的筹款目标是否达成,二是活动的社会观感是否健康。为此,就要利用好各界名人资源,在这一方面,要有详细的论证和手段选择。

对名人要进行分类,对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缘由、影响力范围、活动特点等,要进行细致研究,根据他们各有最擅长的领域,对公益活动持续推进。不能用“大呼隆”方式混用这些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对专家学者、退休官员要善于利用,尤其是退休官员名望的运用,精巧的设计,体现其身上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正规性特色,为公益活动提升社会信任度。

对历史名人资源,要善意利用、善于使用,决不能滥用。根据公益活动主题的需要,利用历史名人资源,为整个活动奠定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提升人气。比如,在为革命老区建设提升速度而开展的公益活动中。

为了将善用名人资源的做法机制化,就要探索建立健全吸引各界名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特殊激励机制,让他们将自己的声望资源用在回报社会上,这也可以纠正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关键在于,要形成一种参与公益活动光荣、有益的氛围。

各种公益活动之间的配套

借鉴发达国家依靠民间机构和组织的经验,将公益活动的组织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之中,要有整合意识,相互支持,不能过于本位,不能陷入捐资资源的恶性竞争之中。以公益活动的组织、协调、推展为中心,放开眼界,形成更广泛的资源集聚效应。

公益活动组织者应该形成明确的各类活动协同意识,不要把所有的活动目的都局限在劝捐上,有些活动不一定是以劝捐为目的,比如说,举办研讨会、游园会、联谊会等。

要善于利用国家节假日、特定纪念日或重大事件,进行系列的活动策划,将劝捐活动包含在其中,把公益活动与其他活动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借助这些特定时节或场合,也能够扩大公益活动的知名度和参与面,更能够促进公益事业长效机制的建立。

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或需求,组织不同的活动,各类活动之间形成交叉互补的格局,增加公益活动的针对性、扩大覆盖面,一些公益活动涉及到学生与家长、医生与患者、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等等。

注意推进相关公益活动在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协同,如“冰桶挑战”之类的国外发起的活动,在国内也吸引了大批参与者,但是,国内公益机构却没有借此获得劝捐收益,也没有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活动组织的专业化

要创造性地运用政府公益慈善政策,要对相关规章制度有深入的了解,对政府划出的界限要严格遵守,确保公益活动的合规性,不能以任何方式越过禁止线。在此基础上,就要善用所有资源和方法,来组织、推展各种公益活动,在内容上、样式上不断创新,促进公益事业大发展,健全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机制。

对公益活动的创意设计、项目管理、活动组织、劝捐动员、媒体推广、基金运作、效果评估等等,都要聘请独立的专业机构。不能由公益组织独家包揽,也不能由单一的机构为包揽提供服务。在服务机构的甄选方面,要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最专业的机构能够胜出,并对其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延请,其回报要受到评估结果的约制。在这一方面,尤其要强调独立性,欢迎受委托机构对委托机构原来提出的活动设想进行修正。

要制定和实施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活动的规范、公正、透明,包括必要的审批程序,也要公开化,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事故或其他不理想的局面)要有独立客观的评价,确定责任者,予以追究。在活动组织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透明,防止出现任何方式的违规违纪。

对活动组织者管理者进行严格的资质认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公益活动组织者、施行者的资质进行严格认证,可以通过工商认证、技术认证等多种方式,严禁没有资质的机构或团体参与公益活动的组织和推展,确保任何一场公益活动能够组织到位、监督到位。

中国儿童罕见病救助基金秘书长

范笑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