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社工+慈善”:善城广州新探索
“社工+慈善”:善城广州新探索

2019-07-0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路风吟

海珠区江海街社工服务站推出“耆英触’电’计划”,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使用智能手机(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创建“全国慈善之城”迈入第三个年头,广州又有大动作。
 
2019年5月初,广州市民政局发布《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力争实现“六大工作目标”,落实“九项重点工作”,配套发布“两个服务指引”,多管齐下促进全市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提供重要支撑。
 
《方案》聚焦以社区为单位,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工+慈善”制度体系,全市各社工站将设立慈善捐赠站点,鼓励镇街设立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聚集公益资源,让市区慈善会、企业、个人、社工机构、市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从资金募集、资源链接、服务提供、专业支持等方面搭建社区慈善平台,助力基层社区治理。
 
从全国首条志愿者服务热线成立,到率先创建“慈善之城”,打造“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创新“慈善+”模式,广州在公益慈善领域做出了诸多探索和创新。此次将创建“慈善之城”和“社工+”战略结合,推动慈善向社区下沉,既是对善城建设的再一次深化提升,也将有力促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亮点1:“社工+”战略再升级
 
凸显专业、服务优势
 
此次发布的《方案》一大创新,就是将广州“慈善之城”的建设与“社工+”的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广州在社会工作方面一直有着深厚的基础。自2008年起步以来,广州一直大力培育社工组织,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政府累计投入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26亿元,目前全市持证社工超过1.8万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400家,居全国前列。
 
除了具有规模优势外,广州社工队伍的专门性和服务能力同样突出。截至2018年底,广州社工累计服务约2316万人次,服务覆盖全市所有镇(街),涵盖长者、青少年、社区矫正、禁毒戒毒、残障康复等20多个领域,解决社区问题3.2万个,年均服务困境人群超1.2万人,社区居民满意度平均达87%。
 
基于此,广州市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社工+”战略纳入年度重要工作安排,目的是推动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管理服务系统的融合发展,重构和创新广州社会治理格局。
 
然而,“社工+”战略运作两年以来,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也面临着资源来源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硬件设施的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瓶颈。随着参与的部门增多,服务的受众和项目增多,办公、服务场地、项目服务等所需的资源不足问题将成为一大制约因素。
 
另外,广州的社工机构依托“社工+”,通过与慈善公益项目连接,初步取得了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服务的同步发展和互利共赢效果。数据显示,广州市前4届公益创投活动资助的520个项目中,有270个是由广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策划的,占比达51.9%。
 
“社工能够帮助推动社会治理和社区参与,同时衔接更多资源,而在调动公众参与公益慈善方面,也同样具备天然的优势。”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段鹏飞认为,“社工+慈善”大有空间可为。
 
为此,5月发布的《方案》提出要强化专业支撑,发挥社工、志愿者、慈善从业人员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等社区服务中的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素质和职业价值,提升服务质量。
 
此外,《方案》还突出服务兜底,以聚焦一批社区困难群体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发挥“社工+慈善”在改善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团体和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新格局。
 
亮点2:社工站设捐赠点
 
慈善下沉到社区
 
自201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创建“慈善之城”后,两年多来,广州始终坚持以“慈善为民”为核心理念,并借助“慈善+”发展战略,通过开展“慈善+互联网”“慈善+运动”“慈善+民俗”等系列活动,让公益慈善走进市民日常生活,营造了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慈善的热情。
 
进入第三年的巩固提升阶段,广州的善城建设在既有的广度基础上,将进一步向纵深拓展,下移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
 
按照此次发布的《方案》,广州将在全市各社工站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赋予慈善捐赠功能,形成下沉社区、服务群众的全市慈善捐赠网络,同时鼓励支持慈善组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用于社区公益服务,形成“由社区来,到社区去”的“社工+慈善”战略协同发展运作模式。
 
为强化“社工+慈善”战略落地支撑,广州还专门发布《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合作服务指引(试行)》《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捐赠点合作服务指引(试行)》,为社区慈善基金和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的设立、运作、资源募集与使用、信息公开等提供了明确指引。
 
这也是广州推动善城建设的又一大创举。《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而目前广州地区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只有20多家,在有限的公募资源之下,此次两大服务指引就释放了新信号:广州市慈善会将为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社工站(家综)提供募捐支持。
 
具体而言,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均设立在广州市慈善会,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社工站(家综)围绕社区特殊群体需求,联合广州市慈善会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筹集资金用于社区特殊群体服务。
 
有公益界人士认为,此举将更好地提升基层社区服务机构的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促进其利用此项目衔接社区资源,建立多元化公益慈善资源募集渠道,进一步激活基层社区服务机构的活力。
 
就在今年4月底,作为广州市慈善会服务社区的重要抓手,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并打响了头炮。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以社区为单位,聚集社区内的公益资源,以小资金撬动大服务,用小投入激发大活力,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切实满足社区需求,以社区基金会为载体构建基层社区治理平台。
 
在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培育发展下,首批4个社区慈善基金也同步正式成立。今后,社区服务项目可通过社区慈善基金向居民、企业等进行募捐,用于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发展。
 
亮点3:搭建社区慈善体系
 
多种“玩法”衔接更多资源
 
在广州社区,从不缺乏热心的志愿者以及能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机构。但每一个个体和机构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板,如何集合社区的资源,让社区的志愿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专业机构、政府资源等形成合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推动社区慈善的关键。
 
目前,广州已建立了社工站(家综)188个。以此为依托,随着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社区慈善基金逐步推进,一个社区慈善体系逐步成型。
 
根据社区慈善两大服务指引,社工站(家综)、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三大服务主体将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
 
其中,社工站(家综)要发挥其开展社区服务的优势,将社工站(家综)作为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的运营方,社区慈善基金的项目执行方,负责落实开展具体社区服务;而广州市慈善会则利用其公开募捐资格、公信力、影响力和动员力,为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捐赠站点提供公开募捐、款物筹集、财务监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支持;而新成立的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则发挥孵化培育社区慈善的功能,为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的日常运营管理提供专业支持。
 
在此体系下,社区慈善可以衔接更多资源,也有更多的“玩法”。比方说,通过与市、区慈善会或其他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在“广益联募”平台为社区慈善基金和慈善捐赠站点的社工慈善服务项目提供便利的互联网捐赠服务,筹集更多社会资源。
 
《方案》还提出,依托社区慈善基金每年举办“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广泛收集社区民政重点服务对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衔接社区多方资源予以解决,形成社区慈善资源共募共用共享机制;以广州市公益“时间银行”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实现“时间换服务”“时间换资源”“时间换社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
 
在上述体系和资源的支持下,结合社工站“113X”模式,围绕民政重点服务领域,按照“成熟一个培育一个”原则,广州提出,将重点打造一批创新性强、示范性好的“社工+慈善”品牌服务项目。目前,首个项目以“耆乐安居”长者居家安全社工服务为试点。
 
“广州这座城市,慈善公益氛围无处不在。”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韦锦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支持社区服务项目,着力打造“社工+慈善”战略可持续发展样本,推动基层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据《善城》杂志)
 
■路风吟